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鱼跃龙门,人越城市

 一粒黑芝麻 2022-05-24 发布于重庆

鱼跃龙门,人越城市

(栎树果)

70-80年代,乡村的热闹繁荣,院落密布,四合院处处可见,唐家大院子、夏家老院子、石家花院子、刘家大祠堂、王家大牌坊;小孩子打闹,下河摸鱼游泳,上树掏鸟蛋捉幼鸟,用栎树果(又名陀螺果,可在地上,桌面上旋转)当子弹打仗,从高高的水渡槽这边跑到那边比胆量,拉着前人后背衣服排队杀羊羊,扮新娘抬花轿等。

曾几何时,这些繁华慢慢消失,一个个院子破落不堪或被彻底铲除改为土地(重庆就是回收农民的房子,改宅基地和自留地为耕作土地,换取地票,扩大城市建设用地。),成群的孩子不复再存在,青壮年更是少见,一家中或一个院子里有一两个老人或一两个孩子在那里孤独地守望着院子、坝子、田地。

按照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中,居住在乡村(指户籍)的人口80739万人。8亿多农村户籍的人,而乡村却人烟稀少,那些人到哪里去了?回答是肯定的,到城市去了。我便想起了鲤鱼跃龙门的故事,鱼跃龙门其实是鱼在繁殖季节向上逆行繁殖的一种方式,繁殖完成(有部分鱼会死亡)后,带着小鱼一起又回到下游。中国的农村人口也与鱼的繁殖相似,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穿越在各个大中城市,只不过不是为了繁殖,而是为了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和改善生活及生存环境。

夏老师是个能干的小学教师,在乡里教书,妻子是位贤惠农民,他们住在清平乡小河村1队。夏老师除了书教得好外,做农活也是一把好手,放学后常回到家中帮妻子干农活,乡里到家还有5里路,全靠夏老师双腿每天来回走10里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万里晴空还是狂风暴雨,甚至打霜落雪夏老师从未耽误一天。后来,有了积蓄,路也变宽了些,夏老师买了辆自行车,来回轻松了些,这样夏老师一干就是45年。近50年夫妻俩的辛勤劳动和勤俭节约,养育了3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清平是个出人才的地方,加之夫妻俩教育有方,大儿子在北京工作,二儿子在美国工作和定居,三儿子在深圳工作,小女儿在成都工作,当地人个个都夸赞夏老师孩子管得好,个个有出息,现在两口子好享福。夏老师子女是典型的农村跨越城市代表:乡村—成都—深圳—北京—美国。现在,夏老师夫妇都是80岁以上,住在家乡的一个镇上,平时只有两老口在家,到底幸福不幸福,享福不享福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不差钱!!

陈大爷一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住在半山腰的一个村子里,陈大爷两口子生了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老实本分,勤劳节俭的两口子,历经千辛万苦,从来没吃过、穿过好的,想尽一切办法,挖野菜、扯草药、下苦力等,把六个子女中五个都养成了中专生或大学生,只有最后一个小女儿不愿读书外出广东打工。两个儿子在南京工作,一个儿子在上海工作,一个儿子在成都工作, 一个女儿在德阳工作。陈大爷两口子同夏老师一样受到了当地人称赞说:老陈:你们家祖坟冒烟了,养育了这么多好儿女,个个有出息,都跳出了“农门”, 该你两口子享清福了。陈大爷两口子还是舍不得离开半山腰老家(现在公路通了),近80岁的两位老人,年岁大了,还坚持种点自己吃的蔬菜、养点鸡鸭等,有时上镇上赶赶场,买点什么需要的东西,但大多数时间就坐在自家院门口或坝中,盼望着远方,数着:该过端午节了,大女儿可能要回来;该过国庆节了,可能有两个儿子要回来;该过春节了,可能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回来过年,但六个子女同时回家,这几年一次也没有过。

老王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读书都不怎样,读完初中就到福建去打工了,一个带一个,最后三兄妹都在福建务工。开始几年,农忙还回家帮栽种或收获,一年回家两次,现在农村机械化程度高了,他们一年只回来一次就是过春节。三兄妹春节回家,带点外面大城市的好东西或当地特产,春节后大包小包将家中的大米、腊肉、土鸡、土鸡蛋等又带到打工的福建吃。如今,大哥已买了一辆车,三兄妹就开车去福建务工一年,再一起开车回家过年。

总之,大中城市有无比的诱惑,岗位多多,机会多多,赚钱的几率增大,无论在外工作也好,在外打工也罢,大城市灯红酒绿,忙忙碌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但再繁华的城市掩盖不了他那土生土长的家乡,忘记不了那童年的记忆,更不能忘记那盼望自己回家的爹娘。每遇逢年过节,中国千万大移民开始了:坐摩托的、开小车的、坐大巴的、坐火车的、坐高铁的、乘轮船的、坐飞机的……,从一个个大中城市飞奔广大的乡镇、村庄。

欢迎您的到来,真诚感谢您的阅读。

(注:图片选自网络,无侵权之意。)

               书是上瘾的药(2022.5.2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