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喵叔。 买过保险的都知道,保险并非想买就能买,一般都需要满足一系列的健康告知,比如医疗险会问近1年的体检异常、近2年的住院记录以及既往病史等。 难免会有人问,要是自己就不说体检结果,是不是保险公司就查不到了,自己就可以正常买了? 事实上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喵叔也建议你,最好不要这样做。 如果在理赔的时候对于案件存疑,保险公司就会展开调查,过去的病史都可能被查到。 调查内容 保险理赔的时候,保险公司可能会调查我们过去的病史,一般通过以下5种渠道: 一、查医保卡就诊记录 医保卡相当于另外一张身份证,买药看病的时候都会用到!现在电子病历逐渐取代了纸质病历,永久保存不再难。参照《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门(急)诊病历最短保存15年,住院病历最短30年。 所以大家没事千万别拿医保卡给家人挂号就诊,特别是一些慢性病,更要留意。否则非本人的病史会记录在自己的名下,尤其在医疗、重疾险理赔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理赔纠纷。 二、查体检记录 除了医院,就是体检机构了,比如大家常去的美年大健康、爱康国宾等,不少公司的员工体检福利就是在这些机构进行的。保险公司调查人员走访一下,了解情况公司的合作保险机构以后,重点调查即可。 一般来说,在有授权的情况下,从体检机构去调取体检报告还是非常简单的。 三、查政府医疗机构 理赔审核的依据在于对病历资料的研判,保险公司80%以上的调查精力集中在走访医院、卫生院,核查相关病历资料。 四、走访面谈 针对理赔审核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疑点,保险公司调查人员会与案件相关人进行面对面访谈,了解各种细节,还会走访被保人的生活环境,包括小区、单位附近药房,向亲友、同事、邻居了解情况等。 五、查同业理赔情况 为及时发现骗保等异常,保险公司之间具有数据共享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了解到客户在其他保险公司的投保记录、理赔记录等情况。 通过以上的调查方法,如发现投保人在投保时过失或者故意隐瞒疾病,就会收到保险公司的拒赔结论:轻者不赔、退还保费,重者不赔、不退保费。 为何买的时候不查? 一、调查成本过高,工作量巨大 这个大家算一笔账就清楚,如果每个人投保前保险公司都来一波健康调查,那这个成本得有多高?如果客户犹豫期退保,这笔调查费用谁来出? 即使说每个人都是投保后不会退保,那么每名客户都会安排调查人员去调查被保人生活区域以及工作地附近的医院以及一些体检机构,而且,如果投保保额较高或者调查中发现一些疑点,可能还会进一步扩大调查的范围。 目前大多医院的门诊住院系统都是各自为营,如果调查人员想要了解投被保人的健康问题,很多都还得直接前往医院查询,仅仅是生活区域和工作区域的医疗机构查询,都得耗费大量的精力。 而且,除了健康问题以外,投被保人的家庭财务状况是否还需要调查,有没有大额的外债是否需要调查,如果每个客户都这样调查,调查人手忙得过来吗,调查的开销得有多大,调查周期会有多久,自然投保周期也被大大拉长了。 二、调查成本会转移到保费上 前面说了,如果每个客户进行投保前调查,不管后面有没有退保发生,都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保险公司,这笔巨大的支出由谁承担?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笔费用最终肯定也得由消费者承担,而如果前期大部分客户省去这个步骤,对于客户来说,也是可以以更低的费率买到想要的保险,何乐而不为呢。 三、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 理赔时,条款规定保险公司是可以调查我们的情况,但是,如果投保前就如此详细的调查的话是违法的。投保后代表消费者已经授权给了保险公司,则是没有问题的。 什么情况更容易被查 一、投保后短期内出险 比如重疾险刚过等待期就确诊重大疾病,意外险刚买几天就溺水身故了......这种情况存在极大带病投保、骗保嫌疑,保险公司一定会对案件进行调查。 二、理赔金额很大 主要常见于投保两年内的高额重疾险,以及保额很高、事故原因蹊跷的意外险,最典型的如“杀妻骗保案”,这种存在很高的骗保风险,保险公司会从财务负债、家庭情感关系等角度去核查买保险的动机。 三、出险频率频繁 这种常见于津贴险医疗险,比如住院1天领200元津贴,保险期间频繁住院并申请理赔,让人不禁怀疑事故的真实性。 四、短期内大量买保险 想骗保或带病投保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短期内会在多家保险公司投保大量的意外、重疾类型的保险,然而其工资收入与保费累计总额并不相匹配,保险公司发现这种情况会进行深入调查。 五、病历资料描述有问题 比如病历上出现“糖尿病8年了”、“5年前做过结节手术”等描述,保险公司审核病历时发现,这些病史买保险前就有了,这就触及到了“未如实告知”,保险公司一般会展开调查。 写在最后 相信看完以后你应该明白,为什么买保险的时候一定要如实告知了。 千万不要存任何的侥幸心理,健康告知问到什么,我们就回答什么。不记得、不清楚的话,可以去医院、医保中心、体检机构调取过往的记录,这样做买保险时麻烦了些,但将来理赔时会顺利很多。 要知道,目前绝大多数保险理赔纠纷,都是“未如实告知”造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