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学高  兰州是全国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大城市,公元6世纪东晋十六国时期,西魏在皋兰山西北筑城,算是兰州建城的开始了,传说兰州刚建成的时候,挖出了金子,从此也就叫“金城”了,其实,据《汉书·地理志》所载,金城比喻其坚固,“金城汤池”更说明兰州当时的地理位置。隋朝时,根据皋兰山将这座城市命名为兰州,宋朝在兰州开设了“茶马互市”,至今熙熙攘攘的人流,多民族聚居的繁荣景象仍让人怀想当年。历史上众多王朝都在兰州留下了印记,元朝成吉思汗就曾为纪念一位西藏高僧在黄河岸边修建了一尊白塔,今天的白塔山已经成为兰州的旅游胜地。1399年,朱元璋十四子明肃王被封在兰州,肃王府由张掖迁到兰州并兴建城廓,一番大兴土木之后,兰州也就有了王城的宏伟。兰州地处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有“陆都心脏”之说。德国人李希霍在1868年至1872年之间,先后七次到中国西部地区考察,在他的著作《中国》里,第一次把汉朝以来连接亚洲、欧洲、非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通道称之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起点为长安,终点分别为新德里、开罗、君士坦丁堡。也有史书把终点写为西达埃及、罗马,南至印度。大意如此,雷同。雁滩,原是黄河中的18个沙岛,是片黄河故道的滩涂,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成群的大雁从南方飞来,被这水草丰美,景色秀丽的黄河滩涂吸引,遂结巢筑窝,繁衍后代。天长日久,这里便成了群雁栖息、居住之地。据说,有“落雁”之容的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于竟宁元年(前33年),辞别汉帝,告别故土,登程北上。一路上黄沙滚滚,马嘶雁鸣,使她心绪难平,遂于马上弹奏起《琵琶怨》。哀怨、凄婉、悦耳的琴声,清雅、灵秀、美艳的女子,惊艳了的南飞大雁忘记了摆动翅膀,纷纷扑落平沙之上,“平沙落雁”便由此产生。古人由此创作出了《雁落平沙》(今称《平沙落雁》)的古琴名曲,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同时,“落雁”也成为了王昭君的别称。文人的笔下成就了古兰州八景之一的“平沙落雁”——雁滩。看着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三只不锈钢大雁离水展翅冲天奋飞的雕像,和呈不同姿态排列点缀的雁卵雕塑,想着雁滩美丽的传说,使人联想到大雁从孕育到雄飞的生命演替过程;还有那同时代的雕塑“黄河母亲”。花岗岩粗糙的质感似乎在诉说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经历的沧桑与巨变,神态娴雅的母亲和顽皮可爱的裸身男婴,“分别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黄河铁桥俗称“中山铁桥”,旧称“镇远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铁桥建成之前,这里设有浮桥横渡黄河。浮桥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8年),名叫“镇远桥”,今尚存建桥所用铁柱一根,高达3米,重数吨,上有“洪武九年”字样。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由德国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的黄河铁桥,桥两侧边分别筑有两座大石坊,上刻“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弧形钢架拱梁,是后来加固工程时增建的。191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夜,后经补修而复通。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桥名沿用至今。