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教画时期的创作高峰(1949—1957) 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期间,李斛白天在学校授课,晚上和周末回家后会有很多业余绘画爱好者拜访请教,送走来访者后他还会坚持画画。李斛先是负责水彩及油画的教学工作,进入彩墨画系后负责素描和创作的教学工作,1962年开始担任中国画系人物科主任。这段时期正好是美术界针对国画变革不同主张发生激烈争论的时期,李斛遵循徐悲鸿先生的教学主张,坚持在彩墨画系开设素描课,同时练习速写,培养自己的造型能力,用西画技法服务中国画艺术创新。 李斛是一位艺术实践家,他没有更多地从理论层面对中国画变革与教学提出自己的主张,而是用自己的艺术创作与教学实践维护了徐悲鸿的中国画变革主张。1953年徐悲鸿病逝后,中央美术学院关于国画教学要不要开素描课内部产生了意见分歧。1954年,李斛与艾中信、王式廓、董希文、李宗津、萧淑芳、戴泽等人在吴作人家中进行课余绘画进修,练笔作画,后来被人们称作“十张纸斋”,他们在继承和延续徐悲鸿教学主张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56年,在中国画变革主张论争激烈的背景之下,中国美协举办了宗其香、李斛、萧淑芳三位在中国画变革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的艺术家的联合画展,并到六省市巡展,引发了社会轰动效应,三位艺术家用作品证明了应坚持走中西结合的中国画变革之路。 1955年,李斛施行了胃部手术,同时发现了肝硬变,但他仍然坚持带病写生,领着学生到各地考察、讲学。这一时期李斛创作的《披红斗篷的老人》在中央美术学院教学楼通道长廊上悬挂了很多年,成为当时中国画变革的范本。在紧张的政治形势下,中央美术学院一度停止提供某些西方画家的画册,李斛认为不能因为政治立场的不同就否定西方艺术,他购买西方画家的作品集放在家中供学生们学习观摩,使大家受益良多。周思聪、卢沉、姚有多等一大批在当代中国人物画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的艺术家都曾得到过李斛的指导,他们在成名以后都对李斛的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姚有多称,其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就是李斛的《印度妇女》把他吸引过来的。范曾在他的回忆文章里,对李斛的教学工作态度与敬业精神给予了高度肯定。 李斛在教学之外还广泛参与社会艺术活动。这一时期,他用自己的创作配合国家的政治宣传需要,怀着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心、怀着对新社会的憧憬与欢欣创作出了一大批以新中国建设为题材的作品。1949年,他创作的《侦察》在第一次全国文代会“美术作品展览会”展出并获奖。1953年,李斛到水库、桥梁等工地体验写生,创作了《工地宣传员》《广播器在表扬我们》。1954年,他作为列席记者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代会做美术采访,并创作了《毛主席您是我们幸福的保证》。1954年至1956年,他两次到武汉长江大桥工地并西进三峡等地为祖国重大建设工程画速写,反映祖国建设新貌。作品《工地探望》在第二届全国美展中展出。1957年,李斛为正在筹建中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创作大幅革命历史画《广州起义》,此外还为报刊绘制了一批英模人物像插图以及一组反映北京王府井老字号商店新气象的作品,这些作品发表后深受群众喜爱。 综观李斛这一时期的作品,在主题与风格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转变,他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用中国画的材料表现现实生活,反映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歌颂新社会、新事物,形成了自己艺术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李斛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具有明确的政治主题,以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为题材,歌颂新社会、新风貌。在艺术风格上,他进一步弱化线条造型因素。