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半球的北纬30度“中国段”有全球唯一的白酒酿造黄金带,在白酒产业酿造本质、产业政策及商业竞合规律三大作用力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白酒的名酒经济带最终在2016年形成了以河流为支撑的四大产区格局:长江名酒经济带、赤水河名酒经济带、黄河名酒经济带和淮河名酒经济带。 长江名酒经济带一般而言,水系上游的自然条件和水质往往比中下游有更好的优势,诞生名酒的数量也更多,长江水系也不例外。长江名酒经济带涵盖的区域有四川、重庆、贵州、湖北、湖南、江西,汇聚了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泸州老窖等超过50%的国家级名酒,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名酒集群效应。其中,以川黔为代表和核心的长江中上游地区,拥有集气候、水源、土壤“三位一体”的天然生态环境,被誉为“被酒神亲吻过的土地”。 岷江流域的泸州、赤水河流域的茅台以及长江上游交汇的宜宾,共同形成了中国白酒的黄金经济圈。在十二五规划中,四川省委又再次将白酒金三角扩展至整个四川白酒产业带区域范围内,最终形成了目前以区域为地标的白酒产业集群。 赤水河名酒经济带赤水河干流全长436.5km,是长江上游南岸重要的一级支流,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鱼洞乡大洞,流经云南、贵州、四川3省13个县(市)后,由四川省合江县汇入长江。 赤水河干流茅台镇以上为上游,茅台镇至丙安乡为中游,丙安乡以下为下游。全流域土地面积为21010.52平方公里,流域处于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度地带,除贵州赤水一隅及四川部分地区外,其余大部分流域属于喀斯特地区,流域海拔200~1890米,年平均气温15~20℃,冬干旱夏湿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上游高原区年降水量900~1000毫米,中下游丘陵区1000~1500毫米,河流水量主要由降雨形成,洪枯水位变化幅度大。 正是以赤水河流域为核心的独特的小气候和绝佳的酿酒环境,为黔酒贴上了与众不同的标签,造就了“离开茅台镇就酿不出茅台酒”的佳话。 作为黔酒高度聚焦的产区,赤水河名酒经济带主要集中在贵州茅台镇的赤水河两岸,并沿赤水河向外辐射到四川泸州二郎镇,孕育出茅、郎、董三大老名酒企业,以及其他新名酒企业。 黄河名酒经济带华夏文明的始祖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草原文明、农耕文明无不受黄河文明的影响,并由此孕育了中国最早的白酒。其实,白酒行业关于黄河名酒带与淮河名酒带的概念一直存在争议。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西部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顶西北侧,主要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流域范围主要集中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在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夺淮入海,形成了一个黄淮交织的区域,这个区域与淮河流域在地理位置上大致相似,主要白酒有“三沟一河”。 对于远在山东北部及河南东部的白酒企业而言,无论在地理,还是在文化基因方面,均属于纯粹的黄河流域,与淮河没有关联。 2008年之后,黄淮名酒带联盟组织正式解体,河南、山东等白酒企业开始致力于围绕黄河文明构建自己的文化体系,而洋、古等酒企则继续倡导淮河名酒产区特色和优势,淮河名酒产区也开始从分散走向聚焦。 淮河名酒经济带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和山东五省,流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公里。作为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淮河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区,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1~16℃,气温变化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平均降水量约920mm,其分布状况大致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多于平原,沿海大于内陆。 大自然的恩赐,使得淮河两岸白酒业异常发达,形成了全国著名的淮河名酒经济带。淮河名酒带是以主河道上的蚌埠——双沟为中心位置,横跨安徽、江苏两省,形成了包括颖河、涡河、淠河等支流上各大名酒所在地的“势力范围”,它包括古井、双沟、洋河三大中国名酒;金种子、双轮(高炉家)、口子窖、皖酒、店小二、迎驾贡、今世缘、明光八大“二名酒”。 与长江名酒经济带相比,淮河名酒经济带虽仅有三家中国名酒企业,且规模、实力远不及川酒“六朵金花”,但它的“二名酒”却格外惹眼,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普遍比前者强。 可以说长江名酒带主要是中国名酒的舞台,淮河名酒带主要是“二名酒”的舞台,前者主要代表着传统老牌名酒的辉煌,后者主要代表着白酒新锐的活力。 从长江上游川派浓香的窖香浓郁,到赤水河谷酒体风格的酱香突出,到黄河名酒带酒体追求风格上的雅致,风味上的净爽,再到淮河名酒带的酒体绵柔,既完整的体现了中国白酒生产与地域环境的密切结合,又彰显了地理环境对酒体风格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形成的影响。 所谓品质有高低,风格无高下,对于白酒而言,尽管风格特色各有不同,但是都遵循着白酒酿造工艺的共性,共同助推了中国白酒名酒经济带的形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