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上官子木斯里兰卡在地图上看像什么?有人说像一滴眼泪,有人说像一颗宝石。我看,还是说像一颗宝石好听一些。更何况,斯里兰卡的蓝宝石很出名。说起斯里兰卡的物产,与蓝宝石同样出名的还有斯里兰卡的红茶。我们在斯里兰卡的第三天,上午的内容是两项购物,珠宝店和茶叶店。在去珠宝店的路上,张导滔滔不绝地介绍斯里兰卡的宝石如何物美价廉,希望大家踊跃购买。我们在珠宝店耗时将近2个小时,但全团18名游客无一人购物,眼见着爱说话的张导沉默不语了。这样的场面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了,因为我最近几年参团都是小众线路,没有购物环节,也没有自费项目。 斯里兰卡无疑是大众线路,因为大众线路的标配就是安排多项购物。尽管购物是大众线路必含的内容,但在合同上却写着一些假猩猩的话,如购物自由,不强迫购物等等。签订合同的时候我问旅行社,既然购物自由,那我不进购物店,在附近游览如何?旅行社的回答是,不行!也就是说,购物虽然不强迫,但进购物店是强迫的。我懒得较真,实际上,旅行社的合同里关于购物的条款属于蛮不讲理的霸王条款。 离开珠宝店后,我们乘车前往斯里兰卡的红茶产地努沃拉艾利耶(Nuwara Eliya)。位于斯里兰卡中部山区的努沃拉艾莉耶,有“东方瑞士”、“小英伦”等美称。努沃拉艾莉耶四面环山,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气温明显比平原地带凉爽,所以这里成为斯里兰卡的避暑胜地。 要说参观茶叶制作过程,听着似乎是挺浪漫的事,然而我们谁都没想到,香味十足的茶叶在制造过程中却是气味难闻到令人极度恶心的程度。我一点都没夸张,有的旅友反应剧烈到要吐的程度。我也觉得难以忍受,所以尽量躲在室外,不进入车间。 从制造茶叶的车间出来之后,我们被请到茶室里品茶,茶店的女店员在介绍红茶的同时也极力鼓动游客买茶叶。店家的优惠是买10送10,这么大的优惠力度,使得两个家庭的游客积极主动地买了茶叶。再看张导的表情,明显变得好多了,也终于不再沉默了。 坐在茶室里闲着没事,我与导游依萨卡聊天。我看依萨卡穿普通的衣裤,就问她为何不穿斯里兰卡传统的民族服装,她回答,工作的时候穿民族服装不方便。另外,穿民族服装很费时间,早晨的时间往往很紧张。斯里兰卡女人的传统民族服装类似于印度人的莎丽,即都是用一块布裹在身上。别看只是一块布,要裹成一身行头可并不容易。依萨卡把手机打开,给我看她手机里存放的穿民族服装的照片。这些照片里的依萨卡和眼前依萨卡,简直是判若两人。依萨卡不仅长相平平,皮肤黝黑,而且身材还不好,又矮又胖。穿着工作装的依萨卡,形象犹如中国农村里的妇联主任。然而,照片中的依萨卡,穿着漂亮的民族服装,画着浓妆,不但漂亮多了,还有几分妩媚。 我看茶叶店里的女店员们穿的民族服装,前后左右暴露了不少面积的身体,就问依萨卡:穿这样的服装能进寺庙吗?回答居然是:能!我感到很不解:露那么多还让进寺庙?却要求女游客进寺庙的时候连短袖都不能穿?依萨卡的解释就一句:那是我们的传统民族服装。我真是搞不懂,这到底是什么逻辑?同时也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认知,以前的我一直以为进寺庙对女士的着装要求是出于宗教的禁忌,即禁止女人暴露身体。现在的我深感困惑的是,斯里兰卡的寺庙到底禁忌的是什么? 这天下午的第一项游览内容是网上的打卡景点——粉红邮局。这个粉红邮局的建筑风格是欧式的,与周围的建筑完全不搭,所以很显眼。看到这个小小的邮局里面至少有3、4个工作人员,却一个客户都没有,感觉资源似乎很浪费。 粉红邮局斜对面是一尊硕大的佛像,而大佛像下则是嘈杂混乱的闹市街头。街边有个小公园,名字是“维多利亚公园”,里面有不少欧式小雕塑,这公园显然是英国殖民时期建的。在街上我没看到红绿灯,但听导游介绍,车等人、车让人是兰卡的交规。所以,别看街头车多人多乱哄哄,行人却是很安全。 谈到文化习俗,张导提到,兰卡的女孩从小就要遵守很多规矩,包括女孩生下来就要扎耳洞、戴耳环。女孩上学之后,按照规矩,晚上7点以前必须回家。由于女孩晚上都不出门,导致兰卡的男孩也倍感无聊,没有姑娘可以约会,也没有舞厅和歌厅可去。 