分享

西医诊断学——骨髓检查与肝脏病实验室检查

 壹亩莳 2022-05-23 发布于山东


小执医整理的西医诊断学知识点,必须学习图片


1、骨髓纤维化可见的是(单选)

A、镰形红细胞

B、球形红细胞

C、红细胞大小不均匀

D、泪滴形红细胞

E、靶形红细胞

2、下列病变,可见肝脏肿大、压痛明显的是(单选) 

A、肝囊肿 

B、肝癌 

C、肝硬化 

D、慢性肝炎 

E、肝淤血

3、自肺开始叩诊肝脏相对浊音界时其叩诊音应是(单选) 

A、由清音转为实音 

B、由浊音变为实音   

C、由清音转为鼓音 

D、由过清音转为实音 

E、由清音转为浊音


图片

答案与解析

1、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骨髓纤维化可见泪滴形红细胞(D对),细胞呈泪滴状或手镜状,还可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镰形红细胞(A错):见于镰状细胞贫血病;球形红细胞(B错):细胞体积小、圆球形,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匀(C错)见于病理造血,反映骨髓中红细胞系增生明显旺盛,在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贫血达中度以上时,均可见某种程度的红细胞大小不均,而在巨幼细胞贫血时尤为明显;靶形红细胞(E错):细胞状似射击之靶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靶形细胞常占20%以上,少量也可见于缺铁性贫血、其他溶血性贫血以及黄疸后脾切除的病例

2、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肝癌(B对)时肝脏呈进行性增大,触诊可有明显压痛。肝囊肿(八版外科学P436)(A错)以先天性囊肿为多见,查体可见肝脏肿大,但通常无明显压痛。肝硬化(C错)早期可见肝脏肿大(八版诊断学P181),但后期常由肿大而变小(八版诊断学P196),压痛不明显。慢性肝炎(D错)、肝淤血(E错)可见肝脏肿大,但多表现为轻度弥漫性压痛(八版诊断学P181)

3、 【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正常胸部叩诊为清音,当向下叩诊,清音转为浊音(E对)时,此时叩诊到肝上界,由于此处的肝脏被肺下叶遮盖,此处又称肝相对浊音界,再往下叩诊1-2个肋间,则浊音变为实音,由于此处的肝脏不在被肺叶掩盖而贴近胸壁,此处又称肝绝对浊音界,此处即为肝下界

图片

西医诊断学——骨髓检查

要点一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1. 确定诊断造血系统疾病

对各型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典型的缺铁性贫血等,具有确定诊断的作用。

2. 辅助诊断造血系统疾病

对增生性贫血(如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疾病( 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脾功能亢进、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等有辅助诊断价值。

3. 诊断其他非造血系统疾病  

查找感染性疾病的相应病原体,如疟疾、感染性心内膜炎、黑热病、伤寒等;某些骨髓转移癌(瘤);某些代谢疾病等。

4. 鉴别诊断

凡临床上遇到原因不明的发热,恶病质,肝、脾、淋巴结肿大,骨痛或关节痛等,外周血细胞数量或质量异常原因不明时,均可做骨髓细胞学检查。

要点二 骨髓增生程度分级

骨髓内有核细胞的多少反应骨髓的增生情况,一般以成熟红细胞和有核细胞的比例判断骨髓增生的程度。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见下表。

图片

西医诊断学——肝脏病实验室检查

要点一 蛋白质代谢检查

(一) 血清蛋白测定

1. 参考值

血清总蛋白(STP) 60~ 80g/L;白蛋白(A) 40~55g/L;球蛋白(G) 20~ 30g/L;AVG (1.5~2.5) : 1。

2. 临床意义

STP<60g/L或A<25g/L, 称为低蛋白血症; STP>80g/L 或G>35g/L,称为高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血症。

(1) 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减低

见于肝脏疾病。①慢性肝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时可有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A/G比值减低。②A/G比值倒置:表示肝功能严重损害,如重度慢性肝炎、肝硬化。

低蛋白血症也可见于肝外疾病:①蛋白质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如营养不良。②蛋白质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急性大出血等。③消耗增加: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重症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恶性肿瘤等。低蛋白血症时患者易出现严重水肿及胸、腹水。

(2) 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增高   

主要由于血清水分减少,使单位容积总蛋白浓度增加,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脱水,如腹泻、呕吐、肠梗阻、肠瘘、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3) 血清总蛋白及球蛋白增高   

主要是因球蛋白增高引起,其中以γ球蛋白增高为主。高蛋白血症见于:①慢性肝病:如肝硬化、慢性肝炎等。②M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③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等。④慢性炎症与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疟疾、黑热病等。

