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这个农民工了不起:​两次摘得鲁班奖,11次受到总书记接见!

 老黄说史 2022-05-25 发布于河南

全国劳模黄久生:700多位老人共同的“儿子”,总书记夸他了不起!

文/黄伯益

1/与总书记一起履职

最近,一则视频新闻在网上火了,刚一上线,点播量就突破100万+。

此前,在2019年3月两会期间,黄久生作为河南代表团的代表向总书记作过汇报。那段新闻,也同样精彩。

2019年3月8日,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黄久生代表的一席发言,令总书记动容。这一切都源于他向总书记汇报的一件小事,当时的情景,如今仍时时在黄久生的脑海中闪现。

他们工地上有一个70多岁的农民工,为了报答党与总书记的恩情,选择“站着听完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

黄久生向总书记汇报说:“我在北京开完十九大会议,回到工地向工友们传达十九大精神时,有一个老农民工拉着我的手说:'久生啊,我跟你说句心里话,我是站着听完十九大报告的,总书记一口气讲三个多小时,我都是站着听完的。’我就问他,您为什么站着听完呢?他说:'你想想,要不是总书记让我们脱贫,我都七十多岁了,一家七口人,你会接我们到工地上来吗?我会盖起小洋楼?会买起小轿车吗?所以,我只有站着听完这个报告,才感觉对得起总书记。’我当时听完这话,感动得泪都掉下来了。”

黄久生的这段话,把总书记讲感动了,会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总书记说:“久生啊,你回去后,一定要转达我向这位同志的问候。”总书记温暖人心的话语,又激起全场更加热烈的掌声。

三年前的那次发言,黄久生迎着总书记的目光,“脱稿”讲了十多分钟,掏心窝的话一股脑儿说了出来:他讲了自己吃百家饭长大、靠奋斗带队两获“鲁班奖”的经历;讲了自己通过流动党支部关爱农民工的心路;讲脱贫攻坚战改变了千千万万农民的命运……

审议结束时,总书记走到黄久生身边,再次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你是农民工中涌现出的全国道德模范,也是农民工队伍中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还获过鲁班奖,真的了不起,不愧是全国农民工的好榜样。

黄久生所获得的荣誉不止如此,他还先后获得过郑州市第二届“十佳”外来务工青年、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感动中原十大人物,全国新农村闻闻人物、河南省敬老之星、全国敬老之星、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另外,他还是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的代表,是十九大的主席团成员。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三届二次会议的主席团成员。中共河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候补委员。2016年1月,当选全国总工会执委会委员,2016年10月,当选河南省总工会兼职副主席。2013年、2017年,两次登上北大讲堂……

而让黄久生最在意的荣誉,却是“700多位孤寡老人共同的儿子”。

2/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

黄久生,男,汉族,中建七局一公司项目部经理,中共潢川县驻郑州流动党员工作委员会书记,标准的成功人士。

但是,有谁能想到,黄久生是个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苦孩子。

1965年2月,黄久生出生于河南省潢川县双柳树镇晏岗村的一户农民家庭,父母给他取了个乳名叫“柱子”,就是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那时的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是母亲心善手巧,总能将一家人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但是,黄久生6岁那年的冬天,最疼爱他们兄妹三人的母亲,却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母亲临终前,拉着邻居吕大娘的手交代后事:“妹子呀,这三个孩子我是带不大了,以后就拜托你们了。”吕大娘说:“放心吧嫂子,以后就是我自己的孩子少吃一口,也要让你的孩子吃上饭。”

母亲走了,是全村人集资,买了一口薄薄的棺材将其下葬的。那天,黄久生跪在母亲的新坟前,4岁的妹妹、两岁的弟弟见他哭,也跟着一起哭,乡亲们没有不伤心抹泪的。

为了养家糊口,父亲长年在外,靠修锅补盆维持生计,十天半个月难得回来一次,6岁的小久生,就肩负起了照顾妹妹和弟弟的重任。后来,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父亲就狠心地将两岁的弟弟送给他人。

弟弟被送走后,他就和妹妹相依为命。做饭,够不着锅台,他就在脚下垫几块土坯;缺粮,顿顿都熬一锅能照见人影的稀米粥;没菜,就将生盐疙瘩放进稀饭碗里搅搅,就点咸味下饭。

