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园位于南京秦淮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江南四大名园”之一,被誉为金陵第一园。

瞻园是南京历史最久,保存最好的明代古典园林,是我国唯一向公众开放的明代王府。

静妙堂
瞻园在明代被称为“南都第一园”,最早为吴王朱元璋居住的吴王府。

素心斋
朱元璋称帝后,将吴王府赐给开国第一名将、中山王徐达作为其府邸的花园。

红枫院
乾隆下江南时,曾在此下榻,他根据欧阳修的“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诗句,赐名并御题该园为“瞻园”。
环碧山房
在清朝,瞻园曾是江宁布政使司署;在太平天国,曾是东王府等;在民国,曾是若干政府部门的办公地。

瞻园分为东西两园,东瞻园主要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展区和宏伟的明清古建区,是历史风云的见证。

春波亭与船舫
西瞻园才是“金陵第一园”的精华,其至美的园林风景无不洋溢着中国古典名园熠熠生辉的神采。

临风轩
西瞻园以石为主景,是著名的假山园,全园面积仅8亩,假山就占了3.7亩,其叠造之精,面积之大,全国罕有。

南假山
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这样描述瞻园的石景:“高高低低都是太湖石堆的玲珑山子。”

南假山
园内的南、北、西三座假山皆由太湖石堆成,与山前的碧水构成了雄奇秀丽的山水风貌。
北水池
南假山位于西瞻园主体建筑静妙堂前,面积为900平方米,由1000多吨湖石堆砌而成。

南假山
南假山主峰高9米,临池绝壁高7米,山势嶙峋陡峭,气象雄浑壮美。与众不同的是,假山内悬坠有钟乳石,形成了仿天然石灰岩所特有的喀斯特溶蚀景观。
北假山位于西瞻园北,系明代遗存,面积为1100平方米。

北假山
北假山高耸险峻,为全园制高点,因山大而中空,形成了虚实相生的多维空间,山中有瞻石、伏虎、三猿等洞壑和著名的普静泉。
西假山横贯瞻园的西部边缘,面积为1050平方米。该山以泥土为主,仅水边用湖石堆岸。 山上的方亭面积约为20平方米,是瞻园最大最精致的亭子,因亭前遍植松竹梅,故名岁寒亭,亦称三友亭。

西假山与岁寒亭
除假山外,瞻园名石、古石众多。其镇园之宝为太湖石“仙人峰”,相传为宋徽宗“花石纲”遗物。

仙人峰
明万历年间,徐达的第九世孙、嗣国公徐维志收购此峰入园。
太湖石“倚云峰”与仙人峰齐名,相传也为花石纲遗物,现立于花篮厅旁的桂花树下。

倚云峰
雪浪石位于“景徐堂”前,与其汉白玉石盆底座皆系明代王府旧物。石上隶书的“雪浪石”三字有古朴的明代书风,但石上的“东坡居士书”题刻却甚为拙劣,是有人为攀附名人而作伪欺世的下作。

雪浪石
“招鹤峰”高3.61米,立在玉兰院中,因其形同传统工艺品“如意”,又称“如意峰”。
招鹤峰是明末文人周亮工的“栝园”遗物,上有天然的海水纹或曰如意纹,还有明代名人沈周、吴宽、钱福的赏石题诗。20世纪90年代初,此峰被移入瞻园,成为瞻园新十八景之一。

招鹤峰
“指月峰”上刻有篆书的“指月峰”三字,因明人有在石上题刻字款的风气,此峰应为明代古物。

指月峰
“素心斋”庭石的背面有人工痕迹,其石形或为刀斧修理而成,但明代赏石不忌讳适当修形,此石应为明代古物。

素心斋庭石
“群玉峰”立于静妙堂以北,其名刻于石上,其古篆体特征表明,此峰或早于明代。

群玉峰
“玲玉峰”立于静妙堂西北的花坛中,其名刻于石上,为明代遗物。

玲玉峰
玲玉峰为残损之石,但峰形依然。其顶部和底部有修补拼接痕迹,但接痕处经风化后已与原石浑为一体。
玲玉峰旁立有一石,上有清人风格的隶书“鳳味”二字,署名为“冯翼”题写,左侧的字迹已无法辨识,但字样疑为“孙啓椿刻”。

鳳味
“三友石”立于岁寒亭旁的竹丛中,形成竹石联盟,其名也刻于石上。此古石体量不大,但疑为地壳变化遗存。

三友石
“飞龙峰”为状若龙腾的叠石艺术作品,因其山巅有双峰相对,又有“二龙戏水”之名。

飞龙峰立于“籁爽风清堂”的庭院中,相传为明代徐九公子的南园旧物,也曾是太平天国信王洪仁发府中的石景。1998年,因信王府拆迁,此峰被迁至以石为魂的瞻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