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2下幼儿教资笔试-保教知识与能力(讲义+笔记) (1)
2022-05-24 | 阅:  转:  |  分享 
  
理论精讲1-保教知识与能力(讲义)考查范围考查题型考情分析知识精讲第一部分学前儿童发展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原则与方
法第二章: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第三章:幼儿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第四章: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第五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第六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第七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P3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原则与方法P4第一节研究学前儿童
心理的基本原则一、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二、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教育性原则(四)伦理性原则P5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测验法第二节研究学前儿
童心理的具体方法P5一、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最基本的方法。二、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内,
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自然实验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变和控制某些条件。P5四、谈话法五、调查法六、问卷法
七、作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幼儿的作品去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P5题目演练拓展1.【2015上】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
,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以引起儿童心理的变化,这种研究方法是()。A.观察法B.自然实验法C.测验法D.实验室实验法P6
拓展2.【2015下】教师根据幼儿的图画来评价幼儿发展的方法属于()。A.观察法B.作品分析法C.档案袋评价法D.实验法
P7【强化提高】5.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学前儿童,不仅要注意他们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要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征
、新品质以及心理发展的趋势。这符合()。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教育性原则D.伦理性原则第二章学前儿童的心理发
展第一节婴幼儿发展概述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理论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趋势及年龄阶段特征P9第一节婴幼儿发展概述
P10一、婴幼儿发展的概念婴幼儿发展是指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二、婴幼儿发展的
过程P10三、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一)生物因素遗传素质——物质前提生理成熟(二)社会因素环境——自然、社会家庭
——奠定基础教育——主导作用(三)儿童的主动活动主观能动性——根本动力、决定作用【记忆口诀】会生儿童题目演练拓展.【
2017上】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卵双胞胎的智商测试分数很接近,这说明()。A.遗传和后天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平行的B.后天环
境对智商的影响较大遗传对智商的影响较大遗传和后天环境对智商的影响相对第二章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第一节婴幼儿发展概述第二
节学前儿童发展理论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趋势及年龄阶段特征P12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理论P12一、成熟势力说
代表人物:格赛尔—成熟势力说实验:“双生子爬梯实验”双生子A:48周——54周双生子B:53周——54周结论:格赛
尔认为儿童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的生理成熟。二、行为主义理论(一)华生(二)斯金纳(三)班杜拉P13(一)华生的经典行
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经典行为主义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结论:华生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刺激(S)—反应(R)的联系。我是男
P14(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实验:“斯金纳箱”或“暗箱实验”结论:斯金纳认为行为的习
