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观水 都江堰的水源是从岷江过来的,它是长江上游水量非常大的支流,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到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形成了很大的坡度,成都和都江堰的距离在50公里,而落差却达到270多米,在过去的时间里,每次当岷江洪水泛滥的时候,成都那里就成了积水一片,遇到干旱的时候,又是不毛之地,什么收成都没有。但是现在看到的却是不同的景象,以前又是旱又是洪水的四川平原,现在已经成为“天府之国”,不得不说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劳。 都江堰的水很干净,清澈见底。可以看清楚河底的鹅卵石,每一颗石头都干净得像是刚被洗得小白白才躺进这水波之下的,水面荡着清波,脑海中假象着就算是夏天来,这水这样清澈透明也不好意思将这一双拙足放进去搅扰了这份静谧,这份天然之美的。 都江堰是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怎么的也要瞻仰一下风采。时间充裕,我们步行大概二十多分钟就到了李冰广场,小小的广场上没有什么人,李冰父子的雕像显得很霸气,似乎能感觉有大风把斗篷吹得高高掀起,修筑堤坝应该是天寒地冻的冬日,枯水季节拦水筑坝。 都江堰是秦代建造的水利枢纽,水利设施自然是这里的主角。竹笼和杩槎,这就是都江堰的特色。竹笼以当地产慈竹、白甲竹编织而成,内装卵石,用以护岸、做堰。李冰主持创建都江堰时就采用了笼石之法,工程简易,费省效宏,至今仍在防洪中广泛使用。杩槎也称“闭水三脚”,常用于截流、防洪,调剂水量,围堤抢险等。用原木做成三脚架,架间用檐梁连接,再向水面插签子,置竹笆,加培粘土即成。使用灵活,拆卸方便,杩槎属于功效极高的治水工具之一。 李冰作为秦国的蜀郡郡守,没见到留下什么诗文,什么文治武功,但是,他留下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一代代传下来,至今仍然灌溉着川西的土地。秦代的东西,除了长城,就是都江堰了。长城在历史的演变中,防御外族的功效早已淡化,成了单纯的历史遗迹。而都江堰水利工程,却历久弥新,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加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天府之国,如果离开了都江堰的润泽,很难想象会是什么样儿。作为都江堰灌区的受益者,我满怀感激,感谢李冰父子,在遥远的年代,为川西大地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深淘滩,低作堰。”我似乎看见,李冰父子在野外的实践中,如何由一介儒生,成长为卓越的水利专家。我似乎看见,面对蜀中的洪水泛滥,在神灵都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李冰父子毅然组织蜀中父老,兴修水利,分岷水,筑离堆,分九河,造七桥,造筑都江堰,灌溉川西平原,泽被世代蜀人。李冰成功了,李冰成就了都江堰,都江堰也成就了李冰。鱼嘴、金刚堤、飞沙堤、人字堤、伏龙观、斗犀台和二王庙,都江堰景区的每一个角落,都充盈着李冰的音容笑貌。人们觉得这还不够,于是又尊奉李冰为“川主”,至今四川各地还尚存有许多规模不一的川主寺。你仔细去看,他们供奉的实际上都是李冰,李冰已经永远活在了四川人民的心中,并且以神灵的形式定格在他们的脑海。 如今在每年清明,都江堰都要隆重举行放水节,祭祀人员颂词、献歌、献花、献锦、献爵、献食,向李冰塑像鞠躬。在庄重的古典仪式中,人们砍断竹索,放倒杩槎,外江水汹涌而下,流入内江,流向成都平原的广阔大地,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上善若水,高山仰止。在白浪滔滔的岷江水中,人们似乎看到了秋日的累累硕果,看到了蒸蒸日上的甜蜜,当然也看到了李冰的丰功伟绩。在今天也许是小工程,可是在古代没有水泥没有钢筋,只能用灌木用巨石,需要无数苦力更需要有技术的舵手指挥方向,以当时的科技条件治水是一件浩大的工程,当然也是利民千秋的伟业。等雨季来临时堤坝成功地将洪水一分为二,灌注下游万顷良田。看都江堰的水,看的是强悍奔腾的水如何层层叠叠化为生命的涓涓细流。飞奔如兽、桀骜不驯的岷江水,经过都江堰,立刻将仰天长啸变为喃喃细吟,将浪涛如山变为珍珠四溢,将凶猛如火变为柔情万缕……出宝瓶口流入内江,立刻呈现一派水光潋滟的情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水的柔劲、可塑和万难不屈、长流不懈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将绚烂归于平淡,将刚劲寓于柔顺,将一时融于永恒的生命。 都江堰看水,看的是水如何从天上流入人间,如何从神话流入现实,如何将自己化为一种哺育人类、灌溉庄园的生命。都江堰的水,是一种入世的现实的水。李冰的都江堰名垂千古,功劳在于他知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看似浅显的道理。水的两重性,比之人的多重性,他认识得还要透彻深刻。他或许对付不了人的多变纷纭,一辈子只当个蜀中郡守;却能对付水,把疯狂的水引入现实,一直绵绵流淌了二千多年。古往今来,对水的比拟数不胜数。