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鹃花(映山红):为杜鹃花科植物杜鹃花(《中药大辞典》) 一、典籍摘要 1.《中药大辞典》:“杜鹃花酸甘,温。和血,调经,祛风湿。治月经不调,闭经,崩漏,跌打损伤,风湿痛,吐血、衄血。” “杜鹃花根酸甘,温。和血,止血,祛风,止痛,治吐血、衄血,月经不调,崩漏,肠风下血,痢疾,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杜鹃花叶酸,平。清热解毒,止血。治痈肿疔疮,外伤出血,荨麻疹。” 2.《分类草药性》:“杜鹃花味甜,性温。治吐血,崩症,去风寒,和血。”“杜鹃花根味甜,性温。治吐血,崩症。去风寒,和血。” 3.《贵州民间方药集》:“杜鹃花治月经不调,止红崩;浸酒内服,可治风湿。果实止伤痛。”“杜鹃花根味甜,性温。治月经不调,止红崩;浸酒内服,可治风湿。” 4.《四川中药志》:“杜鹃花性平,味酸辛,无毒。治腹痛下痢,痔出血及内伤咳嗽。” 5.《中华本草》:“杜鹃花甘;酸;性平。归肝;脾;肾经。和血;调经;止咳;祛风湿;解疮毒。主吐血;衄血;崩漏;月经不调;咳嗽;风湿痹痛;痈疖疮毒。” “杜鹃花根酸;甘;性温。和血止血;消肿止痛。主月经不调;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痢疾;脘腹疼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6.汪连仕《采药书》:“杜鹃花根治疬串,能拔根。医风,合巴山虎(闹羊花根),蒸酒服。” 7.《草木便方》:“杜鹃花根治赤白久痢,血崩,肠风下血,痔漏,跌打损伤,生肌肉。” 8.《江西草药》:“杜鹃花根活血,止血。” 9.《分类草药性》:“杜鹃花叶洗风火疮。” 10.《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杜鹃花叶性平,味酸辛。消肿止血。” 二、现代研究 1.成分:花含花色甙和黄酮醇类,均为花的色素。最常见的红色素(花色甙)为矢车菊素3-葡萄糖甙和矢车菊素3,5-双葡萄糖甙。一般这二种色素同时存在。紫花的花色甙中含锦葵花素3,5-双葡萄糖甙。最常见的黄酮醇类为杜鹃黄素3-鼠李糖葡萄糖甙。紫花的黄酮醇类中还含杨梅树皮素5-甲醚。 叶和嫩枝中含黄酮类、香豆精、三萜类、有机酸、氨基酸、鞣质、酚类、甾醇、强心甙、挥发油等;黄酮类中有红花杜鹃甲和乙,杜鹃花醇0.012%和杜鹃花醇甙0.4%。叶中还含能果酸0.6%和梫木毒素。 根皮含鞣质7%。 2. 药理:小鼠腹腔注射映山红煎剂有止咳作用(氨水喷雾引咳法),其醋酸乙酯提取物、氯仿提取物及其母液,分离出的结晶甲和结晶乙(黄酮化合物)也有镇咳作用。小鼠灌服煎剂有祛痰作用(酚红法)。豚鼠腹腔注射煎剂无干喘作用(组织胺喷雾法)。 3. 应用杜鹃花叶治疗慢性气管炎。 ![]() 岭南杜鹃: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异叶杜鹃。(《全国中草药汇编》) 一、典籍摘要 《全国中草药汇编》:“岭南杜鹃苦,平。镇咳,祛痰,平喘。用于咳嗽,哮喘,支气管炎。” 二、现代研究 无 ![]() 迎红杜鹃: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迎红杜鹃。(《全国中草药汇编》) 一、典籍摘要 《全国中草药汇编》:“迎红杜鹃苦,平。解表,化痰,止咳,平喘。用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支气管炎。” 二、现代研究 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