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强化可以增强行为反应概率。P14(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我就是小花,让我又乖又听话吧小花在家听话,
我就带你去迪士尼。小花,你再说脏话,我就打你。小花吃完饭后好好写作业,就不用洗碗。P14(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代表
人物: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实验:“斯金纳箱”或“暗箱实验”结论:斯金纳认为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强化可以增强行为反应概率。操
作行为基本规律:总结一下P15(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社会学习实验:“波比玩偶实验”或“成人打布娃娃
”结论:1.观察学习学习的过程班杜拉强化分类P15(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波比玩偶实验”观察学习也称替代性学习
,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P15(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2.学习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
再现)动机过程P15(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3.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P15(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代表
人物:班杜拉—社会学习实验:“波比玩偶实验”或“成人打布娃娃”结论:1.观察学习(替代性学习)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复制—
动机)班杜拉强化分类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总结一下P16题目演练拓展1.【2015下】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
)。A.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身边人的行为学会分享B.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儿童学会分享的重要学习形式C.儿童能够学会分享是因为儿童天
性本善D.儿童学会分享是因为成人采取了有效的惩罚措施拓展2.【2020下】萌萌怕猫,当她看到青青和小猫一起玩得很开心时,
她对小猫的恐惧也降低了。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视角看,这主要是哪种形式的学习?()A.替代强化B.自我强化C.操作性条件反射D.经
典条件反射巩固复习三、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二)埃里克森P17(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弗洛伊
德—精神分析结论:1.人格结构理论2.性欲阶段理论我会催眠P17(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2.人格结构理论本我——快
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3.性欲阶段理论口唇期(0—1.5岁)肛门期(1.5—3岁)性器期(3—6岁)
P17(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代表人物: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结论:人格发展八阶段婴儿期(0~1.5
岁):信任对不信任(怀疑)儿童早期(1.5~3岁):自主对羞怯学前期(3~6岁):主动对内疚【口诀】信自主P18
题目演练拓展1.【2014上】照料者对幼儿的需求应给予及时回应是因为: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在生命中第一年的幼儿面临的基本冲
突是()。A.主动性对内疚B.基本信任对不信任C.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D.自主性对害羞拓展2.【2018上】根据埃里克
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1~3岁儿童形成的人格品质是()。A.信任感B.主动性C.自主性D.自我同一性巩固复习本次课
程总结理论精讲1-保教知识与能力(笔记)【说在课前】今晚开始,由领大家进行幼儿资格证科目二保教知识与能力的学习。说在课
前课程难度?零基础学生可接受课间休息?两首歌的时间课程卡顿?退出重进不刷屏,课后答疑【解析】课程难度:小白、宝妈等没有
相关工作经验的同学都可以接受。课间休息:课程两个小时,一般在课中会休息两首歌的时间。课程卡顿:网络不好、出现卡顿的时候可以退出
重进。希望同学不刷屏,上课积极和老师互动,课后会有专门的答疑时间。每节课程都可以回放。【解析】拿到教材的同学打开书本跟课
做笔记即可,没有收到教材的同学可以提前两个小时在app上下载讲义进行预习。课程安排【解析】课程表可以截图,根据课程安排
来上课。直播课程一直到7月22号,后续还会给大家添加真题课程和模拟卷课程、考前一个月划重点的冲刺课程,即一直到考前10
月末都有课程,大家记住要按时听课,持续备考状态,直到10月30号考试结束。考情分析知识精讲【解析】课程一共分为两个
部分。考情分析:对保教的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了解考什么、怎么考、如何备考,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识精讲:学习会考查的重点知识。