(二) 血清蛋白电泳

1. 参考值   

醋酸纤维素膜法:白蛋白0.62~0.71 (62%~ 71%); α1球蛋白0.03~0.04 (3%~4%);α2球蛋白0.06~0.10 (6%~10%); β球蛋白0.07~0.11 (7%~ 11%); γ球蛋白0.09 ~0.18 (9%~18%)。

2.临床意义

(1) 肝脏疾病

急性及轻症肝炎时血清蛋白电泳结果多无异常。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多合并肝硬化),表现为血清白蛋白及α1、α2、β球蛋白减低,γ球蛋白增高。重度慢性肝炎和.失代偿性肝硬化时,γ球蛋白增高尤为显著。γ球蛋白长时间持续上升,是急性肝炎转为慢性肝炎并向肝硬化发展的先兆。

(2) M球蛋白血症   

如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等,白蛋白轻度减低,γ球蛋白明显增高。

(3) 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病   

由于血脂增高,可致α2及β球蛋白增高,白蛋白、γ球蛋白减低。

(4) 其他   

结缔组织病伴有多克隆 γ球蛋白增高;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γ球蛋白减低。

要点二 胆红素代谢检查

(一) 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测定

1.参考值    

血清总胆红素(STB) 3.4~17. 1μmol/L;结合胆红素(CB) 0~6. 8μmol/L;非结合胆红素(UCB) 1. 7~ 10.2μmol/L。

2.临床意义

(1) 判断有无黄疸

①STB>17.1μmol/L可诊断为黄疸。②STB17. 1~ 34.2μmol/L为隐性黄疸; STB>34. 2μmol/L为显性黄疸。

(2) 反映黄疸程度   

①轻度黄疸: STB34.2~171μmol/L。②中度黄疸: STB171 ~ 342μmol/L。③高度黄疸: STB>342μmol/L。

(3) 鉴别黄疸类型    

①溶血性黄疸: STB及UCB增高,以UCB增高为主,见于新生儿黄疸、溶血性贫血,如蚕豆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②肝细胞性黄疸: STB、UCB、CB均增高,见于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癌、肝硬化等。③阻塞性黄疸: STB 及CB增高,以CB增高为主,见于胆石症、胰头癌、肝癌等。

(二) 尿胆红素定性试验

1.参考值   

正常定性为阴性。

2.临床意义   

尿胆红素定性试验阳性提示血液中CB增高。肝细胞性黄疸为阳性;阻塞性黄疸为强阳性;溶血性黄疸为阴性。

(三) 尿胆原检查

1.参考值   

定性:阴性或弱阳性反应(阳性稀释度在1:20以下)。定量:0.84~4.2μmol(L●24h)。

2.临床意义

(1) 尿胆原增高

①溶血性黄疸时明显增高。②肝细胞黄疸时可增高。③其他:如发热、心力衰竭、肠梗阻、顽固性便秘等尿胆原也可增高。

(2) 尿胆原减低   

①阻塞性黄痘时尿胆原减低和缺如。②新生儿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者,由于肠道菌群受抑制,使肠道尿胆原生成减少。胆红素代谢检查对黄疸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3种类型黄疸实验室检查鉴别见下表。

图片

要点三 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

肝脏病常用的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包括:①血清氨基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及其同工酶(ASTs、ASTm)。②碱性磷酸酶( ALP)及其同工酶( ALP1~ALP6)。③γ-谷氨酰转移酶(γ-GT)。④乳酸脱氢酶(LDH) 及其同工酶(LDH1 ~ LDH5)。

(一) 血清氨基转移酶测定

ALT主要分布在肝脏,其次是骨骼肌、肾脏、心肌等组织中。AS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是肝脏、骨骼肌、肾脏等组织中。AST在肝细胞中有2种同工酶,分别是ASTm(存在于线粒体中)和ASTs (存在于线粒体以外的胞质中)。正常血清中ASTs含量多,ASTm仅占10%以下。