黄久生至今还记得,家里粮食不够吃时,他经常到邻居家借米的情形。借米时,他把小碗别在身后,站在邻居家门口,不好意思进去。乡亲们问他:“柱子,你吃饭了吗?”他总是撒着小谎,说吃过了。其实乡亲们知道,他是饿着肚子的,就硬拉着他进屋吃一些。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从小,他就有颗感恩的心。有一次,他看到颠着小脚的李奶奶到村头挑水很吃力,就趁大家都睡着了,悄悄地溜进李奶奶家,帮她挑水。那时候,小久生还不到12岁,力气小,每一趟只能挑小半桶,来回十几趟才把水缸挑满。

又过了几天,他再次给李奶奶家挑水,水缸快挑满时,实在没力气了,水桶一下子磕到缸沿上,“咣当”一声,把李奶奶惊醒了。李奶奶以为家里来了贼,连忙跑到院子里,看到浑身湿漉漉的小久生时,马上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她一把把小久生抱在怀里说:“柱子呀,你还小,不能再给奶奶挑水了,要是压驼背了,以后娶不上媳妇了咋办?等你长大了,再给奶奶挑吧。”

正是因为李奶奶的那句话,他才急急地想快点长大,有力气挣钱了,才好报答乡亲们的恩情。

上初一时,家里交不起一块八毛钱的学费,他就上山捡柴禾,走十几公里山路,挑到镇上卖给炸油条的。炸油条的师傅见他肩膀上压出道道血印子,二话不说就收下了,每送一次都给他三两毛钱,有时还给他两根油条。

其实他知道,那点儿柴禾在那个年代,根本不值那么多钱,人家是在可怜他、帮助他。由此,更加坚定了他的想法,长大后,一定要好好地报答他们。

3/700多位老人共同的“儿子”

18岁那年,感觉自己已经长大了的黄久生,背上一床破旧的被子,跑到省会郑州去打工。没技术、文化水平低,他的打工选择,只有去工地。

他到工地干的第一份活,是挖土方。当时,营养不良的黄久生,体重还不到100斤,用手推车运土,一到下坡时,瘦小的身子骨就被车把撅起来,小腿乱蹬也着不了地,整个人都悬在半空中。那悬在半空中的身影,成了工地上的一道风景。

好心的工友怕他出事,不再让他掌把推车,又给他换了份相对安全的工作——负责上土。心存感激的黄久生心想:咱推车推不好,上土一定要比别人快,不然对不起大家。

黄久生后来还常常对人说:“那时,真是把浑身的劲都使上了,生怕人家嫌咱干得不好,不要我了。”

后来,工地上又让他做小工,负责搬砖提灰。搬砖提灰时,他总是细心地将砖、灰放到师傅们最顺手的地方;收工了,把师傅们使用过的泥抹子、瓦刀擦得明晃晃的,把工地拾掇得干干净净;晚上,他给师傅们洗衣服、打洗脚水,等师傅歇过劲来,就追着师傅问,向他们讨教建筑活上的门门道道。

外出打工的头两年,他没攒到钱,过春节时,别的工友都回去和家人团聚,他选择一个待在工棚里度过的——因为欠乡亲们的情太多,不好意思就这样两手空空地回去见他们。听着万家团圆的鞭炮声,想着妹妹一个人在家还在等着他,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所以,他暗下决心,要快快成长,多多挣钱。

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他从小工变成了大工,从徒弟变身为师傅,终于也能像师傅一样,单独干活了,而且,他干活一点也不比师傅差。

然而,他并不满足如此,省吃俭用,买来了好多建筑方面的书,一有时间就趴在工棚里学习。夜里工地上不许开电灯,我就点根蜡烛,偷偷地学习。有一次,白天干活实在是太累了,晚上看着看着就睡着了,蜡烛燃着了小课桌,把他的头发也烧焦了。

就这样,凭着坚韧的毅力,他系统地学完了建筑专业的全部函授课程,取得了大学专科文凭。后来,他成为了工地上的项目经理。

1986年,是他外出打工的第三个年头,手头终于攒下了3000多块钱。春节前,他除了留下来回的路费,其余的钱全部拿出来,买成香蕉、核桃和大枣,还有那时候城里刚刚流行的的确良布,装了满满的六大麻袋,拉回村里,送给乡亲们。