考查范围【解析】保教一共考查七个部分的内容,包含第一部分学前儿童发展、第二部分学前教育原理、第三部分生活指导、第四部分环境创
设、第五部分活动游戏指导、第六部分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第七部分教育评价。七个部分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是金字塔的基础部分,占考试比
重的50%。梳理:第一部分学前儿童发展主要讲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第二部分侧重于我国对幼儿教育提出的法律法规、条文、目的任务
等,侧重教育学。第三、四、五部分强调成为幼儿园老师之后需要实际操作的任务,如指导幼儿的生活、布置幼儿园环境、设置幼儿游戏活动等。
第六部分即写教学活动方案/教案,在考试中有写教案题目,占30分,成为优秀的老师需要会写教案,所以占的比重较大。第七部分教育
评价考查较少,简单了解即可。注意:学习重点要放在第一、第二、第六三个部分。考查题型【解析】考试一共五种题型,除了单选题是
客观题型,其他都是主观题型,即让大家写很多字、识记很多知识点,可能一道题回答几百字的题型。但是主观题占分较多,保教有一个说法是“得
主观题者得天下”,因此大家要跟上老师,理解背诵知识点。【注意】大家压力不用太大,老师会给大家强调重点,课上跟上老师即可。
考情分析知识精讲【解析】进入知识精讲部分。第一部分学前儿童发展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第二章:学前儿童的心
理发展第三章:幼儿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第四章: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第五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第六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解析】目录部分分为七个章节。第一部分学前儿童发展侧重于学前儿童心理方面的发展,这七章里基本都与
小朋友的心理发展相关,比如社会性发展、个性发展等等,除了第三章其他都是研究小朋友心理发展的内容。考试时第一部分占得比重最大,占到
33%,是保教的第一座大山,跨过这座大山后面就是一马平川,会变得轻松。P3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原则与方法【解析】
第一章是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原则与方法。主要了解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对象、研究原则,以及研究的具体方法。注意:这部分不需要识记,
考查的都是主观题,了解即可。P4第一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一、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前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的
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二、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教育性原则(四)伦理性原则【
解析】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注意两个概念,幼儿是3-6岁,学前儿童是0-6、7岁的儿童,因此说研究学前心理,研究的是0
-6、7岁儿童的心理发展;如果说研究幼儿心理,即3-6岁的儿童。学前心理学的研究原则:考频较低,可能考查单选题。客观性原
则:即老师不能按照主观的想法来研究,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对幼儿的研究要客观、符合事实、符合实际,即对小朋友的研究要符合事实、实际
。发展性原则:有可能考查,可标记一个重点符号。看待小朋友的时候要注意到小朋友是发展中的人,如果一个小朋友犯了错误,需要包容他、引
导他、讲道理,而不是打骂他,因为小朋友犯了错误,但是他是发展中的人,以后可能会发展得更好。关键词即看到小朋友发展的潜能、潜力、发展
趋势。教育性原则:在研究的同时还要教育小朋友,让他变得越来越好。伦理性原则:即尊重幼儿、尊重小朋友的发展,尊重小朋友的行为、心
理想法等。考试出现核心关键词,对应选择即可。梳理:出现潜能、潜力、趋势选择发展性原则;出现尊重选择伦理性原则。P5第二节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测验法【解析】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考试常考观察法和实验法,要作为
重点理解。1.观察法:对应B图,老师趴窗口。实验法:对应C图,是老师带领小朋友进行实验。测验法:对应A图。P5
一、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最基本的方法。二、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自
然实验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变和控制某些条件。【解析】1.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老师趴窗户就是为了
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具有省时省力的优势,也不需要特殊的计划。地位: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最基本、最常用、最实用的
方法,需要记忆。2.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在固定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实验。如生物教室、物理教室。自然实验法:在