例如在《披红斗篷的老人》中,他力求把淡墨粗线与形体的明暗相结合,更多地直接利用色彩塑造形体,追求油画突出光影的效果,色调明亮,把形体细微的起伏和结构转折表现出来,强化了体积感。这种结合需要扎实的水彩画功底,因为油画可以反复修改,而中国画则是淡彩,着色要求一步到位,对于水分与色彩控制的要求都比较高,特别是写意作品,反复描画就失去了神采。李斛非常成功地运用中国画的墨色浓淡变化来表现、塑造形体的明暗,如作品《印度妇女》既增强了体感,又不失中国画的神采韵味。 彷徨中的苦心孤诣(1958—1970) 1957年后,国家各种政治运动日渐频繁,从“整风反右”到“大跃进”,文艺政策也频频变换,大部分画家在艺术上处在无所适从的状态。作为一个谨慎的知识分子,李斛遭遇了生活和艺术上的彷徨时期。这一时期,他创作了作品《将何之》,并且将此画秘不示人。这幅作品大片的空白似乎为雨雪寒冰,右下方一个人着红衣、骑瘦马,体态萎缩,神情惴惴,如履薄冰,李斛当时的迷茫心态可见一斑。这一时期,李斛到湖南、黑龙江等地写生,到哈尔滨艺术学院讲课,并带领学生到京郊、河北、甘肃等地考察实习,还参加了工地劳动。1963年,他跟随中央文化工作队到安徽巢县开展农村文化工作。1965年,他与中央美术学院师生一起去河北邢台参加农村“四清”总团文化工作队。1970年,他与中央美术学院教职工一起下放到河北邯郸磁县部队农场参加劳动。 在这样一个动辄得咎的政治环境与艺术思潮背景下,许多艺术家被扣上了“民族虚无主义”的帽子,内心敏感的知识分子大多畏葸不前。李斛则坚持求索,苦心孤诣,这个时期,他对传统中国画的认识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形成了其中国画艺术变革走向深入的思想基础。1959年,李斛曾一度打算与姚有多一起拜李苦禅为师学习中国花鸟画,而李苦禅则坚持以友相待,经常邀请李斛切磋画艺。这一时期,通过临摹学习八大山人的作品,李斛对中国画的笔墨元素有了新的认识,他的作品在主题与风格上面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关汉卿 李斛这一时期的作品与政治主题的联系不再密切,在主题与风格上都显示出向传统复归的倾向,《女民警》即是他两个时期风格转变的过渡性作品。李斛画了很多历史文化名人肖像,1958年后相继创作了《关汉卿》《齐白石》等作品。1957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下1958年将要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名单,中国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名列其中,国内举办了一系列庆祝活动,全国掀起一股上演关汉卿剧作的热潮。中国戏剧家协会与国家邮电部决定发行一套纪念关汉卿戏剧创作700年的邮票,组织多位画家进行创稿,最后李斛的作品被选中。 可以说,《关汉卿》代表了李斛人物画艺术向传统回归的极致,作品中人物造型采用了坐式转身、微前倾眄视的造型,仿佛在审定排演的新戏,又或在倾听、斟酌唱词;人物面部及手部用色彩塑造得饱满细腻、富于光感,衣纹及面部线条质感犀利爽劲。这件作品不但人物造型准确,而且形神兼备,画出了关汉卿雍容飘逸的入世文人气质,这个关汉卿形象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当时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蓝天野正在北京人艺苦于为排演田汉创作的话剧《关汉卿》寻找形象资料而不得,当他见到李斛创作的《关汉卿》后高兴地说:“找到了,关汉卿就是这个样子。”1965年,第六次社会主义国家邮电部长会议在北京召开,李斛创作的《马克思列宁像》被大会选中作为纪念活动发行的邮票图样在国际范围内发行。这段时期,李斛还到湘西、内蒙古等地写生,创作了一批少数民族人物肖像及戏剧人物画,这些作品都走出了特别的政治主题,达到一个新的层面(母爱人性、文化反思等层面)。在艺术风格上,李斛这一时期的作品中线条、笔墨、章法等艺术语言得到了强化。 齐白石 李斛一直在实践层面探讨中西绘画语言之间融合的可能性,并且最终找到了最佳结合点,取得了中西融合的成功。北京画院收藏的《幸福的时刻》应该是李斛艺术成熟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画中人物造型线面结合、色墨并施,线条细劲,色彩清新雅丽,形象饱满充实,造型准确又兼具神采,体现了李斛艺术变革探索的最高成就。另外,从北京画院收藏的《傣族少女》中可以看到,李斛对运用传统中国画的章法进一步强化,对人物形象进一步剪裁提炼。他简化了背景,讲求布白,向传统章法结构靠拢,总体画风向淡雅过渡,这些倾向表明李斛中国画艺术变革的新变化。只可惜,李斛在特别的时代背景下过早去世,不然他的人物画艺术一定会取得更为巨大的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