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芬芳美丽的茉莉花,多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

 凡人之力 2022-05-24 发布于北京

茉莉花开的时节

多年之前,开学季节。一列“哐当哐当”北上的绿皮火车上,碰巧挤坐在一起的青年男女,暗生情愫,交谈甚欢。下车前,彼此留了联系地址。然后,热烈地鸿雁传书。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试想,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时代,交友的方式不是靠介绍,就是靠“偶遇”。很多的时候,我们不得不相信,人生有命。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叫你无法挣脱。当然,缘分浅的,也强求不得,渐行渐远,随风而逝。

兜兜转转,我想说的是一段花缘,只是和花之间的故事,无关风月。

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居家办公,我还真没有注意过,自家靠窗的墙角,有一盆茉莉花。它居然像丝瓜藤、像大象鼻子一样,向前伸展。

网上搜索了一下,我国茉莉花有60多个品种。主要分为单瓣茉莉、双瓣茉莉、多瓣茉莉。呈藤蔓型的是单瓣茉莉,故有“藤本茉莉”之称。因花瓣顶端稍尖,所以又称“尖头茉莉”。

“花开满园,香也香不过它。”据说,这香味“花魁”,就是“一卉能熏一室香”的茉莉花。对较而言,单瓣茉莉是最香的,是双瓣茉莉和多瓣茉莉所不及的。

5月,京郊房山发生疫情以来,我所住的小区不幸被管控了。像小蜜蜂一样辛劳的“大白”们,奉命前来接管了小区。于是,我们的生活轨迹就暂时发生了改变,更是谈“阳”色变:

每日下楼做核酸,定时上线购米面。

疫区战斗还依旧,勿躁盼来阴满天。

还有一个小插曲。5月14日之前,我们辖区核酸样本的检测机构是,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521日看新闻,由于原始检测数据少于样本数量,朴石被吊销执业许可证,实际控制人和法定代表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原来,这“朴石”是“扑钱”的,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我们被捅过嗓子眼的那些棉签,有多少被他们“忽悠”了,真像吃了一只苍蝇。

再说,客厅邻窗的位置朝东,是每天阳光最早光顾的地方,也是我居家办公和看书的地方。5月中旬,第一朵9瓣的茉莉花开的时候,香气释放开来,提神醒目,叫我着实大吃一惊!我惯常泡的茉莉花茶,哪里有这等异香?

于是,我凑近它,近距离闻一闻花的香。我也用手机拍一拍,留下它的倩影。因为茉莉花开,仿佛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单调的居家生活多了一种色彩,多了一点情趣。

和大多数住户一样,小区封控之后,日常买菜是一个大难题。幸亏,附近的七鲜超市照常营业,有一名快递员专门送货到小区,可是每天小区限量20单。货到小区西门,再由“大白”转运到每个单元来取。

5月19日,小区业主群里,有一户经营北京菜馆的老板,称他家可以预订烤鸭、肉类和蔬菜。这个时候还能吃到烤鸭?半只125元,配上全套的食材,价格也还算合理吧。于是,大家伙欢呼雀跃,马上就抢购开来了。晚上,我破例喝了点白酒,也有了诗性:

居家避疫愁何在?茉莉朵朵香送来。

更有芳邻团购物,烤鸭半个笑开怀。

5月20日,仅仅是汉语的谐音,竟然成了年轻人浪漫狂欢的日子。据说,这一天领结婚证的要排长队。疫情阻挡不了爱情!热闹是孩子们的,我也该当爷爷的年龄,以另外一种旁观心态过好这一天。于是,写了《壬寅年五二O避疫有感》:

半月隔离作楚囚,家猫习性变孙猴。

一盆香卉恰争妍,秋水望穿盼自由。

5月21日,下楼做核酸的时候,被院子里的一片紫色花朵迷住眼睛,像几只花蝴蝶在绿叶丛中飞舞。花卉软件告诉我,它叫鸢尾花,是希腊神话中彩虹女神伊里斯的名字,也是法国王室的象征。于是,我写下《静待花开》:

家中的茉莉花

开出了苏杭女子的温婉

院里的鸢尾花

传递着法兰西人的浪漫

每日必做的功课

还是楼下捅嗓子的核酸

静待花开

心里默念了千遍万遍

楼上的大叔

拖声噎气的唱歌像和尚在念

户外的快递小哥和志愿者“大白”

来如风去如电

多少人的生活啊

被这可恼的疫情彻底

一声叹息。疫情反反复复的这三年,可谓大灾大难,民生多艰。不禁让我想起一首歌《总以为来日方长》,听着听着,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真是叫人万般无奈:

“我们不慌不忙,总以为来日方长。

我们等待花开,却忘了世事无常……”

5月23日,令人可喜的是,我们策划的一组报道,先后在多个平台发布:一位94岁的原核工业二二一厂老人,颤巍巍地写信给《中国核工业报》编辑部,感谢党组织给他们订阅了报纸“送学上门”。他信中说,右眼看不见了,只能用左眼戴放大镜阅读,从中看到了核大国到核强国的巨变。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如果新中国没有造出原子弹和氢弹,哪有今天的国际地位和伟大成就?于是,我的心情大好,写下小诗一首:

人间四月芳菲尽,寒舍一枝茉莉赏。

横看侧观各不同,更添香气满庭芳。

相传,茉莉花的得名,源于名叫戴逵的苏州隐士。他成功地化解了兄弟三人因种花卖茶引发的利益纷争。他还给那无名的香花取名,叫作“末利花”,意指“为人处事,须将个人私利放在末尾”。后来,“末利花”渐渐写成了“茉莉花”。不过“末利”的文化内涵仍保留,正如花香依然如故。

享誉中外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多次走出国门演出。1965年春,印尼万隆会议10周年活动上,中国前线歌舞团带去的女声小合唱《茉莉花》,让周恩来总理感慨不已:

“我13岁离开家乡,你们美妙的歌声,使我又一次想起50多年没有回过的苏北老家了。” 

常言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听吧,一曲《茉莉花》,多么动人的旋律,多么美好的画面呀: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

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

茉莉花呀,茉莉花……”

此时此刻,炎天暑热。正在全国各地抗疫逆行的白衣天使、志愿者“大白”们,他们不正是这芬芳美丽、又白又香的茉莉花么?

疫情就是命令。“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从城市到乡村,一朵朵洁白美丽的花朵在默默绽放,在忘我地战斗。

这芬芳美丽的茉莉花,多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

中国加油!让我们早日吃酒去,吃茶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