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安特卫普的勃鲁盖尔有着大彻大悟的宇宙观,能以一种全新的“无限主义”的目光审视中世纪的主题,清楚地表现了社会倾向性。 勃氏认为,艺术尊严和艺术家尊严至关重要。与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人作品中的理想美相比,勃氏的最大价值在于对现实生活不避丑陋的直视,他称得上文艺复兴时期最为彻底的人文主义者之一。 早年在画坊学艺,26岁到意大利修业旅行。起初专攻风景画,1556年转向带有说教和讽刺意味的人物风俗画,采取幻想与写实结合的表现方式,寓严肃于风趣,针锋相对与蠢行恶德作斗争。 他把人类嘲讽为“有杈的胡萝卜”,把人生嘲讽为愚笨而神气十足地走向衰亡,拒绝画那些为艺术或历史而摆姿态的人。 他偏爱展示在不同活动和自然生活中的农民,他们不是那种觉醒后要推翻现实的无产阶级,也不是那种放荡不羁、及时行乐的二流子,而是那种饱受苦难而又知足安宁的正常生活中的农民。 他们从事繁重的劳动,饥寒交迫,除了迷醉于差烟劣酒外,就没有快活过,形象虽然粗鲁、朴素、笨拙,但具有一种内在的庄严美好。 勃氏擅长将琐碎而杂乱的人物整理在一个完整的画面中,使得每种寓意的表达都能够清晰可辨。他用夸张搞笑的人物举止阐释了民间生活,也将人类的愚蠢本质展现得生动而彻底。 在他的作品中,古典主义的英雄气概与高尚道德已经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有愚蠢透顶的小人物在做着无谓而可笑的挣扎。 画家在描绘农民的生活中找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最好手段,享有“农民画家勃鲁盖尔”之称。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到以勃氏为代表的画家群体:“本能使他们不受外貌诱惑,而鼓励他们去揭露、挖掘隐藏的东西。不怕难堪、不怕凄惨,一点细节都不删除、不掩饰……” 勃氏绘制《盲人引路》时,正是西班牙统治的“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该画寓意深刻,是他忧国忧民情怀的代表作。 跌倒,并不仅仅是六个盲人的悲剧,国王、暴民、说教者、刽子手、神棍、盲从者,哪个不是民族的掘墓人?哪一个不是罪大恶极的屠宰者? 在混乱的时代,这些号称“伟大的引路人”,只能给人民带来灾难;在混乱的时代,谁也不值得同情,谁也没有资格辩解,所有人都是那盲目的瞎子,永远在自以为是的霸道中或顺从中走向毁灭。 这幅画和《农民的婚礼》《儿童游戏》《冬猎》等作品一样,展现出粗犷朴实的画风,有意识的夸张变形,以及寓意性题材,使他具备了现代艺术的某些特征。 勃鲁盖尔是有思想的画家,他笔触下的人生和现实一样动人心魄。 ![]() ![]() ![]() ![]() ![]() ![]() |
|
来自: 金色年华554 > 《周日人物、邮票上的千年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