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消散后,上海这个产业将进入快速增长轨道

 华东局 2022-05-24 发布于上海

随着上海按下复产复工启动键,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也正在加快恢复产能。之所以如此急迫,是因为北斗产业的应用确实时不我待——比如上海华测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以北斗高精度为核心的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需要在今年汛期来临之前充分保障地质监测预警工作;上海联适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北斗终端农机自动导航驾驶系统,需要抓紧当前的宝贵农时助力春播春耕。

这两个例子,只是快速发展的北斗产业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北斗作为全球四大导航系统之一,尽管起步较晚,但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呈现出快、广、新、大的特点。

“快”是速度快,根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的统计,我国北斗产业规模在“十一五”末仅为505亿元,到“十二五”末就达到1735亿元,再到“十三五”末达到4033亿元,十年间的年均增长率达到23%;从整数关口看,2013年我国北斗产业规模迈入千亿大关,2016年就迈入了2000亿大关,2018年迈入了3000亿大关,2020年迈入了4000亿大关。

“广”是应用广,北斗系统的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区域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等7类服务,已在产业发展、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各行各业开展应用。

“新”是场景新,作为全球领先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在珠峰高程测量、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沉管建设、5G+L4级智能驾驶重卡等尖端领域率先应用,经受住了复杂情况的考验,显示出北斗过硬的产品质量。

“大”是市场大,北斗系统根据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不同需求提供定制服务,目前已在全球一半以上国家和地区应用,逐渐成为叫得响的“世界品牌”。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华中鄂豫湘地区、西部川陕渝地区五大北斗产业集聚区域,而上海则是北斗产业发展的重镇。尽管肆虐的疫情延缓了上海的北斗产业发展步伐,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疫情消散之后,上海的北斗产业将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

从机遇看,随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深入,北斗产业将迎来四个方面新的机遇:一是新基建建设机遇,国内诸多城市都提出建设“智慧城市”,而北斗本身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将加快提升布局密度。

二是产业化带动的机遇,比如随着航空航天包括无人机、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元宇宙”建设的加速,这些产业对于北斗产业的直接需求更加旺盛。

三是场景化应用的机遇,北斗产业在农业生产、物流运输、城市管理、能源供应、防灾减灾等领域,还有大量的深度应用场景,能够显著提升工作效率。

四是大众化普及的机遇,除了大众最常用的地图导航之外,北斗产业在运动状态监测、居家养老应用、宠物位置监控等领域,也将更多走入大众的日常生活。

从突破看,随着产学研用一体的深化,北斗产业将在四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具体来说,产业规模有望实现新突破,全国有望连续迈过5000亿元和6000亿元大关,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有望达到千亿规模。关键技术有望实现新突破,包括北斗“天地一体化”增强服务技术、面向规模化应用的北斗高精度芯片研发制造,“北斗高精度定位+高精度地图”融合应用技术等领域。基础能力有望实现新突破,比如上海提出要形成辐射全国的“星地一体化”北斗高精度服务能力,推动制定不少于10项北斗高精度国家标准,建成国际领先的城市级“智能云+定位网+孪生图+应用端”的时空智能底座。融合应用有望实现新突破,北斗在城市治理、智能交通、无人系统、大众消费、航空应用等领域将会更加广泛,短报文通信在海洋、船舶、电力等关键行业的应用将会加快普及。

从使命看,北斗产业和企业需要进一步发挥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做好三篇大文章。一是做好“深化应用”的大文章,就是要激发北斗产业的规模效应,作为全球导航产业服务商,北斗产业只有进一步扩大应用,才能有效降低边际成本;同时北斗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领域都拥有广泛的应用场景,现有的覆盖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二是做好“融合创新”的大文章,就是要激发北斗产业的衍生效应,北斗产业的产业链长、关联性强、可塑性高,通过大力实施“北斗+”和“+北斗”,特别是与新一代通信、区块链、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利于更好促进国内大循环。三是做好“升级服务”的大文章,就是要激发北斗产业的品质效应,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北斗产业不仅仅局限于定位服务,而是能够在数字新基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等领域,提供更加优质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加快我国经济社会数字化发展的步伐。

展望未来,北斗产业的发展,需要研发机构、企业、资本、政府四方力量协同发力。要发挥研发机构的力量,重点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同时企业要积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资本要给予风险投资支持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府要加大基础研究支持力度。要发挥企业的力量,重点是产品制造和服务供给、特别是培育用户消费习惯,同时研发机构要予以技术支撑,资本要加大对实体企业的支持力度,政府要加快新产品在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中的应用。要发挥资本的力量,重点是充分发挥资本活水作用、汇聚支持产业发展的“大江大河”,同时研发机构要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转化形式,企业要积极引进合理的投资结构,政府要加强资本监管和做好投资引导。要发挥政府的力量,重点是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支持研发机构、企业、资本的健康发展。

作者为华略智库主管合伙人、首席研究员、长三角研究院院长

华东局原创稿件,原文刊发于上观新闻华东局栏目,由解放日报长三角周刊团队运营。转载、投稿或提供线索,请加小编微信并注明来意,暂不接广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