日常生活中,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变和控制某些条件。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想观察分析小朋友的分享行为,此时就有目的有计划的改变一些条件,
如刚开始投放一块积木看小朋友的分享行为,然后投放两块看小朋友的分享行为,再之后投放三块积木看小朋友的分享行为,这个过程就是有目的有
计划的投放积木。梳理:考试容易考查两种实验法的区分,要了解两者的区别,即地点不同,一个在实验室内,一个在日常生活当中。P5
四、谈话法五、调查法六、问卷法七、作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幼儿的作品去了解幼儿心理的方法【解析】谈话法:对应F图。即老师和
小朋友谈话,通过谈话交谈了解小朋友心理的状态。调查法:对应D图。主要通过幼儿身边的成人进行调查,即对应的群体是成人。有两
种形式,一个是书面调查,一个是当面调查。3.问卷法:对应E图。设置的问题会非常标准。针对的只有书面调查,不包含当面调查。4
.作品分析法:对应G图,相对考频高一些,也是针对学前儿童研究时比较常用的方法。指通过分析幼儿的作品来了解幼儿的心理,作品包
括日记、图画、沙盘、表演等等,可以分析出小朋友的心理状态、通过在沙盘放的玩具可以看出小朋友是内向还是外向等等。P5题目演练
拓展1.【2015上】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等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以引起儿童心理的变化,这种研究方法是()。A.观
察法B.自然实验法C.测验法D.实验室实验法【解析】拓展1.关键词“日常生活、改变、创设条件”。【选B】P6拓展2
.【2015下】教师根据幼儿的图画来评价幼儿发展的方法属于()。A.观察法B.作品分析法C.档案袋评价法D.实验法【解析
】拓展2.关键词“图画”,属于小朋友的作品,对应作品分析法。【选B】P7【强化提高】5.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学前儿童
,不仅要注意他们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要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征、新品质以及心理发展的趋势。这符合()。A.客观性原则B
.发展性原则C.教育性原则D.伦理性原则【解析】5.关键词“发展”。【选B】【答案汇总】1-2、5:BBB第二章学
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第一节婴幼儿发展概述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理论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趋势及年龄阶段特征【解析】本章是学
习重点,会考查主观题。一共分为三节,第一节是婴幼儿发展概述,第二节是学前儿童发展理论,第三节是每个阶段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趋势及年龄
阶段特征。P9第一节婴幼儿发展概述【解析】了解各个时期的名称、对应的年龄段。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会考查单选题和材料
分析题,有一些知识点需要识记背诵。P10一、婴幼儿发展的概念婴幼儿发展是指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地进行
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二、婴幼儿发展的过程【解析】婴幼儿发展的概念:婴幼儿发展是指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地进
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身体最明显的是身高和体重;心理上是情绪情感、思维和想象力等等。婴幼儿发展的过程:重点记忆学前儿童。注意要对
应年龄和名称,比如知道0-2岁的儿童叫什么、处于什么时期(婴儿期/乳儿期);知道1-3岁的儿童处于先学前期/幼儿早期,此时
会进行早期教育;最后是学前期(3-6、7岁)。人在小的时候变化速度快,老了之后变化慢,即小朋友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越快、变
化越大。尤其是小朋友出生的第一年,是发展最快的时期。梳理:记住会考查两个知识点。年龄和名称的匹配。年龄越小,生长发育的速度越
快。P10三、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一)生物因素遗传素质——物质前提生理成熟(二)社会因素环境——自然、社会家庭
——奠定基础教育——主导作用(三)儿童的主动活动主观能动性——根本动力、决定作用【记忆口诀】会生儿童【解析】婴幼儿发展
的影响因素:画两个重点符号。如图中的姚明,是中国非常厉害、著名的篮球运动员,他从一个普通小朋友变成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受到很多影响,
大致分为三类,即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儿童的主动活动因素。生物因素:遗传素质;如姚明的高个子是父母给的,即影响婴幼儿发展的首个
因素就是生物因素里包括的遗传素质,如果姚明身高一米五是不可能从事篮球这个活动的,这是小朋友生长发育的物质前提,需要记忆。生理成熟
:指小朋友的骨骼肌肉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才可以做对应的事情,比如在姚明1岁,身体未发育成熟的时候让其投篮,是不合理的。社会因素
:环境:人类所处的环境有水、光等,即自然环境。还有社会环境,分为家庭和教育。①家庭:姚明出身篮球世家,父母从小支持姚明打篮球
,这个家庭给姚明的篮球生涯发展奠定基础,吃好的喝好的,提供篮球,培养对篮球的兴趣,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②教育:小朋友在学校接受教
育更多,教育对小朋友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并且幼儿园老师更加专业,可以给家长提供一些专业的指导。比如姚明的篮球技能都是教练教给他的
