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洞庭作家】潘见明/学好《弟子规》 做好中国人

 潇湘原创之家 2022-05-24 发布于湖南
编者按:





学好《弟子规》 做好中国人 






作者:潘见明

《弟子规》是书名。弟子指学生,规是行为规范。“弟子规”的意思就是学生们需要学习和遵循的做人准则和行为规范。《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孔子《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以其文义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分为七个部分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善良、道德家风的最佳读物。 

《弟子规》全文不长,总共三百六十句,每句三个字,共一千零八十个字,读起来琅琅上口,体现了“大道至简”的特征。由于它易记易诵,浅显易懂,所以便于广泛推介。我们熟读背诵以后,关键要领会其精神要义,并落实到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当中。《弟子规》前面一小段是“总叙”,下面分别以“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段落来标示,七个段落共讲了一百一十三桩事情。

“弟子规,圣人训。”开宗明义就为我们讲得很清楚,《弟子规》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它是圣人训导我们如何做人的书,是哪一位圣人的训导?孔老夫子的训导。“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就源自《论语》,而《论语》则是孔老夫子的言行记录,记载着这位至圣先师每天的生活行持。因此《弟子规》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是圣贤的教诲,是圣人的训导。圣人是贤人,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圣贤的教诲是没有错的,只要我们认真修习,反复诵读,逐一落实,就能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我们就会永远享受幸福美满的人生。 

“首孝悌,次谨信”。“首”是首要,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孝悌。在孝悌里,孝是根,是体,而悌是孝的作用,它是把孝的这种心表现出来而已。从恭敬孝顺父母开始,然后扩展到对一切长辈、老师,对年长、位高、德高、望重的人,凡是比我们有长处的人,都要恭敬。而且这种恭敬也是自然而然的流露,这就称之为“悌”了。因此“悌”也是孝。孝是一种观念。我们的祖先发明汉字真的很智慧,它是一个智慧的符号,是一个会意字, 上面是“老”字头,下面是“子”字底,代表老一代和子一代合而为一,这是孝。因此,孝就是说,老一代和子一代是一体的,这种观念就叫孝道。 

现在有的人总是说子女与父母之间,两代人有代沟,有代沟老一代和子一代就分开了,分开以后,就不是孝,孝里没有代沟。“悌”通弟,就是要友爱兄弟姐妹,顺长从上。“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忠臣出于孝子之门”,说明了孝是一切的根本。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而有了这份仁心,才可以做有益的善人和好事。 

“次谨信”,“次”是然后的意思。“孝悌”德行建立了,而后要在“谨 信”上面去落实。所谓“谨”,是对生活的态度,即恭谨、谨慎,做人谨慎、 小心,才不至于犯错误,凡是犯错误都是不谨慎。 

“信”,是讲做人要诚信,要讲信用。如果不讲信用,人人都会怀疑你,因为你没有信用,所以,说话行动都要以诚信为原则。真正把诚信做到了,大家都会信任你,自己也生活在快乐之中,你的事业必定成功。“信”,引申来讲,还包括信念的意思,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都要有信念,也就是志向,如果人没有了信念,没有了志向,他的人生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目标。虽饱食终日却无所用心,人生也不会感到幸福,也不容易得到成功。因此孔老夫子说:“民无信不立。” 

“泛爱众,而亲仁。”“泛”是广泛的意思;“爱”是仁爱;“众”是社会大众。以广泛的爱心对待社会大众,称之为博爱。从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再扩展到爱别人,爱别人是“仁”。对待比自己年长的,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兄长一样;对待比自己年幼的,如同对待自己的弟妹儿女一样,这就是孟夫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亲仁”,是亲近有仁德的人,亲近君子,亲近圣贤。这种亲近就是向他们学习,因为与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我们的德行、学问才能够得到提升。 

什么样的人才叫做仁者?他们又在哪里呢?他们就在我们的朋友、师长及身边的所有人当中,他们的心总是为大家着想,从不自私自利,在日常生活当中,他们能力行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并不断努力学习圣贤之道。如果我们有幸遇到这样的仁者,应该把握机会,好好亲近,好好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好的德行,学习他们的才艺,使自己健康成长,完美自己的人生。

“亲仁”的途径,不仅是亲近有仁德的人,还包括学习古圣先贤留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这些传统文化的典籍,都是有仁德的圣贤之人智慧的结晶,这些道德精华对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这六条是讲我们修学力行的部分。“有余力,则学文”,是说前面六条都做好了,还有时间和精力,就应该学习文化知识。古代学文就是学习“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而我们现在的功课可多了,每门功课都应该认认真真地去学好。这一条是长才华的,长大后我们有没有真本事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看你这一条做得好不好。 

《弟子规》前面的六条是修德,就是学习好的道德品行,学习做人处世,后面这一条是学本领,学知识,学才艺。这七条如果完完全全都学好了,就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古时候对人才是这样鉴别的:有德有才的人是圣贤,有德无才的人是君子,有才无德的人是小人,无德无才的人是庸人,并且还有一句警醒语:“宁与庸人为伴,不与小人为友。”可见道德的重要。这四种人中,圣贤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又有哪一个不愿做圣贤人呢?但是要真正做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要知道人生在世,最难做的不是事,而是做人。有一句话说:“白衣难穿,人难做。”可见做人的难处。

图片:网络


征稿说明 《潇湘原创之家》   

专辑大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