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振振博士 1950年生,南京人。现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留学基金委“外国学者中华文化研究奖学金”指导教授,中国韵文学会会长,全球汉诗总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诗词大会”总顾问、《小楼听雨》诗词平台顾问、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特聘教授等。曾应邀在美国耶鲁、斯坦福等海外三十多所名校讲学。 诗友晖哥问:老师,您录的这首郑畋的《马嵬坡》跟我读过的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不一样。《唐诗三百首》的文本是: 差别很大,哪个版本是原著呢? (接上期) 钟振振答:上期的答疑,主要解决郑畋《马嵬坡》诗的文本问题,即哪一种文本出现得更早,哪一种文本更靠谱——更有可能是郑畋此诗的“原生态”。结论:是唐·高彦休《唐阙史》所记录的文本! 下面,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讨论:此诗的不同文本,哪一种更贴切,更好? 第一句:《唐阙史》作“肃宗回马杨妃死”。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作“明皇回马杨妃死”,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作“玄宗回马杨妃死”。 “回马”,一般是指调转马头向相反的方向走。唐人诗里,多如此用。例如: 宋之问《江亭晚望》曰:“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杜甫《阆州奉送二十四舅使自京赴任青城》曰:“秦岭愁回马,涪江醉泛船。” 戴叔伦《听歌回马上赠崔法曹》曰:“共待夜深听一曲,醒人骑马断肠回。” 韩愈《过鸿沟》曰:“谁劝君王回马首,真成一掷赌乾坤。” 孟郊《车遥遥》曰:“愿为驭者手,与郎回马头。” 白居易《晚归有感》曰:“回马独归来,低眉心郁郁。” 张祜《宁哥来》曰:“黄翻绰指向西树,不信宁哥回马来。” 杜牧《送薛邽》二首其一曰:“只有三张最惆怅,下山回马尚迟迟。” 许浑《暝投灵智寺渡溪不得却取沿江路往》曰:“双岩泻一川,回马断桥前。” 刘驾《青门路》诗曰:“门开送客去,落日懒回马。”皆可参看。 那么,在“马嵬事件”发生后,“回马”的是谁呢? 历史事实是,唐玄宗在“马嵬事件”平息后,继续逃亡,并没有“回马”。“回马”的是太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 《旧唐书》卷九《玄宗纪》下载:“(天宝十五载五月)丁酉,将发马嵬驿……及行,百姓遮路乞留皇太子,愿戮力破贼,收复京城。因留太子。” 又卷一〇《肃宗纪》载:“丁酉,至马嵬顿,六军不进,请诛杨氏。于是诛国忠,赐贵妃自尽。车驾将发,留上(即李亨)在后宣谕百姓。众泣而言曰:'逆胡背恩,主上播越,臣等生于圣代,世为唐民,愿戮力一心,为国讨贼,请从太子收复长安。’玄宗闻之曰:'此天启也。’乃令高力士与寿王瑁送太子内人及服御等物,留后军厩马从上。令力士口宣曰:'汝好去!百姓属望,慎勿违之。莫以吾为意。且西戎北狄,吾尝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汝其勉之!’” 因此,说“明皇回马”“玄宗回马”,似与史实不符。 当然,如果将“回马”理解为玄宗勒转马头,频频回顾杨贵妃草草安葬之处,不忍离去,似乎也说得通。但郑畋此诗的主旨,在维护玄宗“圣朝天子”的“正面形象”。那么,突出他顺从军心民意,作了两项正确的决定,一,赐杨贵妃死;二,让太子“回马”去主持抗击安史叛军的大业,或许更为顺理成章。如果还写玄宗儿女情长,对死去的贵妃恋恋不舍,反倒显得拖泥带水了。 第二句:《唐阙史》作“云雨虽亡日月新”。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诗》作“云雨难忘日月新”。 自战国楚·宋玉《高唐赋》之后,“云雨”就成了性爱、性关系的文学隐喻。两种文本相比较,仍然是《唐阙史》所录文字表情达意更为严谨:唐玄宗赐杨贵妃死,虽然失去了云雨缠绵之男女欢爱,却换来了大唐日月之焕然一新。“云雨亡”与“日月新”,构成了缜密的因果关系,且对比鲜明,逻辑性很强。而《万首唐人绝句诗》作“云雨难忘日月新”,“云雨难忘”与“日月新”,两者之间有何逻辑关系可言?仔细琢磨,还真有点文不从而言不顺。 第三句:《唐阙史》作“终是圣朝天子事”。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诗》作“终是圣明天子事”。 “圣朝天子”,重点在“圣朝”——指向的是整个大唐王朝。 “圣明天子”,重点在“圣明”——指向的仅仅是玄宗一人。 郑畋是否真认为玄宗“圣明”?恐怕未必。因此,还是“圣朝”更妥帖。 这首诗,可以算“咏史诗”,也可以算“政论诗”。衡量此类诗的高下,首要标准是“识”——见识,其次方轮到“才”——才华,和“学”——学问。 论其“识”,时代不同,立场不同,意见也会有分歧。我们今天的读者,对郑畋此诗的“见识”,可能都不大认同。 但我觉得此诗还是有“妙处”可圈可点的。“妙”在哪里?在最后一句“景阳宫井又何人”——怎么读都觉得有“反讽”意味。 陈后主是什么人?亡国之君!拿唐玄宗来和陈后主作对比,岂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唐玄宗之所以“最终”还算“圣朝天子”,不过是还没把大唐朝给“玩完”了。作兴这样“夸”皇上的么?——陛下啊,您比陈后主那不成器的“败家子”可强多了!玄宗听了这话,不活活气死才怪! 打从《诗经》以来,“美”和“刺”就是中国诗歌的两大传统。以“美”论此诗,便觉得它不得体。以“刺”论此诗,才可以发现它的高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