谈到兰卡人的本性,张导夸赞兰卡人单纯、老实、本分。譬如,乘坐出租车,客人如果到站后说自己没带钱,回家去拿,司机会笑呵呵地答应,不急不慌地等着。这在中国不太可能,中国司机不会相信乘客的话,即使在车里等着也会押下乘客的东西作为抵押。总之,兰卡人比较信任别人,人际关系也远比中国人简单。 下午的第二项内容是乘坐小火车。我们在导游的催促下急匆匆地赶到车站,生怕晚了,可到了车站听到的却是火车晚点40分钟的通知。实际上,火车最后晚点了一个多小时,说明兰卡的火车很不靠谱。兰卡的火车站很简陋,但有候车室和卫生间,还有一个卖零食的小卖部。 火车到站后,关于上哪个车厢,导游依萨卡嘱咐我们要听她指挥,要尽量集中在同一个车厢,以便下车时能及时通知我们。于是我步步紧跟依萨卡上了火车,还很幸运地找到一个座位坐下。车厢里人很多,我们游客加领队、导游共21人,有座位的只有5人,其余的人都是站在车厢里长达1个多小时。说实在的,我坐着都觉得很累,因为车厢里非常拥挤,站着的人也会挤到座位上的人。坐着都不舒服,更何况站着。难以忍受的不光是拥挤,还有兰卡人的体味,所以我始终戴着口罩。斯里兰卡车厢里的拥挤程度,与我国1980年代初期的绿皮火车差不多。 导游说,安排小火车是让我们能体验兰卡人的生活。这话没说错,我们同兰卡老百姓挤在一起,真正是零距离接触,充分体验了兰卡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我不由地想起,在印度旅游时也坐过火车,不过那是对号入座的正常火车,印度火车的车厢里很干净也不拥挤。 下了小火车,天已漆黑。我们换乘大巴去酒店,一路都是颠簸的山路,团友中有几个人被颠得晕车了。我倒是没啥感觉,早已从非洲、美洲的颠簸中练出了抗颠能力。 当天入住雅拉,到酒店的时候已经晚上9点多,还没吃晚饭。等吃完晚饭就10点多了。睡到半夜,被突然而起的嘈杂声吵醒,没想到是房间内的电视机自动打开了,正在播放穆斯林的祷告。感觉有点怪异,毕竟斯里兰卡是个佛教国家。 我们在斯里兰卡的第四天,早晨7点就出发了,乘车前往雅拉国家公园。这个雅拉国家公园是斯里兰卡最有名的野生动物园,也是斯里兰卡最大的野生动植物及鸟类保护区,面积有1297 平方公里,号称“小非洲”。抵达后,我们转乘吉普车,6人一车。 听介绍,雅拉国家公园以象群闻名,除了大象之外,还有许多鹿、水牛、熊、豹与孔雀等等。但实际上,我们只是看到了大象、孔雀、梅花鹿、水牛、巨蜥,以及一些鸟类。看到最多的是水牛,其次是孔雀。无论是动物的种类,还是动物的数量都比非洲差远了。不过,非洲没有孔雀。 中午在雅拉国家公园附近的一家酒店就餐,按理说应该很卫生吧,可是这家漂亮酒店的漂亮餐厅里到处都飞着苍蝇。我眼睁睁地看到,无论是餐具还是饭菜无一幸免都被苍蝇光临了。这顿饭我没怎么吃,好在有芭蕉,吃几根就饱了。斯里兰卡的香蕉、芭蕉都非常便宜,几乎每餐都有。所以,饭菜不好吃也没关系,反正不会饿着。 午饭后,我们乘车前往位于斯里兰卡西南海边的瓦杜瓦。途中,在南部海滨观看斯里兰卡的独特景观“高跷渔夫”。自 2009 年《孤独星球旅游者》杂志封面刊登了一张斯里兰卡海边钓鱼者的照片之后,“高跷渔夫”从此替代了以往斯里兰卡驯象人和采茶女的人文标识。随之,高跷钓鱼这种当地传统的捕鱼方法被称为“世界上最牛钓鱼方式”,同时也成为游客到斯里兰卡必看的一道风景。 当地的渔民是涉水到达浸泡在海水中的木桩,然后坐在简陋的木架上,拉开鱼竿。其实我们游客现在看到的所谓渔夫,他们根本不钓鱼,仅仅是摆样子供游客拍照而已。如今的旅游业尽是作假的招数,高跷渔夫实际上是演员,而游客是观众。不过,虽说是摆拍,高跷钓鱼的画面看着确实挺别致的。 瓦杜瓦(wadduwa)作为斯里兰卡的南部海滨,西临印度洋,南望马尔代夫,终年气候怡人,是斯里兰卡著名的海滨度假胜地。据称,这里曾经被欧洲人评选为“全世界最美丽的海滩”,不知是否属实。 当天晚上我们入住瓦杜瓦海滨的酒店,是推窗望海的海景房。我站在宽大的阳台远眺,视野极为开阔。正值傍晚时分,晚霞映红了海面、沙滩,以及岸边的椰子树…… 努沃拉艾莉耶的茶乡山色 茶叶店的女店员 美女和警察 粉红邮局 努沃拉艾莉耶街景 火车站 车厢内外 南部海滨风光 高跷钓鱼
|
|
来自: 上官子木 > 《2019斯里兰卡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