,如果没有教练的帮助,他就不能学到这些技巧。儿童的主动活动:如果姚明自身看到篮球就烦,也不会成为篮球运动员。因此,儿童的主动活动
、主观能动性是根本动力、起决定作用,即最主要的是靠自身,才能越来越好。梳理:一共是三个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儿童的主动活动
因素。考查方式:单选题考查地位,高频考点。影响小朋友发展的物质前提是遗传因素;对小朋友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对小朋友的发展
起着根本动力、决定作用的是主观能动性因素。给例子进行反选。如小朋友接受教育变好,变得更爱学习,是社会因素中的教育因素。考查主观
题。如问影响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要回答社会因素、生物因素、儿童的主动活动因素,即本页的内容。记忆口诀:“会(社会因素)生
(生物因素)儿童(儿童的主动活动因素)”。本题是母题,后面还有很多拓展的题目,所以本知识点非常重要,是今天最重要的知识点。题目
演练拓展.【2017上】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卵双胞胎的智商测试分数很接近,这说明()。A.遗传和后天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平
行的B.后天环境对智商的影响较大遗传对智商的影响较大遗传和后天环境对智商的影响相对【解析】拓展.不同环境指的是环境,本题题干
问的是遗传和环境哪个影响更大,而同卵双胞胎智商接近,侧重遗传因素更大。注意如果差距很大才强调环境的作用。【选C】第二章学前
儿童的心理发展第一节婴幼儿发展概述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理论第三节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趋势及年龄阶段特征【解析】本节内
容和影响婴幼儿发展的因素也有联系。影响婴幼儿发展的因素口诀为“会生儿童”,有很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对小朋友心理发展的看法不一样,有的
人认为只有遗传起作用,有的认为环境才起重要作用,因此本节学习不同的心理学家的不同观点。P12第二节学前儿童发展理论【解析
】本节学习很多理论和人物,常考的是斯金纳(1个重点符号)、班杜拉(1个重点符号)和最重要的皮亚杰(2个重点符号),其他人物
了解即可。【注意】学习人物的理论观点时要记住理论的代表人物、所做的实验、代表人物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考试会进行匹配,大家要能
够选出来。P12一、成熟势力说代表人物:格赛尔—成熟势力说实验:“双生子爬梯实验”双生子A:48周——54周双生子
B:53周——54周结论:格赛尔认为儿童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的生理成熟。【解析】成熟实力说:代表人物:格赛尔,理论叫成熟
势力说。实验:“双生子爬梯实验”。格赛尔找了刚出生没多久的双胞胎来进行实验,在双生子A到48周的时候进行爬楼梯的训练,一
直到54周,进行了六周的训练;对双生子B从53周训练到54周,仅一周的训练。之后在55周的时候对两个人进行测试
,发现两个人爬楼梯的能力一样好。结论:格赛尔认为儿童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的生理成熟。小朋友爬楼梯好不好取决于肌肉骨骼有没有发展好。小
朋友在48周的时候骨骼没有发展好,此时是拔苗助长,而53周的时候骨骼发展好,此时训练效果一样。因此格赛尔的观点更侧重生物因
素中的生理成熟。梳理:要记住代表人物是格赛尔,实验是双生子爬楼梯,结论是儿童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的生理成熟。二、行为主义理论(
一)华生(二)斯金纳(三)班杜拉【解析】行为主义理论:要学习的内容稍微多一些。强调对小朋友的行为进行研究,通过行为来判断
小朋友的心理发展状态,重点了解斯金纳和班杜拉,华生简单了解即可,他是行为主义的领路人、开创者。P13(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
义代表人物:华生—经典行为主义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结论:华生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刺激(S)—反应(R)的联系。我是男【
解析】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1.代表人物:华生。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给小阿尔伯特看小白鼠,小阿尔伯特觉得小白鼠很可爱,然
后用锤子敲铜管,小阿尔伯特听到这种巨响会很害怕,最后一边给小阿尔伯特看小白鼠一边敲铜管。后来小阿尔伯特每次只要看到带毛发的、小白鼠
就会很害怕、很抗拒,仅6岁就去世了,这个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残忍的实验之一。结论:华生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刺激(S)和反应(R)的
联系。实验中的刺激是给小阿尔伯特看小白鼠,小阿尔伯特产生的对应反应是害怕恐惧,在实验中小阿尔伯特学到看到小白鼠就害怕的反应,所以华
生认为学习的本质是刺激(S)和反应(R)的联系。华生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再给我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在这个环境里把
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种人”。可以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乞丐、强盗,因此最强调的是环境因素。【注意】华生最强调的是环境因
素,因此经典行为主义也被称为“环境决定论”。大家天天来上课,这个环境可以培养大家成为幼儿老师。【梳理】华生:理论学说:经典行
