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育儿:孩子再为大白「献舞」,网友怒吼:父母们!收起你们的虚荣心┃灵旋

 丄学号 2022-05-24 发布于广东
作者┃灵旋  朗读┃灵旋
指导┃郭新爱  编辑丄学号


春暖花开的季节,疫情又一次卷土重来。

为了感谢抗疫工作不易,父母们就让自己的孩子为医务人员跳舞。

妈妈做完核酸,就把小朋友带到“大白”面前,打开随身携带的音响,让孩子跳起舞来。

爸爸则在一旁维持秩序,都让一让,别打扰我家孩子跳舞。

伴随着:“送给你小星星,送你花一朵……”孩子翩翩起舞了起来。

小孩在前面跳,父母在后面拍视频。

这时候,越来越多的人来效仿。不仅仅是小朋友,连大朋友也这么做。

视频中的另一位孩子,应该有18岁了,她也在医务人员面前跳起舞来。

两位医务人员,傻傻地站在她面前,看完了这场尴尬的“表演”。

更有一些父母,召集了一群小朋友,来到核酸点跳舞。

在场的医护人员也配合他们,排成一行,跟着他们一起跳。

有些孩子本不愿意跳舞,却被父母逼着在这么多人面前“展现才华”……

跳舞感谢医务人员,几乎成了每个家庭的“打卡”项目。

感谢,似乎就成了一位位父母炫耀孩子的工具。

一位抗疫工作人员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说:“不要再让孩子来跳舞了,孩子是好孩子,家长有点正事吧!”

的确,医务人员确实没有这么多时间看完这一场场的“表演”,后面还有很多工作任务等着她们去完成。

停下来看表演,影响核酸进度,一条条队伍在等着;不看,却怕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尽管之前就有医务人员提醒,“跳舞”会增加她们的负担,可父母们还是收敛不了展现孩子那颗迫切的心。

她们不知道,这样做害了孩子,也让自己难堪。

父母把孩子当成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工具,那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更是拉低了自己的格局。


父母的虚荣心害了孩子

在《小舍得》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令我印象深刻。

那是一次家庭聚餐,欢欢刚参加完唱歌比赛,外公就想让她展示一下刚才在台上的表演。

大家都很同意,妈妈也弹着琵琶给她伴奏。伴随着婉转的歌声,《同一首歌》唱了起来,一家人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这时,有一个人却对此不屑一顾,那就是子悠的妈妈田雨岚。

她想,自己的儿子怎么能被比下去呢?结束后,他就告诉儿子,给外公背个圆周率。

旁边的老公笑容开始凝结,田雨岚得意地说,儿子马上就背到小数点后2000位了。

耐不住大人的怂恿,子悠不情愿地被叫上台,开始背起圆周率来。

刚开始背到3.14就被妈妈打断,说背大声点。

孩子停了一下,换一种更洪亮的声音开始背后。

背了一段时间,大家都觉得无聊,无奈地边吃饭边听着。但田雨岚满脸自豪,过了一把“炫娃”瘾。

最后,还是老公从中打断,大人们才赶紧打圆场,让孩子回来吃饭。

但田雨岚还不满足,说儿子背1000多位都不带磕绊的,将来儿子要择校去重点初中读书,不像欢欢,女孩子不用那么努力。

结果双方因为育儿观念而开始争吵,这场家宴不欢而散,弄得大家都很不开心。

而这一切都源于田雨岚那颗爱表现自己的虚荣心。

周国平曾说:“虚荣心的伤害是最大的,也是最小的,全看你在乎的程度。”

一开始,田雨岚对自己虚荣的行为一点都不自知,爱攀比、要求高。

有一次子悠脖子上那颗扣子没扣,她都要他忍着,勒也得扣上;每次参加比赛最好要拿二等奖以上。

在这样的高要求下,最终学霸子悠患上了抑郁症。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对自己虚荣的行为引起重视。父母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懂感恩,往往是想展现自己罢了,这样做带给孩子的只有无尽的后果。

