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诵党史:《共产党宣言》中文本出版

 鹤邑志 2022-05-24 发布于广东

作者:丘麦、何志强

《共产党宣言》中文本出版

丘麦

共产宣言送曙光,尊崇马列不彷徨。

燎原星火心寻路,浴血丛荆笔作枪。

回望峥嵘皆有道,须知胜利岂无常。

雄文一卷甜滋味,十亿神州挺脊梁。

图片

▲书法:麦咏霖  指导老师:王旭彬

大事件背景:

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发行,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

在建党的思想理论准备中,《共产党宣言》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处于迷茫中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急需掌握马克思主义,翻译《共产党宣言》迫在眉睫。1920年2月,曾留学于日本东京大学、早稻田大学、中央大学,回国后担任杭州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的陈望道,带着英文版《共产党宣言》和日文版《共产党宣言》,从杭州秘密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开始翻译《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

图片

陈望道

在老家一间简陋的柴屋里,陈望道根据日文版,同时与英文版相互对照翻译《共产党宣言》。手头也没有足够的参考书籍,但陈望道克服工作条件的艰苦和翻译中的困难,潜心工作,“费了平常译书五倍的功夫,才把彻底全文译了出来”。

一日,他母亲特地包了几个糯米粽子,加上一碟红糖送去给儿子吃。“粽子是刚出锅的,蘸蘸红糖,赶快趁热吃。”陈母反复叮嘱。陈望道“嗯”了一声,却仍在埋头工作。片刻后,陈母关切地问是否还要添些红糖。“够甜,够甜的了!”陈望道利落地回答。待陈母进屋收拾碗碟,见到儿子嘴唇周围乌黑一片。原来,陈望道因太过专心致志,以至于错把墨汁当红糖。“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体现了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救国真理的渴求,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曾向在场人员亲口讲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墨汁吃粽子的故事。

     1920年4月下旬,陈望道完成《共产党宣言》译稿,带着译稿到达上海,与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8月,一本封面印有红底马克思肖像、上端印着“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公开出版,立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上的一件大事。 此书一经问世,即刻引起强烈反响,进步的知识分子争相购买、争相阅读、争相讨论,初版时刊印的1000册书很快便销售一空。当一个月后再版时,封面的红底改为蓝底,这次加印的1000册书又迅速售罄。截至1926年5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已重印了17版。

图片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第一版(左)、第二版(右)

    《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意义重大。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许多革命青年逐渐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36年毛泽东同志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曾深情地回忆道:“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中的第一本便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该书中文本的翻译和出版,让苦苦思索中国出路的先进分子从中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真理的力量,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革命运动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