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杰平小说连载‖教书匠(41)闹元宵

 客都原创 2022-05-24 发布于广东

教书匠

梁杰平/著

第四十一章  闹元宵
 
(接上在客家风俗中,每年的元宵节前一天是新丁升丁之时。凡是上年添了男丁,父母要抱着男孩敲锣打鼓,擎着彩旗、灯笼、舞着狮头、龙灯,一路鸣放鞭炮,扛祭品到寺庙“上灯”。然后回到祠堂向祖宗上灯报丁。
这一天,从福建永定来了三个师傅,一个叫张师,一个叫四叔,还有一个是张师的徒弟叫阿炳。他们来演木偶戏。老组长他们以前听说过,但没有观看过,都觉得好奇,前去打听。
张师介绍说:“木偶戏,是一种傀儡剧种。它流行于闽西地区,剧目繁多,历史悠久。一九二九年春,红军入闽,闽西的土地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木偶艺人运用文艺武器配合革命斗争,从而为木偶艺术发展史增添了为革命斗争服务的光荣历史。闽西木偶戏《大名府》还参加华东会演,得过奖;后被选进怀仁堂为中央首长演出,得到好评。”
“又演《大名府》吗?”有人问。
“不是”张师说,“这次演《打金枝》,郭子仪的。”
张师傅介绍剧情:“唐王将女儿升平公主许配汾阳王郭子仪六子郭暧为妻。时值汾阳王花甲寿辰,子、婿纷纷前往拜寿。惟独升平公主不往,引起议论。郭暧怒而回宫,打了公主。公主哭诉父母,逼求唐王治罪郭暧,郭子仪绑子上殿请罪。唐王明事理、顾大局,并加封郭暧。王后劝婿责女,小夫妻消除前隙,和好如初。”
老组长听了剧情,再看道具,问道:“就这么简单?”
张师傅介绍说:“木偶戏与山歌剧不同。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用布幕遮我们,不让人看见,只现出木偶来吸引大家。我们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配以音乐。所以道具不多。”
介绍完后,张师傅向村民借来两张八仙桌,搭好戏台,挂上布幕。只挂了前面和左右两边,后面没有再挂,有几张长凳摆放在那里,方便师傅们上台下台。布幕后面放有很多木偶,雕刻了不同人物的面像。身体用布包裹着,红红绿绿的。四肢能活动,都用线牵着。布幕侧边再放有一张桌,桌上放了一个用檀木做的硬木块、一副竹板、一把二胡。桌旁挂着一只锣,桌下面放有一只小鼓。
下午三点许,大坪里聚集了许多人。张师傅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开始表演。
(张师傅手里牵着一个雕有唐王的木偶,手里拌有几条线。每一条线拉着木偶的一个动作、手势、口型、头的转动,并仿唐王的声音。)
王:孤坐江山非容易,
(四叔手里牵着另一个雕有王后的木偶,模仿王后的声音。)
后:回想起安禄山起反意,要夺万岁锦社稷。多亏了李光弼,搬来了郭子仪,才斩来安禄山贼的首级。扫平了安史乱,保定唐基,老皇兄保的社稷。
王:先帝爷念皇兄功劳无比,
后:在凌烟阁上把名题。
王:封他为汾阳王人称“千岁”,
后:才把咱金枝女许他儿做妻。
王:汾阳王今晨寿诞期,
后:咱赠他寿幛和寿礼,
王:孤有心过府拜寿去,
后:君拜臣来使不得。
王:君妃们稳坐深宫里,
后:妃陪你玩一局象牙围棋。
……
徒弟阿炳在幕后打击乐器。一人领唱时,另两人帮腔。一个下午在那“啊啊吔吔”的。
大家听懂的少,听不懂的多。多半在那里看稀奇,看热闹。
有关戏剧中的这段历史,老组长略知一二。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创立赫赫功勋,保全唐室的江山后,被皇帝赐封为“汾阳王”。其后他的儿孙们,便以“汾阳”两字作为家族的标记。今天,只要提起“汾阳郭氏”,谁都知道那便是“郭子仪”的子孙。
“常言道当面教训子,背地里无人再教妻。你让她来她让你,免了多少闲是非。”老组长玩味着王后的话,感到很实际。这就是讲话的艺术,要看场合,看对象。教育学生也应该如此。
(待续)

梁杰平著《教书匠》封面


作者:梁杰平
作者简介:梁杰平,广东蕉岭县中学语文教师,梅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多年在教学一线,对组织教学和管理班级有一定的心得。业余时间爱好文学创作,先后在《梅州日报》《客家人》《客都文学》《桂岭文学》等报刊发表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