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莫斯科保卫战一幕拍成电影:道具考究但剧本疑似中国人手笔?

 金色年华554 2022-05-24 发布于江西

电影《最后的前线》表现了莫斯科保卫战中的惊险一幕:德军坦克部队在莫斯科西南方向打开的缺口长驱直入,朱可夫不得已下令,命令波多利斯克军校(或者翻译为波多尔斯克)的学员去阻击,挡住古德里安的坦克5-7天。

可能的误会

这部电影得益于俄罗斯国防部中央档案馆的史料支持,在道具方面做得可圈可点,先说几个容易被误解的地方。

1.苏军指挥员的卫生胡

片中有些苏军指挥员留着卫生胡,也被习惯地称之为小胡子。有些自己不懂还喜欢胡编乱造的网民声称这是日本,德国特有的胡须样式,其实这是根本错误的。

图片卫生胡

据西方人考证,这是美国人在19世纪下半叶带到欧洲的胡须样式,很快引起许多国家的人纷纷效仿,比如发现康普顿效应的美国物理学家阿瑟·康普顿也留着小胡子,许多苏军指挥员当时确实也留着卫生胡。

 

2.制服颜色

有些观众可能注意到,片中许多苏军指挥员穿的是蓝色的军服裤子。

图片蓝色军裤

他们是海军、空军或者内卫部队?

其实都不是,苏军1935年条例的军服就是允许陆军的指挥员穿蓝色的军服裤子。

 

3.勋章太少?

片中的苏军指挥员大多只佩戴1-3枚勋章,这是符合历史的。正是因为苏德战争中的各种大仗硬仗苦仗,苏军指战员胸前的勋章奖章才越来越多。此时即便是高级指挥员,胸前也就是红星勋章和红旗勋章这样在后来并不算高级的勋章,有的人只有红军建军20周年纪念章。

 

4.德军的贝雷帽

片中有少数德军装甲兵带着黑色的贝雷帽,其实这是符合历史的。1935-1941年1月期间,德军装甲兵部队配发了贝雷帽,这种贝雷帽的里面是防撞的软质内盔,所以贝雷帽的尺寸显得比较大。1941年1月德军发布命令从坦克部队撤装,但是有些老兵依然继续佩戴。

图片贝雷帽

5.汤姆森冲锋枪

苏军的情报学校的教官的武器是一把美国汤姆森冲锋枪,这把枪没有穿越。此时苏联还没有获得美国租借法案援助的武器,但这是一把汤姆森M1928A1,而不是后来二战时代的汤姆森M1A1。汤姆森M1928A1的枪口有制退器,和后来的M1A1不同,可以配20发弹匣,而不像早期型号那样,通常搭配弹鼓,片中的这把枪基本符合这些特征。

图片冲锋枪

道具的细节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俄罗斯卫国战争题材的电影道具水平比拍摄《解放》、《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大血战》的年代,确实在进步。

坦克道具方面,德军坦克根据老兵的回忆,出现了德军的38(t)坦克,这种坦克是捷克斯洛伐克研制生产的,在二战前属于非常先进的水平,英法在慕尼黑阴谋中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拱手让给德国。

另外还有一些是苏德战争初期德军使用的坦克比如二号坦克、四号坦克和三号突击炮早期型号,后面两种的主炮是24倍口径的75毫米炮,被德军士兵戏称为“烟头”。

图片38T与二号

图片四号坦克早期型

图片三突早期型

苏军方面,也出现了坦克部队,为俄罗斯历史学家近来来考证出来的结果,属于Н. Я.克雷平指挥的第17坦克旅,坦克部队的镜头不多,但也反映了战争初期苏军坦克部队混编的窘境。