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说的就是“万物之灵性的水”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是给万物带来无限生机,而不求回报的——水。近读有关新解“上善若水”的文字,感念人生世事,不觉便生出感慨。以水为镜,可映鉴人生。人生如水,方才潇洒一世。 平和的心态静如水。唐代诗人刘禹锡感叹“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人心虽不如水,但不等于不可以达致。水从高处来,只向低处流,乃至归大海,贵在平静低调。人生如是,遇事当有平常心:知足者常乐——在名利问题上,没有奢望,就没有失望,更不会绝望;能忍者常安——除非大是大非,少争你高我低,忍让一步,海阔天空,万事大吉,就心平气和了;老实者常在——不做亏心事,“当老实人,做老实事”,吃得香、睡得安,有时眼前可能吃点亏,但最终不吃亏。平平安安,幸福一生。 正直为人明如水。水无颜色,晶莹剔透,清澈见底。为人处事,若透明如水,则一生光明磊落,社会风气必然清纯。弘扬正气,激浊扬清,须有此等清澈本性,正直为人;待人接物,不分远近亲疏,一视同仁;人际交往,不搞拉帮结派,一泓清水;听到闲言,不搞兴师问罪,一笑置之;开展批评,不转弯抹角儿,一吐为快,直言不讳;法律面前,不分权贵庶民,一律平等;原则问题,不随波逐流,一身正气,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轻看名利淡如水。人生于世,若能学会水的清澈本性和“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则不仅精神境界高屋建瓴,人生也将进入开阔处。要达到如此境界,最需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留个好名声,无可厚非,但不能为名所累。“人心是杆秤”,“政声人去后”。只要行得稳、坐得正,多做好事、少办错事、不干坏事,好名声不请自来。若淡泊名利,不为名利而争,人生必甚畅意。须知:“家有黄金万两,每日不过三顿;纵有大厦千座,每晚只占一间”,金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成克杰、胡长清、李真等人的可悲下场昭示世人:人不能把钱财带进棺材,不义之财却可以把人送进坟墓。 笑对坎坷韧如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坚定者是水;“抽刀断水水更流”,坚韧者是水。人生道路犹如九曲黄河,曲折坎坷不平坦。“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困难,面对坎坷,需有胸襟,更需坚定、坚韧。无论自然界的灾害,还是事业上的挫折,无论工作中的失误,还是家庭里的不和谐,当淡泊从容,沉着应对。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贫富不移,处顺境而不张狂,陷困境而不沮丧,遇险境而不惊慌,遭逆境而不失望。若此,则“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人生当如水之静,如水之明,如水之善,如水之韧。人生的风帆之舟,犹如大海航行,劈风斩浪到达理想的彼岸。求知路上永远是无底洞,无论怎么努力也不会填海。我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超越自我,努力填补黑暗的空白。即使不能将它填满,但只要不懈地努力,那片空白就会被丰富的内涵逐渐取代。如季羡林老先生,90多岁仍然学习,作为文学泰斗,他用那无限的求知欲打出了中国国学的灿烂。二千多年来,都江堰灌溉效益逐步扩大,到清代已能灌溉三百万亩。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工程失修,河道淤塞,堤岸倒溃,灌溉面积到解放前夕已缩小到只有一百九十万亩。解放后,都江堰回到人民手中。经过多年大规模扩建修整,至一九五三年灌区面积已扩大到五百九十万亩。 自古以来,都江堰灌区只限于成都平原,滔滔江水被横贯平原东侧的龙泉山所阻挡。一九七零年春,丘陵区人民提出了“打通龙泉山,引水上丘陵”的豪迈口号。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人们凿隧道、修明渠、架渡槽,终于使江水以每秒三十二立方米的水量,流向川中、川南的丘陵地带,使一百二十七万亩地得到了灌溉。 如今,人们站在龙泉山脉南岸的主峰顶,放眼远望,只见引水隧道延伸的地方,有一个巨大的人工湖,蓝天下闪着粼粼波光,这就是仁寿县人民建成的蓄水三亿立方米的黑龙潭水库,它和龙泉山东西两麓大大小小的水库与塘堰相配合,引蓄岷江水,发展自流灌溉。在三十年的时间里,灌区人民共填平了原来十多万条“弯、浅、乱”的旧渠,开挖六万多条新渠,在总长八千多公里的干支渠上,兴建了一千多个小型水电站。今天的都江堰灌区,已经不是“成都平原”的同义语。整个灌区范围,已从解放前的十二个县(市)扩大到十七个县(市),灌溉面积达八百多万亩。粮食平均亩产由四百多斤提高到千斤以上。棉花、甘蔗、油菜等经济作物也连年获得丰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老的都江堰,正日益焕发着青春的异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