面对这样的阵势,乡亲们都以为他在外面挣了大钱,其实,买完东西之后,他兜里就不剩几个钱了。听着乡亲们一个劲地夸赞,他第一次体会到了回报的快乐,并发誓以后更要好好地干,多报答他们。

随着工作能力逐步提高,收入的攀升,他第二年春节,又给乡亲们带回了中山装、裤子,后来,又给他们买了鸭绒袄、鸭绒被等。

1998年春节前,老家的镇长慕名跑到郑州来找他,镇长说:“久生啊,听说你连续十几年给你村里的乡亲们办年货,咱们镇上还有很多孤寡老人、特困户和军烈属,每年都需要慰问,今年镇上财政非常困难,很多提成都没有收上来,你看能不能对他们像你村里一样帮助一些?”

黄久生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他说:“那就和我村里一样,每户给他买6斤肉,50斤米,一件棉衣吧。”镇长说:“那太好了,这下子问题可算解决了。”黄久生说:“你给我个数字,总共多少户。”镇长给他的答案,是六百八十多户。 

黄久生一听,头一下子就蒙了,心他现在的实力,确实是勉为其难了。镇长见他面有难色,又说:“你先解决一部分也行,我们再想别的办法。”黄久生不想驳了家乡父母官的面子,强撑着说:“没问题,镇长,您放心,年底我一定买好。”

那年春节,双柳镇680多户孤寡老人和特困户,都收到了黄久生准备的过年礼物。

从那以后,他每年都要回去看望他们,从村里做到镇里,这一做就是36年。

在外地立住脚后,他又把家乡的农民工兄弟带出来,组建一支建筑劳务队。随着他带领的施工队伍逐步壮大,刚有了一些积蓄之后,他发现镇上的孤寡老人在政府的帮助下虽然衣食无忧,但是有些年龄大的老人,还是需要更精心照顾。

为了让老人们的生活从根本上得到保障,2008年,黄久生又投资45万元,在家乡双柳树镇建设了一所敬老院。入院的700多位孤寡老人,除国家发给的补贴外,其他费用全部由他个人承担,包括养老送终。

多年的赡养和牵挂,早已使黄久生和那些老人情同亲人,他也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700位老人共同的儿子”。每当他回到敬老院,老人们那个亲热劲都让他感动不已。每次从敬老院离开,那段50多米的路都要走半个多小时,老人们拉着他的手,走走停停,依依不舍,直到他走上公路转角处回头望,老人们还站在那里朝着他挥手。

黄久生常说:“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700位老人共同的儿子’,你想,这是对我多大的褒奖呀,咱做的必须得像个儿子的样。不然对不起大家,报恩之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除了关爱老人,家乡孩子们的学习也是黄久生心中的牵挂。多年来,他不断地捐资助学,改善家乡的办学教育条件,捐建 “晏岗希望小学”,资助400多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同时,他还致力于改善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把水泥路修到了村里的每家每户;改善基础设施,给乡亲们安上了自来水,在村头建起了文体广场等。

这些年来,黄久生也尽可能地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他为急需救助的白血病患儿黄冠,打工救母的孝子——白血病患者陈辉,一家五口人就有三个是癌症患者的周从会,一碗面温暖一座城的面馆李刚等八十多位重大病人捐款,帮他们渡过难关。

4/脱贫路上的带头人

黄久生的老家信阳,是大别山革命老区,改革开放以来,成为国内闻名的劳务输出大市,2004年,信阳市委顺应形势,在全国率先提出“金桥工程”。

在郑州打工多年的黄久生,看到老家来郑打工的人虽多,但比较分散,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等权益被侵害的事时有发生。以“金桥工程”为契机,在黄久生的建议下,“中共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于2005年8月挂牌成立,他被任命为党支部书记,散居在郑州市的56名农民工党员有了“娘家”。

农民工党支部积极为农民工解决难题,仅讨薪一项,就为农民工讨回两千多万元。通过支部找到工作走上致富路的农民工达一万多人,每年为家乡带回1.5亿元的劳务收入。 

2017年9月,潢川县委为进一步深化“金桥工程”,又在郑州成立了“中共潢川县驻郑州流动党员工作委员会”,黄久生被任命为书记。党工委不仅建立了农民工党员活动基地,还把党工委建成了农民工之家,建成脱贫前线指挥部。

