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培养换位思考的习惯?

 碧海蓝天kx32di 2022-05-24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前面的话:

在上一篇关于“怎么看文章”一文中,我曾提到了换位思考,相信所有人都会承认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但是,这个能力,真的是说起来容易,说明白难;说明白容易,做起来难;做起来容易,做一辈子难

领导会要求下级员工换位思考,多站在领导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夫妻双方会相互要求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学生也希望家长或者老师能够换位思考,多理解学生的想法和困难。

但是,我们感觉对方都做到换位思考了么?

我们也都知道自己应该换位思考,但是,扪心自问,我们做到换位思考了么?

当然,我在换位思考上也只是一个小学生,因为我也一直在学习,我做的也远远不够。

有的时候,我们就是冷静不下来,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有的时候,我们在尝试换位思考,却感觉达不到换位思考的效果,

到底什么是换位思考?怎样培养换位思考习惯呢?

今天分享一下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独立思考,不喜勿扰。


正文:
01
换位思考是什么?

换位思考是什么?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答案。


我的第一层理解:换位思考是一种主动行为

图片

它的目的是设身处地的理解认识他人,进而为自己接下来的行为做好铺垫。

换位思考不同于读心术,读心术的关键是要通过收集当下的表情细节、言谈举止、着装修饰等信息,进而识别判断对方的心理状态。

换位思考的关键则不在于收集当下的信息,而是在于对对方的认识了解,进而切换视角深入思考。

了解才能理解理解才能谅解

如果你连对方都不了解,那就无法谈及换位思考。


我的第二层理解:换位思考是一种习惯养成

图片

为什么说它是一种习惯养成呢?

其实,能力对我们来说所包含的价值是不够的,因为没能成为习惯的能力并不能算是真的能力。

比如说,我们的专业考核通过了,就代表我们具备专业能力了么?

我们说自己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但我们平时都在换位思考么?

换位思考只有成为习惯,才能算得上是真的能力。

我们常常用考核代替考察,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认知。

我们能保证考核时优秀的干部,平时干工作也是优秀的么?

我们寻找其他方式来考察干部的习惯养成,是不是要比考核更有效果?

图片


我的第三层理解:换位思考是一种成长伴随

图片

有人说,换位思考是一种胸襟。

但是,要认识到,并不是先有了胸襟上的开阔,后来才会有换位思考能力的提高。

而是随着换位思考习惯的养成,我们的胸襟变得越来越开阔。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史蒂芬·柯维对“成熟模式”表述为:由依赖到独立,再到互赖,不断进步。

“成长模式”即人成长的三个阶段,分别为: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

图片

依赖期(dependence):以“你”为核心,你照顾我,你为我的得失成败负责。

比如,儿童的时候,在心理和行为上都属于依赖期,但逐渐成年的过程中,尽管责任仍需要依赖家长,但在心理上已经趋于独立。

独立期(independence):以“我”为核心,我可以做到,我可以负责,我可以靠自己,我有选择权。

互赖期(interdependence):以“我们”为核心,我们可以做到,我们可以合作,我们可以融合彼此的智慧和能力,共创前程。

从依赖到独立的过度,可以说是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它一般发生在人的青春期,到80岁还没断奶的人毕竟很少。

从独立到互赖的过度,可以说是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但是,这个过度期却没有明显的时间标志,有的人真的是到了80岁,仍然不懂得互赖。

但是,第二次飞跃虽然没有明显的时间标志,却有换位思考能力作为标志。

换位思考在“成长模型”中主要存在于人的独立期向互赖期的过度中,可以说,换位思考是人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

02
换位思考需要关系“三部曲”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着我们的换位思考能力。

换位思考,必须要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并遵循着:了解、理解、谅解的步骤。

图片

换位思考,实质上就是在了解的基础上,不断理解和谅解的行为。

了解是换位的基础,没有了解就无法谈及理解和谅解。

理解是理性的交互,是换位思考的智商要求部分。

谅解是感性的交织,是换位思考的情商要求部分。

如果你是丈夫,请问你真正了解你的妻子么?

如果你是老师,请问你真正了解你的学生么?

如果你是领导,请问你的下属真的了解你么?

或者说,你给下属了解自己的机会了么?

了解程度和我们的换位思考程度成正比。

我们都需要了解什么内容呢?

从点线面体视角来看: 

图片

“点”,就是了解对方的性格特征、态度立场、处事习惯等等。

“线”,就是了解对方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吸收经验,找准顾虑。

“面”,就是了解对方的朋友圈和关系网,体会关系间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体”,就是了解对方当下的认知程度,认知程度差距越大,换位思考难度越大。

03
换位思考需要登顶目标“金字塔”

在人际交往中,不是我们主动的去换位思考,就是被动的要求去换位思考。

但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换位思考,都不是行为的终点,而是为了我们下一步的行为做的铺垫。

想要具备正确的换位思考能力,首先要了解我们换位思考的目标是什么。

主动的换位思考,并不完全是为了别人去考虑,而是为了寻求并放大彼此之间的最大认同公约数,进而贯彻我们的主观意志,实现自己的目标愿望。

被动的换位思考,则是为了回应满足对方的心理诉求。

在两个人的交往模式中,大多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利人利己(赢赢)、舍己为人(输赢)、损人利己(赢输)、独善其身(赢零)、好聚好算(零零)、两败俱伤(输输)等等。

其中,只有双赢模式的目标导向,才能和换位思考相似相溶。 

图片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目标是损人利己或者两败俱伤,那么,他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善于换位思考的人呢?

要把生活看做是合作的舞台,而不是竞技场,不要用非胜即败、非强即弱、非赢即输的思维来思考问题。

目标赋予行为以力量。一个人只有以双赢模式为目标,才会真正懂得换位思考。

04
换位思考需要用好习惯“三要素”

换位思考能力只有存在于换位思考习惯当中,才能真正体现它的价值。

换位思考不是一时的,而是一直的。

换位思考不是对某个人的,而是对所有人,甚至是对不同时间的自己的。

换位思考是成长中“互赖时期”的重要伙伴,换位思考能力随着换位思考习惯而成长,代表人成熟的心胸、境界也会随之增进。

如何养成换位思考的习惯呢?

那就要回到我们在之前文章中交流过的培养习惯的三要素,分别是暗示、行为和奖赏

图片

暗示,是驱动习惯的开端,它要用来触发行为和触发渴求。

在与人交往的开始,便要给自己一个互利共赢的暗示,找到彼此的双赢点。

而后,驱动我们换位思考的惯常行为,寻求双方共赢的最大认同公约数。

在一系列行为之后,给自己以奖赏。通过换位思考以及后续的行为,计算彼此的成果收益,并重新定义自己的朋友圈。

在我们所交往的对象里,应该建立一个朋友圈档案,并给“朋友”进行边界赋值

什么是核心朋友、什么是重要朋友、什么是外围朋友。

在换位思考中,不断扩容内圈,收敛外圈。

图片 


后面的话: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思维视角和观点看法,如果您有更好的见解,欢迎留言分享,向您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