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友谊社区已连续检出阳性19例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刘晓峰介绍,目前在部分区的区域核酸筛查中仍然发现社会面未管控病例,说明存在一定程度的隐匿传播风险,疫情形势严峻复杂。海淀区友谊社区、复兴路32号院,东城区东方广场等聚集性疫情存在传播风险;丰台区新增病例主要为岳各庄市场相关集中隔离和封控区人员,疫情趋缓。
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肖丹介绍,海淀区海淀街道友谊社区已连续检出19例阳性人员,与多个家庭之间的聚会和聚集性娱乐活动有关。“希望大家严格遵守居家防疫规定,尽可能减少小区内活动,不聚会、不聚餐、不串门、不出游、不扎堆,让海淀最大限度'静下来’。”
肖丹表示,海淀区加大对各类经营场所、七小门店等的监督检查,确保区域内除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机构和单位外,均暂停营业。当前,海淀实施区域内居家办公措施,请居住在海淀、工作在外区的市民在海淀居家办公。居住在外区、在海淀上班的人员在居住地居家办公。
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和建表示,在北京市划定的居家办公区域内工作或居住的人员,除承担防疫任务、城市运行公共服务人员外,实行居家办公,实行居家办公区域内的单位确需到岗的按照不高于30%控制到岗率,到岗人员相对固定,实行单位居住地点对点闭环管理。
推广应用“场所码”“数字哨兵”
5月22日0—24时,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5例和无症状感染者503例,其中30例确诊病例为既往无症状感染者转归,25例确诊病例和503例无症状感染者在隔离管控中发现。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4例,均在闭环管控中发现。
5月23日,上海举行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朱俊伟表示,为进一步加强全市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疫情防控管理,上海市将推广应用“场所码”“数字哨兵”核验人员健康信息。
一是市民出入有明确疫情防控要求的公共场所,须凭“随申码”绿码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出入居民小区,须凭“随申码”绿码;有紧急就医等特殊情形的除外。
二是市民出入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时应当配合工作人员,主动扫“场所码”或出示“随申码”(实体身份证)刷“数字哨兵”进行核验。
三是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均应当部署“场所码”或“数字哨兵”。场所管理者或经营者应当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做好“场所码”“数字哨兵”的点位规划和布设,准确填报使用场所名称、地址等信息,不得将“场所码”“数字哨兵”布设在与填报地址不一致的场所。
“场所码”应当张贴在场所入口醒目位置,同一场所点位可张贴多张。
在人流密集、通行效率要求高的场所入口倡导部署“数字哨兵”,实现快速核验通过。
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应当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落实扫码、测温、戴口罩等疫情防控措施,做到“应扫尽扫、逢扫必验,不漏一人”。
发现不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应当拒绝该人员出入,并第一时间向属地疫情防控部门报告,启动相应疫情防控措施。
四是无法扫码、亮码的市民可以出示本人身份证和纸质离线“随申码”,由场所工作人员确认身份后,用手机“随申办”移动端,扫描市民的纸质离线“随申码”,核验健康状态,并登记信息。健康状态无异常的,准予通行。
五是没有部署“场所码”或“数字哨兵”的企业、单位、居民小区等,不得复工复产复市复学、不得创建“无疫小区”。
六是对拒不执行“扫码通行”疫情防控管理要求的场所或人员,造成疫情传播等后果的,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因“场所码”“数字哨兵”设置、管理和使用不规范,导致信息收集不完整、不准确并影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场所管理者或经营者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七是按照“最小够用”原则,对使用“场所码”和“数字哨兵”收集的个人信息,仅用于疫情防控期间流行病学调查,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将其用于其他用途。
朱俊伟表示,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根据上海市疫情防控情况适时动态调整。之前发布的关于“场所码”和“数字哨兵”的规定与本通告不一致的,以本通告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