当年由浮桥改为铁桥,是黄河上游的第一座铁桥。站在桥上,看着脚下滚滚的黄河水,遐思放飞,黄河从巴颜喀拉山一路走来,历经“天下黄河贵德清”;“天下黄河循化美”……如今,泾渭融合,浩浩汤汤,一刻也不停的向着遥远的东海奔涌。散发着泥土的芳香,闪耀着金黄的光芒。跳动着坚强不屈的脉搏,震撼着华夏儿女的心房。仰望时,白塔山临河而踞。乘坐“黄河第一索道”时,巧逢清静,六座的吊箱中,只有我与龙儿悬在黄水之上,俯瞰浊浪,一泻千里,翻滚澎湃,奔流不息。白塔山的山势巍峨起伏,因山头有一座白塔寺而得名。寺,始建元于代,重建于明朝;寺,平面呈长方形,白塔居中,塔身为八面七级,高约十七米,上有绿顶,下有圆基,通体洁白,挺拔秀丽。塔南是三大寺楼,北面是准提菩萨殿,东西各有配殿数间。登上白塔山顶,俯视“金城”,白塔与黄河铁桥构成了雄浑壮丽的画面,成为兰州市的象征之一。山上有一棵古老、庞大的银杏树,据说是文成公主进藏途经时栽种的。在高山之巅,孤独、寂寞地守候着巨大的寂静。对于一个匆匆走过的流浪行者,那是灵魂与灵魂对视的礼赞。雄鹰从天边盘旋而来,一个曼妙的舞姿,滑过了那条黄颜色的大河,追随者文成公主,远去了。留下了,黄河里那些远远漂走的羊皮筏子,白塔山下的那些远古绝唱,还有五泉山那口古钟的悠扬歌唱。乍见“五泉山”牌坊时,似曾相识。酷似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的“五泉山”牌坊。这两座山的山名均源于各自的五眼矿泉。兰州的五泉山,海拔1600多米,是一处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旅游胜地。相传,当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西过金城,兵士口渴,将军用马鞭连戳了五下,得甘泉五眼,便有了五泉山。传说中的霍去病大概是水利工程的高人,甘肃各地都有他找到的泉水,或许是随军部卒之中有这方面的人才。如此的口碑确实是他赶跑匈奴造福一方而来。也有传说曰:古时,曾有五位僧人在此各显神通,给此山和后人留下了几处念想。“惠泉”,清澈甘甜;“甘露泉”,沁人心脾;“掬月泉”,中秋对月,情趣盎然;“摸子泉”,弄璋弄瓦,摸石以求;“蒙泉”,醒世世人。这五眼泉给后人带来福音,带来情趣,也带来劝诫。於半山处一简易茶寮,要了一个“盖碗茶”,逍遥自在地品尝一番。盖碗茶起源于唐代的巴蜀一带,盛行于清代的京师。从大家贵族,宫廷皇室,以及高雅之茶馆,逐渐走向民间。托起茶碗,用茶盖在水面刮一刮,使整碗茶水上下翻转,轻刮则淡,重刮则浓,是其妙也。故有些地区也将其之为:“刮碗子”或“三才碗”。五泉山的建筑,历经战火,多次焚毁。全山现存最早的一所建筑是“崇庆寺内的“金刚殿”。殿内有一座铜接引佛,高达5米多,于1370年由三部铸合而成,寺院内还有一件重要之物“泰和铁钟”,是金代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铸造的。钟高3米,直径2米,重5吨。大钟铭文有“仙闻生喜,鬼闻停凶,击破地狱,救苦无穷。”泰和铁钟历经沧桑,曾三易“驻”地。清嘉庆年间有兰州进士巫揆留下的《古刹晨钟》一诗写道:“梵宇沉沉锈古苔,钟声每向枕边来。鲸鸣碧落千门晓,锁辟金蟾万户开。”回望时,脑海中浮现出董必武游览五泉山后所写的一首五律诗:“兰州名胜地,共说五泉山。近市尘嚣远,多龛香火悭。溪流随小径,岭色压雄关。清景难为状,看云独树闲。”董老旳诗将五泉山的雄伟气势及绚丽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刘学高,笔名长风;号流浪行者。毕业于山东齐鲁石化党校经济管理大专,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沿徐霞客之足迹,寻马可波罗之行踪,追唐玄奘之佛影儿,四十六年来走遍四野八荒,于六合之下,尽行华夏及周边诸多国度。停止写作三十一年,公元二零一八年春,重拾拙笔,开始涂鸦。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段恭让 白忠德 邓汉章 罗旭初 孙德科 朿宝荣 李爱霞 胡遵远 顾盛杉 崔启昌 昆 仑 史 波 李 静 杨 强
水云天 唐桂英 米兰花 刘马陵 张巧莉 凤尾竹 吴远红 张小鱼 刘旭平 冯 彪 谭文群 刘军英 王宝群 润 隆 梦而诗 张晓强 孙传志 吴风平 莲 生 喝 茶 查 爱 秋日私语 秦岭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