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发虎 ![]() 彩门 所谓“彩门”,即我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后遣返印军战俘时所经之门。此门座落在中印边境西段阿里防区之莫尔多通道西端,越过我边界主张线500米处,用印军溃逃时遗弃的野战机场跑道上铺垫的波纹钢板(间有圆孔)搭建而成。此门的搭建,一说是印度方面为欢迎被俘人员所建;一说是我军为遣返印军战俘由新疆军区前指工兵分队所建,但却一直无实可考。但是,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后25年间,印方不甘失败,继续对我边境奉行蚕食政策,一直视此彩门为“国门”。重要时节,常有印方军政要员在此抛头露面,指天画地。亦有印方观光客在此间观瞻留影。敏感时期,间有武装军警、车辆深入浅出,刺探情报,制造边境紧张局势。 1987年7月,正值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交恶。处于国家战略和外交斗争的需要,阿里边防部队出色完成了拆除“彩门”的任务,有力地加强了对莫尔多通道的控制,维护了我领土主权。为防止印度新的扩张蚕食、避免新的领土争议创造了条件,达到了预期目的。仗之所以没有打起来,是因为我军有真打的准备充分,成在智取。此役的圆满成功,得到了上级的通报表彰。 战斗经过: 1987年7月4日23时35分,防区执行任务分队在战斗编成内利用夜暗沿开辟之通路乘车开进,5日零时10分抵达原“阿印5号卡”的东侧拐弯部集合待命。(观察组已先于4日8时50分占领原“阿印16号”观察位置)当晚,月光皎洁明媚,和风微微,静得出奇。大概因为缺氧,听到的只是就近战友们的呼吸之声。 7月5日零时25分,执行任务分队徒步按警戒掩护组、拆除组、支援组、救护组的顺序沿莫尔多通道雷区中开辟的通路前进。 为确保不吃亏,军区决定让我亲率作训科副科长郑小辰、组织科副科长陈忠和随警戒掩护组之后前进,以便抵近指挥。当晚,我们荷枪实弹,全副武装,随时准备与敌遭遇。 在秘密接敌运动中,同志们充分显现了往日的训练素质,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 零时45分,警戒掩护组、拆除组、支援组均到达了预定展开位置。 当我亲手触摸到“彩门”之主体时,心情实在是激荡不已。当即用热线电话(有线电话跟进)向新疆军区作战室报告,军区王恩庆参谋长果断命令:即行拆除! 没有想到的是,“彩门”之底座建筑较之我们原来设想的坚固程度要低得多。它并不是什么钢筋混凝土结构,而是就地挖坑沙土回填之基。开挖不到10分钟,便有松动迹象。于是,我令拆除组集力朝东奋推,出人意料的是瞬间即倒。 拆除组的同志们一鼓作气,按照平时训练分工,对推倒之“彩门”即行分解、抬运、掩埋基坑、复原地貌、按序后撤(与此同时,我指令支援组拆除了左侧印设的约50米蛇腹型铁丝网,并清理了现场)。整个拆除过程较之我们预定方案要简单得多,顺利得多。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无限好。月光仍然是那么明媚,四周仍然是那么宁静。1时零8分,我命令警戒掩护组交替后撤,其他各组按序沿通路返回。 但在部队回撤时,还是出了点麻烦,同样是出乎意料。2时10分,当我返回原“阿印5号卡”东侧,刚想吸点氧气的时候,突然听到“轰”的一声巨响,以为是印军炮火袭击,但就只那一响,再无续声。我立即意识到这是触雷之爆,遂令救护组前出抢救。结果是我步兵连战士雷宏伟在后撤通途中,踩响了开辟通路时未被探及的地雷,左腿弯部以下被炸飞。经战场救护后,即送往日土县医院施治。(次日,军区派直升机将其接回乌鲁木齐总医院截肢。雷宏伟后来就读于地方某院校,毕业后安排在陕西渭南市工作) 7月5日2时45分,除观察组外,执行任务分队及陆军6师加强分队全员安全撤回斯潘古尔边防站(观察组于4时28分顺利撤回)。至此,拆除“彩门”的行动即告结束。 几点思考: 一、要准确理解上级意图。 早在1987年2月,根据全国陆地边防会议精神,针对当时形势,上级决定拆除“彩门”。 关于拆除“彩门”,新疆军区司令员高焕昌、政委唐广才、副司令员李正忠、参谋长王恩庆等主要领导反复指示:此役虽小,但涉及国家战略与外交斗争,政策性极强,牵一发而动全身。务必充分做好战斗准备,周密谋划,绝有把握而后动……。军区主要领导的指示,虽见原则,但寓意颇深。执行此项任务的分队在一切行动中都始终贯彻了这一决心。 二、党委要议军,指挥要靠前。 拆除“彩门”的任务,是1962年自卫反击战后中印边境西段边防斗争的一个重要举措,军分区党委特别重视。