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真金国的百年风云--第一部(阿骨打篇24)

 东吴春秋 2022-05-24 发布于江苏

十一、燕京风云

从公元1120年春宋金“海上之盟”谈判成功至公元1122年三月,阿骨打对辽国的腹地发动了摧枯拉朽式的进攻。

公元1121年五月,攻破辽国上京。

公元1122年一月,攻破辽国中京。

公元1122年三月,西京守将向金国投降,同月辽皇耶律延禧逃入云中夹山,神秘消失,辽国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阿骨打已经按照“海上之盟”的规定从北边向辽国发动了攻击,并实现了自己对宋朝的保证,占领了上京、中京和西京,那么做为结盟的另一方宋朝此时又在干什么呢?

很奇怪,宋朝的赵佶在阿骨打和辽国进行生死决战时,却没有任何的反应,而整个国家连任何要进行对外作战的军事准备都没有。

到底是何原因呢?那还得问赵佶和他的一帮“聪明”学生们。

自从与阿骨打签订了“海上之盟”后,赵佶着实兴奋了一阵,但到后来,阿骨打真的出兵攻辽时,赵佶又有些反悔了,他又不想出兵攻打辽国了。

主要原因是他对金国的军事实力还心存疑虑。

这次宋金结盟共同对付辽国,如果打胜了那也就算了,一旦宋金联手不能战胜辽国,反过头来耶律延禧找自己算总账,那就麻烦了。

赵佶是这么想的,他的学生们也有同感,于是这帮风流才子们对阿骨打和耶律延禧耍了回小聪明。

暂时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如果金国取胜,那么宋朝便乘机落井下石,痛打落水狗辽国;如果辽国取胜,那就不承认与金国所签订的合约,继续和辽国和平相处。

这种坐山观虎斗的做法不能说不对,但前提是你要有足够的实力去打老虎,如果你的实力连病猫都打不过,还谈什么打老虎呢?

因为以宋朝目前的军事实力,根本不可能击败辽国,更不用提金国了。

赵佶的这种做法既得罪了金国,也得罪了辽国,两边不讨好。

另一个不出兵的原因是赵佶自己家的“后花园”着火了。

着火的根源还在赵佶自己身上,前边提过赵佶身边有七个身怀特殊技能的学生,而这帮学生平日里专做坏事,不干好事,整天想着欺压百姓,搜刮民财。

而其中有个叫朱勔的,是童贯的心腹,他发现赵佶又有了新的爱好石雕,为了讨好自己的领导,便出了个主意,在江浙一带的百姓家中征集奇花异石,送到东京汴梁府,供赵佶欣赏。

赵佶对朱勔的这个想法非常满意,特地在苏州开了个“应奉局”,派朱勔亲自坐镇,将搜罗来的花石用船运到汴梁府。

由于汴梁府离江南路途遥远,为了运送这些花石,朱勔征用了大量的民夫,日以继夜不停地在江河中运送花石,这些运送队伍被称为“花石纲”。

江南的老百姓这下子可遭殃了,朱手下的士兵们在征集花石时,乘机敲榨勒索、欺男霸女,许多百姓被害得卖儿卖女,家破人亡。

这时,浙江睦州青溪县有个叫方腊的佃户,由于家中也经常被官府以征集花石为名进行敲榨,方腊便对官府怀恨在心。

公元1120年十月,方腊纠集了一帮自己家乡的农民,举起了反抗宋朝的大旗,方腊自称“圣公”。

义军的矛头直指朱勔,起义不到十天,浙江一带的百姓纷纷响应,义军瞬间便聚集了几万人马,很快便打到了杭州。

远在汴梁城内的赵佶闻听自己的“后花园”失火,大为震惊,因此便任命自己的得意学生“童公公”为主帅、王渊、辛兴宗为副将,率领十五万禁军前去镇压。

禁军是宋朝皇帝的亲兵部队,其战斗力和装备均比其它部队要高,赵佶这次为了消灭方腊,不惜动用了自己的精锐部队。

而作为这次出征江南的主帅,童公公颇有些心怀鬼胎,方腊造反的根本原因就是“花石纲”,而“花石纲”的发起者朱则是自己的心腹。

之所以如此嚣张,归根到底是自己在背边撑腰,追究起原因来,自己才是这场灾难的罪魁祸首。

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过,童贯主动请缨出战,为赵佶分忧。

一到苏州,童贯便假惺惺地对当地百姓宣布取消征集“花石纲”,撤消朱的职务。

百姓毕竟是百姓,不可能有很高的思想觉悟,许多人被童贯的花言巧语所蒙蔽了。

童贯需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于是一声令下,十五万禁军向方腊的起义军发动了进攻。

