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杲论《李璧墓志》其四

 鸿墨轩3dec 2022-05-24 发布于内蒙古

原创2021-02-07 20:22·张杲

二、结体

在北魏迁都洛阳后,随着汉化的推行,碑刻墓志逐渐趋于楷化,而这些碑刻还是略带隶书的意味,但是表现并不明显。隶书的字形结体不同于唐楷那样方正森严,魏碑在中间作为过渡时期,在作品中点画章法上既有隶味也有楷化。所以在清代的碑学兴起后,魏碑被认为更加具有趣味性。

而《李璧墓志》所处的时期正是北魏的洛阳时期,在任何时代碑刻作品所使用的书体都是在当时通用统一的字体,在北魏的洛阳时期的“正书”是“魏楷”,在当时碑刻墓志可谓是“每碑各有一奇,莫有同者”。

1.字体的收放关系

《李璧墓志》笔画的收放明显,每一字都分有主次,主笔画放得很开张,将势态做得很足。如(图11)都是独体字,在这些的独体字中,都有相应的主笔画,“东”、“氏”都将上半部收紧,而将竖钩与斜钩拉长,两者虽然都拉长笔画,但是“东”是给字一种向左下的斜势,而“氏”则是给字带来平衡感,在不平衡中寻找一个支撑点。“才”“于”“左”这三个字都是将横画收缩,按照前人的书写习惯是将横画拉长,而《李璧墓志》不同,独体字都是将横式收紧,拉长竖式,这是单个字的收放。

张杲论《李璧墓志》其四

图11

张杲论《李璧墓志》其四

图12

在(图12)中这几个字做了很夸张的处理,“乡”把中间的“艮”收得很紧,使整体并不拥挤和肿胀。而“昬”“阅”两个字做来不同的收放对比,把字的重心上移或下沉。对比明显,而在《张猛龙碑》中几乎没有如此强烈的对比。也突出了《李璧墓志》在字形结体上的多样。

2.字势形态变化

在《李璧墓志》中无论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都有一定的斜势,而斜势的出现是由其中某个笔画的行笔走势所产生的。(图13)图中这几个字都是向左下方倾斜,并且,“泉”是上下结构的,通过上下错落的方式,带来一种斜势,“屐”上面的“尸”字,原本为上下结构但处理成了类似于左右结构的字形,进行了偏旁的错位,使“尸”给一种将要被坠下的势态。

张杲论《李璧墓志》其四

图13

在《李璧墓志》中,偏旁部首的错位很多,给字带来了很多的趣味性。例如(图14)上下结构中,上偏旁与下半部并不在同一个重心点上,“荣”上面的偏旁向右上倾斜,再加上主笔画的竖钩,使整个字有了斜势,“宝”“南”的上下结构都是如此。而“贤”本是上下结构的字形,但书写者将字处理为左右结构的,并且把下面的“贝”第三个横画放开,使整个字并不突兀。虽然改变了字的结构,但通过左右笔画的延伸,使字的重心匀称,使字更有趣味性。不仅是上下结构,左右结构更是如此。

张杲论《李璧墓志》其四

图14

左右结构的变化就更为丰富,通过左右部分上下错位、大小变化、穿插取势等结体上的变化。如(图15)明显的偏旁错落,“辉”字的偏旁是“光”整体向上移,但是右半部“军”笔画放的到位。“从”字除了左右的错落还将字势做了处理,把双人旁处理为纵向细长的结体,而右面的捺画放开,将捺画以横向的延伸来增加字的势态。“降”“次”左面偏旁笔画少,笔画收得很紧,占的空间较小,所以将右半部增加横势的空间。并且“降”将捺画处理为横画增加斜势,使整体既有收放又有势态。

张杲论《李璧墓志》其四

图15

3.疏密空间对比

该墓志在字形的空间布白上也十分用心,在单个字中,左右结构并不是过于紧凑的,而是将留白放在中间部分,但字形并不散。(图16)每个字的势态都不相同,“影”“彭”右半部的三撇,统一处理成了点,将字两个部分向外拉伸,保留中间部分的留白。“清”“情”都对左右部分留白,但是“情”将竖心旁的竖画做了向外拓的动作,与右面的青的势态相结合,使字更具有外张的感觉。

张杲论《李璧墓志》其四

图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