为主义理论,又被称为环境决定论。实验:“小阿尔伯特实验”。结论:学习的本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P14(二)斯金纳的
操作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实验:“斯金纳箱”或“暗箱实验”结论:斯金纳认为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强化可以增
强行为反应概率。【解析】斯金纳:是爱孩子的好爸爸,对心理学学前儿童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1.理论:操作行为主义理论。实验:“
斯金纳箱”或“小白鼠实验”。图片中的箱子里有一只小白鼠,小白鼠现在非常饿,它偶然间碰到操纵杆,然后掉出来一颗食丸,小白鼠兴高采烈地
把它吃了,这时小白鼠会一直不断的、反复的触碰操纵杆,第二次按操纵杆又掉出来一个食物,第三次按操纵杆又掉出来一个食物,在这个过程当中
小白鼠学会了按压操纵杆的行为,而促使它一直按操纵杆的是食物,所以食物是小白鼠的强化物。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斯金纳认为行为的习得与
及时强化有关。小白鼠学会反复按压操纵杆的行为与食物有关,食物可以增加小白鼠按压操作杆的频率。这就是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强调人的主
观学习、主观的能动性。【梳理】代表人物:斯金纳。实验:“斯金纳箱”或“小白鼠实验”。结论:斯金纳认为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
有关,强化可以增强行为反应概率。P14(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解析】斯金纳根据给的条件不同、行为发生的频率不同将操作
行为主义分为3种类型:强化:正强化:给小朋友一个愉快的刺激,增加小朋友行为发生的频率。如小朋友不喜欢洗手,但都喜欢小红花,
这时老师给小朋友一个愉快的刺激,通过给予小朋友小红花,小朋友洗手的行为慢慢就会增加。负强化:撤销小朋友一个厌恶的刺激,让小朋友行
为发生的频率增加。如小朋友不喜欢罚站,罚站属于厌恶刺激,告诉小朋友只要洗手就不用罚站,这会减少他的厌恶刺激,此时小朋友洗手的频率
会增加。惩罚:给小朋友一个厌恶刺激,小朋友行为发生的频率会下降。如体罚属于厌恶刺激,告诉小朋友不洗手就会体罚,增加了一个厌恶刺激
,所以小朋友不洗手的行为会减少。消退:不给小朋友刺激或强化物,让他的行为频率慢慢降低。如小朋友哭闹,既不给他厌恶刺激也不给他愉快
刺激,也不撤销他的厌恶刺激,小朋友哭闹的行为慢慢就会减少,会变得安静。【梳理】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负强化:撤销一个厌恶刺激
,撤销小朋友不喜欢做的事情,让他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惩罚:给小朋友一个厌恶刺激,让他行为的发生频率下降。我就是小花,让我又乖
又听话吧小花在家听话,我就带你去迪士尼。小花,你再说脏话,我就打你。小花吃完饭后好好写作业,就不用洗碗。【解析】考查斯金纳
强化分类中的正强化,“去迪士尼”是愉快的刺激,“小花在家听话”的行为频率会增加,对应正强化。“打你”是给小花的一个惩罚,增加了厌
恶刺激,小花说脏话的行为会减少,对应惩罚。“洗碗”是厌恶刺激,“不用洗碗”是撤销厌恶刺激,减少小花不愿意做的事情,所以“小花好好
写作业”的行为会增加,对应负强化。【注意】如何判断使用了哪种强化:是增加了愉快刺激或厌恶刺激还是撤销了厌恶刺激。通过行为
进行判断,行为频率是增加还是降低了。P14(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实验:“斯金纳箱”或“
暗箱实验”结论:斯金纳认为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强化可以增强行为反应概率。操作行为基本规律:总结一下【总结】斯金纳:考
查单选题。1.理论:操作行为主义。实验:“斯金纳箱”。理论:强调行为的习得与及时的强化有关。强调强化的分类,通过给予的
条件和行为发生频率的增加和减少进行区分。P15(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社会学习实验:“波比玩偶实验”或
“成人打布娃娃”结论:1.观察学习学习的过程班杜拉强化分类【解析】班杜拉:成就很高,其理论为社会学习。考频较高。P1
5(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波比玩偶实验”1.观察学习也称替代性学习,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解析】波比玩偶实验/成人攻打布娃娃实验:班杜拉让3组小朋友分别观看3组影片,A组小朋友观看a组影片,影片内容是成人
打了布娃娃后获得了惩罚;B组小朋友观看b组影片,影片内容是成人打了布娃娃后获得了奖励;C组小朋友观看c组影片,影片内容
是成人打了布娃娃后既没有获得惩罚也没有获得奖励。接下来让小朋友进入实验室和布娃娃进行互动,此时B组小朋友攻打布娃娃的频率最高,
A组小朋友攻打布娃娃的频率最低。班杜拉通过实验获得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也称为“替代性学习”,指小朋友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做出与之相
对应的行为的过程。实验中小朋友通过观察影片中成人的行为知道自己要不要去打布娃娃,学习与成人相对应的行为,即小朋友通过观察他人获得的
行为结果进行学习。【总结】重点掌握观察学习的含义,即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学习新的行为的过程,也称为“替代性学习”。P15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2.学习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再现)动机过程【解析】学习过程:注意过程:小朋友攻打
布娃娃前要先注意到成人攻打布娃娃这件事情,这个环节是看的过程。保持过程:小朋友看到这件事情后要把这件事情记在大脑里,这个环节是记