父母应放下虚荣心

巴尔扎克曾说:“ 虚荣心,说来说去还是自我。”

既然虚荣的危害这么大,父母就应该放下这种自我,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我们有以下三个方法:

01

父母管住嘴

不要时时刻刻拿孩子去比较

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得了100分,回到家后非常高兴地告诉妈妈。

妈妈就说,你这么棒,妈妈很高兴!这次作文比赛要是得全班第一,妈妈会更高兴。

这个故事让我非常感慨,这位妈妈教育孩子第一名才值得开心。

她没有管好自己的嘴,而是告诉孩子,成绩就是一切。

我们也常常被父母比较,比成绩、比乖巧,最常听到的那句话就是:“你看谁谁谁家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体现在字里行间,体现在说话的方式。言语中都带着比较,会让孩子自卑;也会让孩子骄傲。

每一位父母都应该管好自己的嘴,不要事事与别人论高下。

02

保持理智,约束自己的行为

还记得最初让小朋友给医务人员跳舞,是在武汉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医务人员从家门口经过,小朋友就给她们跳了一支舞。

不但没有影响医务人员的工作进度,还让她们在忙碌的工作中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本以为感动感动就过去了,谁知道这种行为被人们争相效仿,结果给医务人员造成负担。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保持理智,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

像这种凑热闹、影响别人工作的行为,就应该理性地停止。不要为了展现孩子,给别人造成麻烦,成为被社会讨厌的人。

这种爱攀比、好面子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扭曲的自尊心。它只会带来暂时的快乐,不会得到别人永久的尊重。

03

父母放下自我

让孩子为自己而活

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父亲,是名校教师,带出来的学生都是清华、北大毕业的。

女儿高中就在父亲所在的学校读书,他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也必须考上清华,不然教书都没有威信了。填报志愿的时候只让她填一个,结果差8分没考上。

后来复读了一年,上了另一所较有名气的大学。

父母觉得很没面子,之后女儿的生活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还得了抑郁症。

曾经看到这样一句话:许多人不关心自己的感觉,他们更关心的是别人对自己的感觉。虚荣心的作用如此巨大,以至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在为别人而活着。

确实,这位父亲就是为了别人眼中的自己而活,一点都不关心女儿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大多数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别人眼中的好孩子。为了社会的眼光不断地要求孩子考高分、要求孩子懂事,却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问问他们自己想要什么。


告别虚荣

给孩子一个快乐成长的童年

教育专家尹建莉对待女儿就采取不虚荣的教育方式。

女儿圆圆成绩特别好,曾在小学从二年级跳到四年级,但她也不在别人面前炫耀。

小学的时候学校对成绩评“优、良、不及格”,85分以上就是优。

圆圆都能拿优,但她基本上没拿过100分,尹建莉也特别在意自己女儿的成绩,希望她考高分。

但正是因为对女儿抱有很高的期望,才不会去向她索求分数。而是默默地关注她的学习,把精力放在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平和的学习心态上。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学习这种教育方式。如果事事都攀比,不仅让孩子有心理压力,还会让他们做事变得功利心。

罗素曾经说过:“虚荣心如果过度,那么无论任何活动所带来的乐趣都会被自身的原因所扼杀。”

我们不要只看重学习,这样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虚荣心,失去了学习本身的意义;也不要过分炫耀孩子,这样会扰乱孩子的自我认知。

童年应该是美好的,每一位父母有责任保护孩子单纯美好的世界,也有责任为他们建立一个良好的价值观。

个人:灵旋,热爱读书,用心写作,希望让写作伴随终生。

山伯教育指导┃郭新爱

郭新爱,深圳市某小学校长,一级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宝安区先进教育工作者,曾担任德育处主任,从事教育34年,热爱书法和文学创作,作品屡获各级各类书法文学比赛大奖,关注青少年成长、心理教育和亲子养育综合素质教育。

点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