1. 参考值  

连续监测法(37℃): ALT: 5~40U/L,AST: 8~40U/L。ALT/AST≤1。

2.临床意义

(1) 肝脏疾病  

①急性病毒性肝炎: ALT与AST均显著增高, ALT增高更明显,ALT/AST>1。急性重型肝炎AST增高明显,但在病情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活性反而降低,称为胆-酶分离,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良。在急性肝炎恢复期,如血清氨基转移酶活性不能降至正常或再增高,提示急性病毒性肝炎转为慢性。②慢性病毒性肝炎: ALT与AST轻度增高或正常,ALT/AST>1;若AST增高明显,ALT/AST<1,提示慢性肝炎进入活动期。③肝硬化:血清氨基转移酶活性取决于肝细胞进行性坏死程度,终末期肝硬化血清氨基转移酶活性正常或降低。④肝内、外胆汁淤积:血清氨基转移酶轻度增高或正常。⑤其他肝病:如脂肪肝、肝癌等,血清氨基转移酶正常或轻度增高;酒精性肝病时ALT基本正常,AST显著增高,ALT/AST<1。

(2) 急性心肌梗死   

发病后6~8小时AST增高,18~24 小时达高峰,4~5天恢复正常,若再次增高提示梗死范围扩大或有新的梗死发生。

(3) AST同工酶变化  

①肝细胞轻度损害:如轻、中度急性肝炎时血清AST轻度增高,且以ASTs增高为主,ASTm正常。②肝细胞严重损害:如重型肝炎、暴发性肝炎、严重酒精性肝病时,血清ASTm增高。③其他肝病:中毒性肝炎、妊娠脂肪肝、肝动脉栓塞术后及急性心肌梗死等,血清ASTm也增高。

(二) 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测定

ALP主要分布在肝脏、骨骼、肾、小肠及胎盘中,血清中大部分ALP来源于肝脏和成骨细胞,ALP随胆汁排入小肠。ALP有6种同工酶,分别是ALP1 ~ALP6

1.参考值  

磷酸对硝基苯酚连续监测法(37℃):成人40~ 150U/L,儿童<500U/L。ALP同工酶:正常人血清中以ALP2为主,占总ALP的90%,有少量ALP3。发育期儿童ALP3增高,占总ALP的60%以上;妊娠晚期ALP4增高,占总ALP的40% ~65%。

2.临床意义

(1) 胆道阻塞   

各种肝内、外胆道阻塞性疾病,如胰头癌、胆道结石、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内胆汁淤积等,ALP明显升高,以ALP1为主。尤其是癌性梗阻时,100% 出现ALP1,且ALP1>ALP2

(2) 肝脏疾病  

急性肝炎时ALP2明显增高,ALP1轻度增高,且ALP1 <ALP2;肝硬化患者80%以上ALP5明显增高,可达总ALP的40%以上。
 
(3) 黄疸的鉴别诊断   
 
①阻塞性黄疸: ALP和胆红素水平明显增高。②肝细胞性黄疸: ALP轻度增高。③肝内局限性胆道阻塞:如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脓肿等,ALP 明显增高,血清胆红素大多正常。
 
(4) 骨骼疾病   
 
如纤维性骨炎、 骨肉瘤、佝偻病、骨软化症、骨转移癌及骨折愈合期等,ALP均可增高。
 

(三) γ-谷氨酰转移酶

γ-GT主要存在于细胞膜和微粒体上,肾脏、肝脏和胰腺含量丰富,但血清中γ-GT主要来自肝胆系统。

1.参考值   

硝基苯酚连续监测法(37℃):男性11~50U/L,女性7~32U/L。

2.临床意义

(1) 胆道阻塞性疾病   

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等。

(2) 肝脏疾病  

①肝癌: γ-GT明显增高。②急性病毒性肝炎: γ-GT 中度增高。③慢性肝炎、肝硬化:非活动期γ-GT活性一般正常; 若γ-GT活性持续增高,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④急性和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 γ-GT 明显或中度以上增高。

(3) 其他疾病    

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等, y-GT可轻度增高。

(四) 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测定

LDH以心肌、骨骼肌、肾脏和红细胞中含量丰富。LDH有5种同工酶,即LDH1~LDH5

1.参考值   

LDH 总活性:连续检测法为104~245U/L,速率法(30℃)为95~200U/L。LDH同工酶:正常人LDH2>LDH1>LDH3>LDH4>LDH5。圆盘电泳法: LDH1 32. 7%±4. 6%; LDH2 45. 1%±3. 53%;LDH3 18. 5%±2.96%; LDH4 2.9% ±0.89%; LDH50. 85%±0. 55%。

2.临床意义

(1) 急性心肌梗死   

发病后8~18小时开始增高,24~72小时达高峰,6~10 天恢复正常。病程中LDH持续增高或再次增高,提示梗死面积扩大或再次出现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早期LDH1和LDH2均增高,LDH1增高更明显,LDH1/LDH2>1。