的过程。复制过程:小朋友进入实验室后会做出与成人相对应的行为,这个环节是复制再现、榜样行为再现的过程,是小朋友做的过程。动机过
程:核心关键词是目的,B组小朋友为了获得奖励会反复多次攻打布娃娃,小朋友攻打布娃娃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奖励、奖品,这个目的就是动机,
所以动机过程指让小朋友达成目的、获得奖励,动机会不断促使小朋友不断重复攻打布娃娃的行为。P15(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3.强化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解析】直接强化:别人强化我,别人给我奖励。如A同学每次考试考100分,老师就会
给A同学一块糖。如小明考试考了100分,老师就会给小明一块糖。如B同学洗碗了,妈妈就让B同学看一会电视。替代强化
:别人强化别人,我模仿。如小红考试考了100分,老师给小红一朵小红花,C同学看到后,模仿小红的行为,决定下次也考100分
获得小红花,这激励了C同学要好好学习,这属于替代强化即观察学习。自我强化:我强化我。如D同学考试考了100分,D
同学自己给自己一个奖励,自我奖励,自我表扬。【注意】1.E同学考上了教师资格证,当了老师,E同学家里给E同学买了一套
房、一辆车,这属于直接强化。2.你的姐姐考上了教师资格证,你姐姐家给你姐姐买了一套房、一辆车,你看到后认为考上教师资格证真好,你
也要考上教师资格证,这属于替代强化。3.F同学考上了教师资格证,F同学自己给自己买了一套房、一辆车,这属于自我强化。P1
5(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社会学习实验:“波比玩偶实验”或“成人打布娃娃”结论:1.观察学习(替代性学习
)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班杜拉强化分类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总结一下【总结】班杜拉:单选题、主观题备考。
1.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实验:“波比玩偶实验”或“成人打布娃娃”。结论:观察学习,又称为“替代性学习”,指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
习得新的行为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班杜拉强化的分类:①直接强化:别人强化我。②替代强
化:别人强化别人,我模仿。③自我强化:我强化我自己,我自我表扬,自我奖励。【注意】1.2015年考查过简答题,即“请回答
班杜拉学习理论的观点”,答题时要将班杜拉的三个结论都写出来,第一个是观察学习,要简述观察学习的概念;第二个是学习的过程,共有4
个环节;第三个是班杜拉的强化分类。2.单选题的考查方式:给出例子,进行选择。把班杜拉与波比玩偶实验进行结合,如提问波比玩偶实
验是谁做的。P16题目演练拓展1.【2015下】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A.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身边人的行为学
会分享B.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儿童学会分享的重要学习形式C.儿童能够学会分享是因为儿童天性本善D.儿童学会分享是因为成人采取了有效
的惩罚措施【解析】拓展1.A项: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的核心理论。B项: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斯金纳的理论观点。C项:属于中国古代
的性善论。D项:惩罚源自于斯金纳。【选A】拓展2.【2020下】萌萌怕猫,当她看到青青和小猫一起玩得很开心时,她对小
猫的恐惧也降低了。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视角看,这主要是哪种形式的学习?()A.替代强化B.自我强化C.操作性条件反射D.经典条件
反射【解析】拓展2.萌萌观察到青青和小猫玩得很开心,从而不害怕小猫了,学会了与小猫友好的相处,减少了对小猫的恐惧,属于替代强化
,即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的行为,萌萌的榜样就是青青。B项:自己强化自己,自我表扬,自我鼓励。C项:是斯金纳提出的。D
项:是巴甫洛夫提出的。【选A】【答案汇总】1-2:AA巩固复习【解析】行为主义理论主要学习了三个人物即华生、斯金纳
和班杜拉,需要重点掌握斯金纳和班杜拉。斯金纳:考查单选题。实验:“斯金纳箱”,又被称为“小白鼠实验”。基本规律:从给的条件和
行为发生频率是增加还是减少进行区分。①强化:正强化、负强化。②惩罚。③消退。班杜拉:考查单选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
。实验:“波比玩偶实验”,别称为“成人打布娃娃实验”。观察学习:观察榜样的行为而获得新的行为的过程,别称为“替代性学习”。学
习过程:①注意过程指要先观察一件事情、要先注意到它。②保持过程指要记住这件事。③复制过程指对这件事情的复现,要做这件事。④
动机过程指为了达成某个目的,促使我再次做这件事。强化:①直接强化:别人强化我。②替代强化:别人强化别人,我模仿。③自我强化
:我强化我自己。三、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二)埃里克森【解析】相对于行为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考查的较少,大家了
解即可,不是考试考查的重点,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有哪些理论内容。P17(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结论:1.人格结构理论2.性欲阶段理论我会催眠【解析】弗洛伊德:早期研究精神病人,其研究方法都跟研究
精神病人相关,如催眠疗法。理论:精神分析学说。主要学习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和性欲阶段理论。P17(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
