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文化关键词 | 泰国林明华“外眼”讲“样板戏”电影 | 附预报名通道

 CCTSS 2022-05-24 发布于北京

 中国文化关键词系列

言语通五洲,文化连世界。中国文化译研网(CCTSS)以《中国文化知识辞典》为依托,持续推出百位青年汉学家眼中的不再“老外”系列之中国文化关键词视频,将从“外眼”视角解读中国文化关键词、阐述文化故事。

本期来自泰国的林明华将通过视频阐述他对中国文化关键词“样板戏”电影的理解。

阐述人:泰国——林明华

关键词:“样板戏”电影

“样板戏”电影词条:

1966—1976十年中出现的一种专有名词,即戏典艺术的“样板”“典型”,戏曲艺术的“样板”典型,共有8个曲目。“样板戏”电影是在“样板戏”成型的基础上被搬上银幕的,但拍摄时并不是原样照搬舞台剧,而是力求“源于舞台,高于舞台”。在拍摄的过程中,电影的艺术形式和“样板戏”舞台剧的形式、电影原有的创作观念和贯穿于“样板戏”中的“三突出”原则进行相互碰撞。

毛泽东关于“大力普及样板戏”的指示是“样板戏”电影拍摄最终得以提上议事日程的直接动因。把“样板戏”拍成电影正是普及样板戏的客观需要。1970年7月7日的《人民日报》开设了“大力普及样板戏”的专栏,当时这个专栏恰巧被用来宣传屏幕复制片,因为屏幕复制片第一次让全国各地的观众都能看到“样板戏”,所以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然而,“样板戏”的屏幕复制片所具有的种种局限———比如黑白画面、全景镜头等,仍然大大地削弱了“样板戏”传播的效果。真正的普及仍然需要一个更恰当也更有效的艺术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样板戏”电影终于应运而生。仅在1974年全国各地革命样板戏汇映的一个多月里,上海各电影院共放映“样板戏”电影15840多场数量惊人。而八部“样板戏”电影不间断地整整放映了六年,以每个地区每个月50场来论,一个月全国就上映1500场,一年也有30万场,六年放映期间放映场数也达到180万场。当时全国八亿人民几乎都是“样板戏”电影的受众,以每人看过三部“样板戏”电影来推算,“样板戏”电影的受众人数可达24亿人次。“样板戏”电影把“样板戏”推向了最后的高潮。不管是从中国电影史还是世界电影史上看,“样板戏”电影的传播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电影事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