回想走过的路,黄久生有时也感慨万千,在举目无亲的大都市里闯荡,他累过、饿过、冻过、伤心过、赔钱过……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与帮助,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他们的农民工队伍从当初的几十人到现在的一万六千多人。

党组织成立后,通过党建引领,积极助力脱贫,对政府兜底的贫困户和残疾人安排就业,包吃、包住,保障他们每人每年工资不能低于36000元。

这些年来,工地上不管遇到多大困难,遇到多大的坎,他们从不拖欠农民工兄弟一分钱的工资。

中央电视台记者到黄久生的工地上采访脱贫攻坚时说:“黄书记,我感觉你的工地和别人工地不一样,别的工地都是棒小伙多,你的工地有'三多’,技术人员多,老年人和残疾人多,工人的收入多。

的确如此,他们工地上后勤人员80%都是老年人和残疾人。老人和残疾人多,就意味着随时要承担意想不到的风险,但风险再高,也要给他们找一份活干。

商城县双椿铺镇蔡店村的62岁老人陈功雨,以前在老家采石场干活时,左腿被石头砸掉了,成了终身残疾。家庭非常困难的陈功雨,慕名来找到黄久生,给他找个活干。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黄久生给他安排个轻便的活——在工地保安室里看监控。

2016年他因多年的高血压和冠心病,引起了脑血管堵塞住院治疗,黄久生承担了老人的全部医疗费用,还派专人护理。陈功雨在医院治疗了三年多,病情时好时坏,于2021年3月7日去世。得知他90多岁的老母亲仍然健在后,黄久生又送去8万块钱,让老人家安享晚年。

潢川县张集乡祝槽坊村的王贺轩,60多岁了,常年体弱多病。有一天,他到新郑工地找到黄久生说:“黄书记,我听俺村里的老支书说,家乡有好多贫困户都在你的工地上干活,挣到了钱。俺一家5口人,就有3个是残疾”,说着说着就从口袋里拿出3个残疾证让他看,“想让您帮帮俺,给俺找个活干”。

听了之后,黄久生当场就给他安排了就业岗位。在工地上干的不到一年,老人突发脑梗,黄久生又及时地把他送到新郑人民医院治疗,承担了所有的医疗费,治好后老人想回家,走的时候,黄久生送给他20万块钱。

晏岗村有一个叫李光群的,父亲双目失明,母亲得了严重的肺心病,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打小麦时,不幸胳膊卷入机器中,从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来,黄久生把他带到工地,教他在工地上学技术,当上了安全员,每个月开给他8000块工资。

像上面提到的那些贫困户,残疾人,过去是家庭的累赘,现在变成了家庭的顶梁柱。令人高兴的是,现在工地上的老年人和残疾人,有的还成了技术骨干。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就业就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巩固脱贫成果和致富方式。多年来,黄久生累计带领40万人次农民工实现务工增收,帮助22000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增收脱贫。每年为家乡带回8亿多元的劳务收入。

另外,黄久生还先后在家乡投资2800万元,流转两万多亩山地,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成立了农业合作社,加快花木、茶油等基地建设,帮助他们稳定脱贫。

5/幸福的多个瞬间

黄久生常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农民工应该做的事情,党和国家却给了我这么多的荣誉,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呢?”

确实,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工,能11次受到总书记的亲切接见,并被总书记记挂在心,该是多么美好的记忆啊!

所以,第一次见到总书记的情景,黄久生至今记忆犹新。那是2009年国庆前,他正在工地上,突然接到省总工会领导的电话,告诉他受邀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观礼,还要出席国宴,这种幸福来得太突然,他的大脑瞬间空白。

让他更没想到的是,2013年道德模范,2016年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在表彰会上又受到了总书记的接见,特别是2013年全国道德模范接见合影时,总书记握着他的手,还叫出了他的名字——“久生”。总书记那么忙,还能记住一个农民工的名字,令黄久生激动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总书记那么忙,还挂念着农民工,我咋能不带着兄弟们一起干、好好干?”黄久生说,“我给自己始终有个定位:不管获得多少荣誉,多大荣誉,我永远是那个大别山走出来的农村娃,永远是那个叫黄久生的农民工!

正是因为心中装着责任与荣誉,30多年来,他一刻都不敢停歇,因为,有700多位老人要养,因为,有一万多名农民工兄弟的期待。

(原文刊发于《人生与伴侣》2022年5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