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医护人员及重体力劳动者患下肢静脉曲张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与工作环境、久立久行、下肢负重过重等因素有关,多表现为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影响美观,尤其是女同志惧怕过夏季,天气炎热不敢穿裙子。 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腓肠肌泵功能不全、静脉壁薄弱及静脉瓣膜异常等有关。多选用大隐静脉结扎术、微创消融术等治疗,如下肢沉重、肿胀等临床症状未能有效缓解,且术后复发再治疗诸多问题让患者纠结,很多时候难以抉择。 执砭路上,遇到了不少此类患者,一例有效是偶然,二例成功是撞运,三例四例…… 我们也有刚开始的“懵懵撞心态”,到现在“坚定信念”。静脉曲张,虎符铜砭刮痧奈何惧之? 基本信息:女,50岁,就职于郑州市某医疗机构,于2022年4月19日就诊中医护理门诊。 主诉:双腿酸困肿胀不适,左腿加重1个月。 现病史:患者2020年发现下肢静脉曲张,未予重视,近半年加重,医院曾建议手术治疗,经朋友引荐来中医护理门诊求治。兼见甲状腺结节,烦躁、睡眠质量不高,多梦易醒,进食正常,二便调。 检查:舌质紫暗,舌尖红,苔白厚,脉弦细。脊柱触诊提示L3-L5冠状位畸形(左移),棘突上有条索样阳性反应点。 诊断: 1.中医诊断:筋瘤(寒凝气滞型);瘿瘤(气滞血瘀型)。 2.西医诊断:下肢静脉曲张;甲状腺结节。 刮痧方案: ![]() 1.开四穴、刮督脉,大椎、百劳穴重点,肝脾肾全覆盖;复刮脊柱、两侧膀胱经,找出阳性反应点,反复蹭刮、点压、弹拨,并用拨筋手法松解局部粘连; 2.双上肢,甲状腺四穴、列缺、合谷、少商重点; 3.用铜砭小弯点按脊柱侧弯处华佗夹脊穴、膀胱经肾俞、气海俞、大肠俞,肝俞、脾俞、胆俞、切进去刮; 4.刮拭整个腰骶部,八髎,L1-S1重中之重,刮后腰部皮肤硬邦邦,像猪皮。 5.刮胸腺,中府、云门刮出紫痧包。 6.从下向上刮拭下肢。 仅一次效果: 按语:《诸病源候论·瘿瘤等病诸候》云:“瘤者,皮肉中忽肿,起初梅李大,渐长大,不痛不痒,又不结强。言留结不散,谓之为瘤。”该病好发于下肢,相当于西医的下肢静脉曲张。该患者感受寒邪日久,致寒凝血瘀,过劳则气血不和,血壅于下,又淋雨涉水,导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灵枢·痈疽》),血得寒则凝,寒邪易伤阳气,筋失所养,血脉收引,血瘀而成筋瘤。根据“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灵枢·小针解》)与“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百病生于气也,血为百病之始”,虎符铜砭在皮肤上进行刮拭,调动气血疾风暴雨般运动,使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旋转之气直冲病灶,达“决凝开滞”,温阳散寒之功,可快速减轻静脉管壁压力,活瘀散结。 临证多年,李氏砭法八大核心理论,尤其是脊柱中心错位理论,弥补了诊疗方面的空白。师父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兼容天下的胸怀,格物致知的精神,融会贯通的智慧”,勇担当守正创新,敢作为继往开来,将国粹传授于弟子,给予中医人以自信。 就诊时患者撸起裤腿,我查看后说“你的腰椎第四节向左错位”,患者说“没有啊”。随撩起上衣露出腰部一看,当时一同随行2人愣了,确实偏了。本案例重点刮拭腰骶部使错位的椎体模糊复位,开背后左下肢蚯蚓状的静脉曲张团块消失、或明显缩小。 虎符铜砭刮痧的优势:是非药物治疗方法,没有毒副作用,不会造成药源性损害;作用部位在皮部,不进入身体,安全有效;“文火炖蹄膀”的节奏、“徐而和”的手法调动人体气机,达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双向调节,着眼诸病共性,通过改变身体内环境,调动人体免疫力和自我修复功能,达到未病已病同治。 后疫情时期,区域封控管控常态化,居家隔离、居家办公趋势凸显,不便到医院,药物受限较多,唯有砭法不受时间、地点等限制,随时随处都可用。 谨记师父的教诲:“李氏砭法走进千家万户,藏医于民,民不疾困。”传播推广李氏砭法使命扛在肩!增强国人中医文化自信! ![]() |
|
来自: 昵称5165796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