政委袁国祥多次召开常委会及若干专题会,反复领会上级指示精神,探讨谋略。并会同陆军6师加强分队领导干部一起研究具体战法。军分区党委的决心是:首选智取。一旦智取不成,便行强拆,并以绝对优势于敌之兵力,利用夜暗及有利地形,全歼敢于来犯之敌于我境内,不使漏网。分区党委议军所产生出的首战必胜、志在必得的作战决心,充分体现了上级意图和我军敢打必胜的传统,符合战场实际,得到了上级批准。 在作战准备阶段,政委袁国祥、副司令员江央次仁、政治部主任刘玉章、后勤部部长刘福民等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指导,现场研究解决疑难问题,为此次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了牢靠的基础。 在实施阶段,军分区党委委托我抵近指挥。指挥员可以就地把握、相机果断处置情况,不致殆误战机。 三、要掌握敌情动态。 此次行动,是在边防斗争十分敏感、前出敌情很复杂的情况下进行的。行动从始到终,各边防站都加强了防区当面的侦查巡逻和报知勤务。在斯潘古尔、扎西岗等重要方向、重要地段,兰州、新疆军区曾经先后派出边防调查组、战役战场勘察组进行过实际调研。另外,新疆军区还派遣了分队实施不间断的技术侦察,对当面印军的兵力部署、军情要报、兵员调动、要员视察、节假日活动等动态,我方均了如指掌。这为我们判断情况,定下决心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四、要搞好战前训练,特别是模拟训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次行动,实际上从6月初就开始了。我们在充分做好作战各项准备的同时,着重抓了战前训练,特别是模拟训练。针对拆除任务,我们设想了多种方案,分别对各种复杂地质进行了多次实际开挖,精练了夜间开挖技巧。同时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之基础进行实爆作业训练,以备必要时实行强行爆破拆除。并对拆除后如何分解,如何回运等细节都作了训练和分工。此次拆除任务之所以非常顺利,临阵而不乱,功在战前反复多次地模拟训练。 五、要选好战机。 7月4日,星期六,印军平时按惯例在周末组织军妓去边防一线慰问,组织酒会歌舞,以维持军心。我们选择当晚奇出,确实在彼不意不顾之中。获取情报证明,直到我方拆除“彩门”以后的次日中午,当面之敌哨所才向其上级致电惊呼:“我们当面的'彩门’消失了!” 另外,7月4日,又是农历的六月初九,恰好月光明媚,犹如一颗不落的照明弹,便于我军识别雷区通路,利于快速进退,这种天赐的自然天候条件,我们当然会加以利用。 六、雷区中开辟通路至关重要,特殊装备必不可少。 在诸项作战准备工作中,战场准备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尤其是在雷区中开辟通路---排雷作业。 莫尔多通道东西长6公里,1962年自卫反击战期间,中印双方为封锁通道,在通道中布设了若干雷区。战后20多年,由于风蚀雨浸,山石滑落,洪水冲淤,地形出现了相当大的变异。加之积年大量野生动物如野牛、野驴之类的触雷尸骨,使这里满目狼藉,难以涉足。要完成拆除“彩门”的任务,在漫长的雷区中开辟一条通路是当务之急,至关重要。军区指示,由陆军6师工兵营派出一个工兵分队完成排雷---开辟通路的任务。尽管工兵分队吃苦耐劳,在有敌情顾虑的情况下轮番作业。但是,由于上述地形变异等原因,我军装备之探雷器灵敏度太差,尤其对木壳地雷几乎不起作用。最终只以西德进口的两部探雷器缓慢排进,连续三个夜晚,持续20余小时。 如前所说,雷宏伟所踩之雷,正是开辟通路中未能探及的一枚。(注:经作训科副科长郑小辰、组织科副科长陈忠和、陆军6师工兵分队政治指导员郝智敏、斯潘古尔边防站长黄绍忠及1名工兵探雷手到触雷现场查证:爆炸点在原“阿印5号卡”西南侧通路之中,爆炸点距通路左侧边缘为156公分,爆炸点坑深50公分,爆炸物系印军木壳地雷)此雷的踩爆,战士雷宏伟失去了左足,确实是拆除“彩门”之役中的一个遗憾! 最后,我要特别提到的是,智拆“彩门”之役,之所以能够比较圆满成功,分区基指、前指主要成员作训科长殷荣福、副科长郑小辰、侦察科长桑珠、通信科长白全章、组织科长王杰、副科长陈忠和、宣传科副科长贾援朝、战勤科副科长王殿生以及陆军6师17团副团长王光喜、斯潘古尔边防站长黄绍忠等同志,在战斗组织准备、实施的全过程中,做了大量具体工作,他们当年那种不怕死、不怕苦、不怕累、夜以继日、身先士卒、奋不顾身的工作姿态和精神,我们阿里军人永远不会忘记! 此文写于2006年2月2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