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复兴路,分为西、中、东三段,加起来绝对是数一数二的长马路。不过,你们知道哪一段最长吗?当然是复兴中路,全长近3.5公里,足足比第二名复兴东路长出了一条复兴西路。 不过,这三条路本来也不在一起,而且是起源几乎完全不搭界,直到汪伪政权末期,把中间和西端两段连接起来成为大兴路和西大兴路,而复兴路的三段路名真正落实,还要等抗战胜利以后。毕竟能取“复兴”这个名字,也要等我们扬眉吐气了之后。那么三段复兴路,谁是最早修筑的呢?也是复兴中路,但初修的只是其中一段。这第一段修筑的“复兴中路”,当年称为“辣斐路”。Rue Laffayette,是纪念法国革命家拉法耶特而取得名字。而这最初得一段是瑞金二路(当时称金神父路)和重庆南路(当时称吕班路)之间的一段,是原名为南长浜的河道填平筑成,上海为水乡,许多马路为填河而作。而辣斐路的修筑时间,虽然资料上显示为1914年,但也是在1914年法租界扩界之后。1916年(?年代存疑)的《最近实测上海地图中》依然标注着南长浜,未标注马路。但实际时间应当在1914-1920年间。
同期,从法租界界路华山路也就是当年的海格路往宝昌路方向修筑了一条约一公里长的白塞仲路。但此时的白塞仲路也就到宝昌路为止,后来宝昌路取了一个如雷贯耳的大名,霞飞路,以纪念法国在一战中的英雄霞飞元帅。

复兴中路、宝庆路口(2019) 辣斐路也在不断延长,只是往西的延伸有些缓慢。1922年延伸至宝庆路(当年叫宝建路)。1931年,辣斐路与白塞仲路终于连上了。而辣斐路的东端早在1918年就通到了西藏南路(当年的敏体尼荫路)。 而复兴路的最东段最初为东门外的大码头街通往江边(今为外马路)。中间隔着一段,原为肇嘉浜在上海县城内的河段。1913年,上海光复,拆除县城墙,这段肇嘉浜就填平成为肇嘉路。1945年,将肇嘉路、大码头街与复兴中路(由大兴路改)相连,并取名复兴东路。上海城市发展中,很长的一段时间是三个政治中心各自为政,自说自话,因此城市内部空间有许许多多可见和隐形的壁垒。那三段复兴路其实也是第一次单中心的城市治理机构对这些壁垒的打破,不过尽管如此,近八十年后,三段复兴路的发展依然很不相同。 尤其复兴西路,因其全境在衡复风貌区内,被设定为永不拓宽的马路,而复兴东路因为全境在缺乏优秀历史建筑的老城厢和码头地区,因此为了适应城市交通需求,如今已经宽达8-10车道,甚至建有复兴东路隧道直通浦东,因此自带有非常立体的交通网络。而夹在其中的复兴中路,则有部分路段属于历史风貌区(重庆路以西),部分为新天地的外围区域,部分则是普通的城市马路,既没有纳入保护范畴,同时也没有大规模地开发。 下图为绿树成荫的复兴西路全程,夏天的卫星图片几乎见不着马路:


(2014)
复兴西路193弄3号楼 今天的房地产科学研究所使用。


 复兴西路62号,修道院公寓,也是衡复风貌展示馆所在地

 左为白赛仲公寓,右为麦琪公寓,乌鲁木齐中路旧名麦琪路故得名。(2019)




 汾阳路45号 汾阳花园酒店 (汾阳路,复兴中路口) 复兴中路在陕西南路徐汇黄浦交界处有一个明显的门牌号大变动,徐汇区最小的门牌号为复兴中路11XX号,而陕西南路以东的黄浦区最大的则只有复兴中路6XX号,中间约4-500号空缺。因此看似整体都以历史建筑风貌的复兴中路,在门牌号上有很大一块断档。 复兴中路553弄1-21号,543-551号,555-561号(复兴坊,原名辣斐坊) 

复兴中路517号,531号,533-537号,541号 (今思南公馆一带) 

 复兴中路323号,辣斐大戏院旧址(现为拉法耶特艺术设计中心)

 各种故事,不一而足,推荐各位去读《海上遗珍》系列丛书,如今此系列的第三本《复兴路》已经可以购买到了,之前两本为《武康路》和《衡山·宝庆路》。本文所配图片除地图外均为个人历年拍摄所得,多为无心插柳,如有可改进之处,请不吝赐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