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0年》||学科发展:中国精神科治疗的发展-2

 心同法综果德 2022-05-24 发布于山东

从生物学视角来看,精神科和内科相似,很大程度依赖药物治疗,但精神药物的发现和发展,来得太迟。半个多世纪前,精神药物终于得以诞生。在当时国内经济、科技发展均较落后的情况下,业界的领航者们不断与时俱进,跟随国际先进治疗的脚步,探索和开创属于国人的精神药物,精神疾病患者们迎来了康复的春天。

精神药物的仿制和临床引入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

徐一峰

1952年,上海的夏镇夷教授看到了国外用氯丙嗪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效的报道,就积极联系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试制。于是,从1956年起,上海市精神病院开始临床试用了氯丙嗪。至20世纪60年代,上海地区主要应用了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等抗精神病药,但是效果并不特别理想。

1966年,国外试制成功氯氮平,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它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一代有效药物,但国内尚没有这种药物。

1972年,上海制药二厂的印雪工程师告诉当时夏镇夷教授的学生颜文伟说,“只要给出分子结构式,就能作出任何药品”。于是颜教授就将在国外文献报道中看到的氯氮平的分子结构式给了他,他果然试制成功。

那时,药品的使用并没有严格的规范和前期试验,在1976年氯氮平研制成功后,就开始了临床试用。由于一些难治病例在使用氯氮平后获得良好效果,这种新药就得到了医生及患者家属的欢迎。

但在此时,国外却报道了氯氮平可能会引起白细胞减少并危及生命的问题,当时在上海医学情报站工作的精神科医生蔡能,写了医学情报,于是上海市药检所迟疑不敢批复正式投产,眼看着就要拖下去了。

上海市精神病院的医生们在夏镇夷教授的领导下,进行了多次业务讨论会,从2000多份治疗病例中抽取1000份用药剂量及疗程都足够的病例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一情况的发生概率在1%左右,并且白细胞减少的情况,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于是大家统一认识,制定了一套用药常规,此药终于被获准正式生产。

这套常规具体就是在氯氮平用药以后,每两周进行一次血常规检查,然后不断加大间隔,一个月、两个月直至半年到一年。就这样,氯氮平的临床应用,解决了当时疑难病例用药的现实问题,相对氯丙嗪、氟哌啶醇等药而言,其疗效优越很多。

在氯氮平的使用过程中,也发生过一些个别的案例,引起了上海精神科医生的重视和讨论。当时,有一个患者吵闹着说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还要打父母,氯氮平用到了600mg/d的剂量,才解决了问题,但是却又出现了从未产生的情况,患者“在坐下来之前,要看椅子七到八回”“母亲进房间,患者要求她出去重走,七八遍才能进来”……当时的精神科医生们在夏老的主持下一起进行了讨论,最后认识到这是氯氮平的副作用,是它诱发了强迫症,并且最终确定了在应用氯氮平的同时服用氟西汀的治疗方案。之后这个经典的案例在《上海精神医学》上发表,全国的精神卫生界才了解到氯氮平有可能会产生这样的副作用。可以看到,在那个还没有太规范的临床实验的时代,上海的精神科医生们是以不断实践的方法来更好地运用精神科仿制药物。

上海之后又逐步开发了利他林(哌甲酯)、氟西汀等仿制药物。百忧解(药名氟西汀)是美国礼来药厂1976年左右研制成功的,在此以前并没有可以有效治疗抑郁症的药物。颜文伟教授让国内药厂仿制出了国产的氟西汀,随后和他的学生一起,完成了国产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并在一个个城市进行推广,使得更多的医生可以使用这种国产药物来治疗抑郁症患者。

从此以后,治疗精神疾病的国产药物不断涌现,价格普遍比进口的便宜50%以上,这给上海精神卫生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进。

由于氯氮平仍有一些无法解决的副作用,专家们又主张仿制了奥氮平,临床应用后,发现它的副作用极少,尤其是几乎没有心源性猝死的可能,因而它的推广和使用比较广泛。

奥氮平等各种精神药物的不断涌现,见证着上海精神药物的仿制和临床应用的历史。正是前辈专家们勇于开拓冒险、甘于承担责任的忠实态度,以及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的务实作风,为现在上海精神药物水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以上内容为对颜文伟教授进行专访后整理所得。

来源:摘自《致为精神卫生共同奋斗的70年》第四章 第五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组织编写

编辑||邱宇甲

排版||白羽

审核||马宁

各位亲们,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表情包正式上线啦,大家用起来哦!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相应表情哦~

百态人生

心情万花筒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

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