析理论2.人格结构理论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道德原则3.性欲阶段理论口唇期(0—1.5岁)肛门期(1.5
—3岁)性器期(3—6岁)【解析】人格结构理论:单选题备考。弗洛伊德认为在对事物进行思考时,大脑中会分出三个“我”,一
个“我”叫做“本我”,一个“我”叫做“自我”,一个“我”叫做“超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
原则。大家是喜欢学习还是喜欢玩耍呢?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你的大脑会出现“本我”“自我”“超我”。①“本我”认为人活在世界上,快乐
就是最重要的,每天都要玩,否则就是白活一场。②“超我”认为如果每天都玩,根本无法实现自身对社会的价值,应该每天都要学习,24小
时都要学习,让人格得到升华,地位得到发展。③“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认为不能一直学习或者一直玩耍,可以白天学习,晚上玩耍,劳逸结
合。考试时会考查“谁遵循快乐原则?”,答案是“本我”;“谁遵循现实原则?”,答案是“自我”;“谁遵循道德原则?”,答案是“超我”
。性欲阶段理论:只了解前三个环节即可,因为现在学习的是0-6岁,6、7岁的儿童,所以只可能考查前三个阶段,考查频率较低。
口唇期:0-1.5岁,儿童会把任何能看到的事物放入嘴里,通过口腔活动获得满足,获得快感。肛门期:1.5-3岁,儿童特别喜欢上
厕所,能够自主排便,通过排便获得快感。性器期:3-6岁,儿童可能会抚弄自己的性器官,会出现对性别的认识,会出现恋母情节或恋父情
结。P17(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代表人物: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结论:人格发展八阶段婴儿期(0~
1.5岁):信任对不信任(怀疑)儿童早期(1.5~3岁):自主对羞怯学前期(3~6岁):主动对内疚【口诀】信自主
【解析】埃里克森的理论有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但考频较低;重点学习他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他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
的冲突和矛盾,面对矛盾和冲突要学会克服,因此埃里克森针对每个阶段提出了每个阶段的矛盾是什么,同时应该克服什么、培养什么。婴儿
期(0~1.5岁):矛盾和冲突是信任对不信任(怀疑),主要培养小朋友的信任感。如0~1.5岁的小孩喜欢让妈妈抱抱,身心紧密相
连,这样小朋友才会获得信任感,此时要培养他的信任感。儿童早期(1.5~3岁):矛盾和冲突是自主对羞怯,此时小朋友的探索性很强,
家长要鼓励儿童去探索,否则小朋友就不敢探索,会很害羞、退缩,所以我们要培养小朋友的自主性。学前期(3~6岁):矛盾和冲突是主动对内疚,这时小朋友喜欢玩游戏,会主动参与,大人要鼓励他,如果大人阻拦他或对小朋友的游戏行为不满意,小朋友会产生内疚感和失败感,以后再也不敢做了,所以这时要培养小朋友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梳理】1.人格发展阶段论:考查单选题,需要把年龄与培养的任务进行对应。(1)1.5岁~3岁的小朋友要培养他的自主性。婴儿期的小朋友要培养他的信任感。主动对内疚,培养主动性是学前期3~6岁的小朋友要做的事情。2.口诀:“信(信任感)自(自主)主(主动)”。P18题目演练拓展1.【2014上】照料者对幼儿的需求应给予及时回应是因为: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在生命中第一年的幼儿面临的基本冲突是()。A.主动性对内疚B.基本信任对不信任C.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D.自主性对害羞【解析】拓展1.B项:对应0~1.5岁的小朋友。A项:对应3~6岁的小朋友。D项:培养小朋友的自主性,对应1.5~3岁的小朋友。C项:属于第五个阶段,对应的年龄阶段是12~18岁,会出现自我统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第四个阶段的冲突是勤奋对自卑,年龄阶段是6~12岁。【选B】拓展2.【2018上】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1~3岁儿童形成的人格品质是()。A.信任感B.主动性C.自主性D.自我同一性【解析】拓展2.A项:对应0~1.5岁的小朋友。B项:对应3~6岁的小朋友。C项:对应1~3岁的小朋友。D项:对应12~18岁的小朋友。【选C】【答案汇总】1-2:BC巩固复习【总结】重点掌握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将年龄与培养的任务进行对应,口诀“信自主”。考查单选题。本次课程总结【总结】心理研究原则与方法:重点内容是方法。研究学前期心理最基本的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分为两种,一个是自然实验法,一个是实验室实验法。研究小朋友的日记、画画属于作品分析法。2.心理发展:影响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儿童指儿童的主动活动。口诀“会生儿童”。行为主义理论:重点掌握班杜拉和斯金纳。①斯金纳:实验是“斯金纳箱”。结论:行为的习得与强化有关。C.要区分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②班杜拉:了解观察学习。知道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四个环节。了解班杜拉的强化类型有三种,包含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献花(0)
+1
(本文系启智职教的...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