方腊的赵义军无论在人数上还是装备上都远远落后于宋朝的禁军,几次交锋后,方腊的赵义军战败,不得不退守自己的老家清溪县。

作为主帅的童贯又使出了他一贯的伎俩,派人收买起义军中的软弱分子,从内部瓦解起义军。

公元1121年四月,青溪县被宋军攻破,方腊起义正式宣布失败。

而在攻打青溪县的战斗中,有一名青年小将表现非常出色,只身追入荒山野岭,亲手抓获了方腊,此人是王渊手下的一名偏将,名叫韩世忠!

汴京城中的赵佶得知“后花园”的火灾已经被自己的得意门生童公公扑灭后,心情大为愉悦。

而不久以后,北方也传来了好消息,金国在与辽国的生死决战中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辽国的领土大面积沦丧,就连辽国皇帝耶律延禧也在四处逃窜。

看到痛打落水狗的时机已经成熟,赵佶令旗一挥,下令攻打燕京府。

已经和平相处一百多年的宋辽边境又开始重燃战火。

由于成功地镇压了方腊的叛乱,赵佶对童公公的期望值已经达到了顶峰,而童公公对自己“军事才能”的自信也达到了顶峰,因此这个宋朝历史上最伟大的复仇任务的重担便交到了童公公身上。

而赵佶之后又有惊人之举,任命蔡京之子蔡攸为副统帅,和童贯一起出征北伐那么这个蔡攸又是何许人呢?

蔡攸是蔡京的长子,但和蔡京的关系并不和睦,还经常互相拆台,因为父子俩都在书词、绘画方面有一定的水平,都得到了赵佶的宠信。

由于老蔡京年事已高,不太可能担任作战的统帅,为了表示对老蔡家的弥补,赵佶便任命小蔡担任童贯的副手。

但这位小蔡哪里懂什么军事啊?压根没带兵打过仗,还不如童公公。

他的主要专长在娱乐界,因为这位仁兄专门组织一些歌舞表演活动,如果在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个非常出色的娱乐行业主持人。

但让主持人去打仗,结果可想而知。

赵佶也知道光凭这两个学生去打辽国是没有必胜把握的,冲锋陷阵还得靠武将,于是他又指派了两名武将作为主将。

一名是西北名将种师道,虽然种师道经常和童贯唱反调,但毕竟人家能打仗,在西北一带征战多年,有着同少数民族交手的丰富经验,和辽国作战少不了他这类人物。

另一名也是镇压方腊起义的大功臣,辛兴宗,这位仁兄虽然是个武将,但人品却很差,打仗不行,但很会抢别人的功劳。

在前面提到的和方腊起义军作战时,这位仁兄就干了一件很不地道的事,他看到韩世忠亲手抓获了方腊,便起了嫉妒之心,居然派兵在半路拦截韩世忠,抢走了方腊,得到了头功。

后来有人告发,真相大白,韩世忠还是得到了头功,但赵佶对辛兴宗的这种无耻做法却听之任之,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相反,这位仁兄又得到了出征的机会。

所以说,赵佶的昏庸和耶律延禧有一比,明明有个优秀人才韩世忠在眼前,视而不见,还去任用一个无赖将军。

因此,我们看赵佶所安排的北伐阵容,除了一个种师道还算合格外,其余三人根本不是打仗的料,而且种师道还不是主帅,凡事都要听童贯和蔡攸的指挥。

宋朝宣和年间的伐辽,从一开始的主帅任用就犯了严重的错误,这也就注定了此次北伐的悲惨结局。

但宋朝上下都对此次北伐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从皇帝赵佶到主帅童公公、副帅蔡主持,再到出征的将士,甚至北宋的平民百姓,大家都对这次北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我们的蔡主持甚至还有这样的美好憧憬,只要宋朝大军兵临城下,已经奄奄一息的辽国肯定会俯首称臣,说不定还会夹道欢迎宋军的到来。

当然并不是所有出征将士都是乐观派,也有人对这次北伐提出了反对意见,最大的反对派是便是北伐的主将之一种师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