打头是一辆T-34坦克,为早期型号,后面跟着的是T-60轻型坦克,烟尘中还有装甲车,看起来像是BA-20。

图片苏军坦克集群

一闪而过的苏军侦察机为战争初期苏军的主力机型之一——拉格-3战斗机。

图片拉格-3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也是战争初期的型号,为苏联ZIS-6式6×4底盘的卡车上搭载的BM-13,而不是后来以美制斯蒂庞克卡车为平台的型号。

图片喀秋莎

至于军校学员使用的45毫米反坦克炮,表现得也很详尽,比如瞄准镜,没有随便瞎做一个,而是参考了历史上真正的反坦克炮瞄准镜。

图片瞄准镜

还有一个细节是反坦克炮的炮盾可以折叠,以便降低轮廓,减小被发现的几率。反坦克炮藏在房屋里,藏在草丛里也是苏军当时惯用的技巧。

图片炮盾

而军校的学员们按照兵种分别佩戴着各个兵种的不同样式的领章,这一点也是某些国家战争片中非常容易忽略的一点。

图片军医的兵种符号

遗憾的是,电影里没有出现学员们携带的少数85毫米高射炮以及其它一些老式火炮。

可疑的剧本

考究的道具之外,电影的情节也引起了俄罗斯观众的争议。不妨大胆设想一下,这部电影的剧本是不是有中国的年轻编剧参与创作

这一解释虽然有些无稽,不过且看分析:

整部电影的基调积极向上,既没有“新俄罗斯人”小邦达尔丘克之流的“反思”,拍斯大林格勒都有办法给你塞个日本大地震,德国军官在战场和俄罗斯美女如何如何。

也不像中国那帮老阴阳师,战争片打着纪念先烈的旗号,里面给你搞个爱整人又或者外强中干的政工人员,动不动就是违反史料的夸大,好像先辈越惨死得越多,电影就越崇高一样。

 

但是看起来编剧对苏联战史也缺乏理解,估计在网上看了不少战斗民族之类的内容,所以电影里一动就喊乌拉,命中目标就乌拉,但奇怪的是,冲锋倒是不喊。

还有一点,军校学员开赴前线的时候,战争都爆发了好几个月了,但是电影开头,倒像是战争没爆发的景象,歌舞升平,苏联各地不动员,不进行防空管制吗?这种缺乏立体战争概念的,很像是某些喜欢煽情,搞强烈对比的国内娱乐圈人士的手笔。

 

电影里很大一段战斗情节是苏军守一座很低矮的木板桥,德军夺桥。从这段看来,编剧可能是个才入门的战争游戏爱好者,水平比较差,所以只能守桥,于是把这种设定写进了剧本。实际上在阻击战爆发前,И. Г. 斯塔恰克大尉指挥的伞兵小组就炸毁了尤赫诺夫的大部分桥梁,学员们没有遭遇这种战斗。

说到斯塔恰克大尉率领的伞兵小组,电影里变成了间谍学校的学员队。编剧大概觉得剧本长度不够,又想不到应该穿插一些剧情,表明波多利斯克军校打阻击的意义,于是围绕这个神奇的间谍学员队,搞了一些离奇的情节。

比如德军化装偷袭喀秋莎火箭炮,德军偷袭小组荷枪实弹逼近喀秋莎之时,喀秋莎部队气定神闲,就当德军是空气,然后苏军伏兵瞬间消灭了德军偷袭小组。此时的喀秋莎火箭炮金贵无比,剧组还真是心大,这段战斗可以说处理得莫名其妙。

图片反偷袭

斯塔恰克大尉更离谱,喀秋莎火箭炮齐射德军后方,炸得满地火光,他居然在一片炸炸炸之间去抓德军军官,这是刀枪不入的超人?

图片抓舌头

最后一幕,这个苏军反坦克炮小组简直离奇,德军扔过来的手榴弹半天不炸还能扔回去,而且不是慢镜头。还玩起了把炮弹打进德军突击炮炮管的把戏,这打得比狙击枪还准啊。

图片突击炮

因此,战争片是个全面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剧情、道具和战斗设计都很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