(2) 肝胆疾病   

急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 肝癌(尤其是转移性肝癌), LDH明显增高。肝细胞损伤时LDH5增高明显,LDH5是诊断肝细胞坏死的敏感指标,肝细胞坏死时LDH5>LDH4。阻塞性黄疸LDH4>LDH5

(3) 其他疾病

①恶性肿瘤: LDH增高程度与肿瘤增长速度有一定的关系,如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常伴有LDH4及LDH5增高。②恶性贫血: LDH极度增高,LDH1增高明显,且,LDH1>LDH2

要点四 甲、乙、丙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查

(一) 甲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甲型肝炎病毒(HAV) 属嗜肝RNA病毒,存在于被感染者的肝细胞、血浆、胆汁和粪便中,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机体感染HAV后可产生抗HAV-IgM、抗HAV-lgA、抗HAV-IgG  3种抗体。抗HAV-IgM是HAV常规检查项目。

1.参考值

(1)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检测   

ELISA法、 RIA法和RT-PCR法: HAVAg、HAV-RNA阴性。

(2)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   

ELISA法:抗HAV-IgM、抗HAV-IgA、抗HAV-IgG均阴性。

2.临床意义

(1) HAVAg阳性  

证实 HAV在体内的存在,出现于感染后10~20天的粪便中,见于甲型肝炎。

(2) HAV-RNA 阳性  

对甲型肝炎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对早期诊断的意义更大。

(3) 抗HAV-IgM阳性   

说明机体正在感染HAV,感染1周后产生,是早期诊断甲肝的特异性指标。

(4) 抗HAV-IgA阳性  

抗HAV-IgA为局部抗体,是机体感染HAV后由肠道黏膜细胞所分泌,出现在甲肝早期、急性期患者的粪便中。

(5) 抗HAV-IgG阳性  

抗HAV-IgG较抗HAV-IgM产生晚,是保护性抗体,一般在感染HAV 3周后出现在血清中,且持久存在,是获得免疫力的标志,提示既往感染,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的指标。

(二)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乙型肝炎病毒(HBV)属嗜肝DNA病毒。HBV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传播,也可由性接触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机体感染HBV后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形成三种不同的抗原抗体系统。

1.参考值  

ELISA法、 RIA 法:健康人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2.临床意义

(1) HBsAg阳性  

是感染HBV的标志,见于乙型肝炎患者、HBV携带者和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肝硬化、肝癌患者。

(2) 抗-HBs阳性  

感染后3~6个月出现,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见于注射过乙型肝炎疫苗、曾经感染过HBV和乙肝恢复期。

(3) HBeAg 阳性  

是病毒复制的标志,传染性强。急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如果HBeAg持续阳性,则有转为慢性感染的趋势。

(4) 抗-HBe阳性  

表示乙肝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但并非保护性抗体。

(5) HBcAg 阳性  

HBcAg 阳性提示病人血清中有HBV存在,表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HBcAg 主要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HBcAg外面被HBsAg包裹,故一般情况下血清中测不到游离的HBcAg。

(6) 抗-HBc阳性  

抗-HBc不是中和抗体,而是反映肝细胞受到HBV感染的可靠指标。①抗HBc-IgG:反映抗-HBc总抗体的情况。抗HBc-IgG在体内长期存在,为HBV感染的标志,包括正在感染和既往感染。②抗HBc-IgM:是机体感染HBV后在血液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在感染急性期滴度高,抗HBc-IgM阳性是诊断急性乙型肝炎和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的重要指标,并提示患者血液有强传染性。

(三) 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丙型肝炎病毒(HCV) 为RNA病毒,HCV主要通过体液传播。HCV的血清标志物为抗HCV-IgM、抗HCV-IgG、HCV-RNA。

1.参考值   

ELISA法、RIA法:抗HCV-IgM、抗HCV-IgG均为阴性。斑点杂交试验及RT-PCR法: HCV-RNA为阴性。

2.临床意义

(1) HCV-RNA阳性   

见于HCV感染,提示HC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HCV-RNA阴性而抗HCV-IgG阳性,提示既往有HCV感染。

(2) 抗-HCV阳性  

抗-HCV是非保护性抗体,阳性是诊断HCV感染的重要依据。①抗HCV-IgM阳性:感染后4周后即可呈阳性,持续4~48周,是诊断丙型肝炎的早期指标之一,是病毒复制指标;若6个月内未转阴则提示转为慢性丙型肝炎。②抗HCV-IgG阳性:抗HCV-IgG出现晚于抗HCV-IgM,阳性表明已有HCV感染,输血后肝炎有80% ~ 90%的患者抗HCV-IgG阳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