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今天探讨《否卦》的六二爻,涉及《易经》对人的分类,知人,识人历来为人所重,自知,知人,识人才能谈用人,正好借这篇作文,先对对中国传统文化儒、道、两家对人的分类作一下探索,再看看《易经》是怎么对人进行分类的,以为有缘者所知,以为有缘有意者所用: 儒家的人 在《大戴礼记. 哀公问五义第四十》这篇文章里,儒家孔子提到五类人,大致介绍一下,只能摘录,不能整段的搬运,望谅解!有意者,可以去读原文。 第一种,庸人,也就是平常人,这里的庸字,和《中庸》的庸,含义一致,庸常,平常的意思;孔子对庸人的论述非常有意思,在这里放一段,可以先仔细琢磨琢磨: 子曰:“所谓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而志不邑邑;不能选贤人善士而托身焉,以为己忧。动行不知所务,止立不知所定;日选于物,不知所贵;从物而流,不知所归,五凿为政,心从而坏;若此,则可谓庸人矣。 第二种,士,士不一定是读书人,判断士的三个原则在于察知,察言、察行,关键在察其行,察的标准,此文因篇幅所限,后文再做进一步的探讨,有意者,也可以在《大戴礼记. 哀公问五义第四十》详察。 第三种:君子,儒家提到君子的文字很多,仅《论语》里面就有89处之多,儒家对君子的要求其实已经很高,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到君子的境界,已经非常的不容易,君子犹然如将可及也,而不可及也。 第四种:贤人,贤人有经世济用之才,同时能够身体力行,为社会人群建功立业!子曰:“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 第五种:圣人,儒家的圣人,是为人的最高境界、最高标准,所谓内圣外王。在中国历史上,能被称为圣人的,屈指可数。一般人很难做到圣人的境界,但是很难做到并不是做不到,在心而已; 借用六祖慧能的文字,人人皆为佛,人人皆可成佛,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智者心行,在心行而已;有圣人之心行,能成圣人之事,能成圣人之实,瞬间有圣人之心行,能成瞬间之圣人,圣人难成,难点不在瞬间有圣人之心行,难点在一辈子一直都能保持圣人之心行。《中庸》有云: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一个月都难守,更何况一辈子,呵呵,且修着吧。 ![]()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道家的人 道家经典《道德经》提到的人有:圣人、众人、愚人、俗人、善人。老子五千言,没有多说,慢慢体味。需要注意的是,道家和儒家都用到了圣人的概念。 《易经》的人 《易经》经文关于人的分类,有提到大人、君子、小人、先王、后这几类,但是《易经》的经文,没有专门展开什么是大人、君子、小人、先王、后的详细文字,这些人分散出现在《易经》经文的文辞里。对于先王和后,相对好理解,对于什么是大人、君子、小人,只好通过《易经》经文去理解; 关于大人的专门详细文字,出现在《文言传.乾卦》。《文言传》为《易传.十翼》之一,是孔子专门为乾坤两卦所作的传,孔子关于“大人”的概念来源于《易经》,并为孔子所详细定义,也为后来的儒家所用。这一点,可以从儒家的另一篇经典文章《大学》得到验证,至于儒家为什么后来用圣人的概念用得多,用大人的概念用得少,有意者,倒是可以作为一个专题去研究; 关于君子的文字,最早来自《乾卦》九三爻的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其次来自《易传.十翼》的《象传》,类似《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卦象传(又称大象传),爻象传(又称小象传)。 需要注意的是,《易经》经文有君子的文字,儒家的经典有大量关于君子的文字,道家的经典《道德经》对君子二字,却只字未提,有意者,也可以作为一个专题去研究; 自知,知人,识人历来为人所重,自知,知人,识人才能谈用人,今天先探讨人类,下文再结合《否卦》六二爻,进一步探讨如何自知,知人,识人。感谢阅读!!!敬请期待!!! ![]()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