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事:民国初年昆明的'南派京剧'(下)

 顺其自然h 2022-05-25 发布于北京

民国初年昆明的'南派京剧'(上)

图片

张晓秋


   南派京伶竞争的武器之一是以坤旦为中心的名角制。
   民初来昆的南派京伶中,较知名的有碧云霞、丁灵芝一阵风小长庚、花中霞、吴凤鸣等人,而前五人皆为京调第一代坤伶,在沪上和江浙一带颇负盛名。他们为南派京剧扎根昆明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至今,一些年近古稀的老戏迷,提起这些京伶,仍津津乐道,赞不绝口,足见其影响之深远。他(她)们多演出《大劈棺》、《纺棉花》、《阴阳河》(碧云霞本工戏),《卖绒花》、《乌龙院》、《梵王宫》(丁灵芝本工戏),《金山寺》、《四杰村》、《洲城》(一阵风本工戏),《洪羊洞》、《问樵闹府》、《碰碑》`(小长庚本工戏),《鸳鸯楼》、《花蝴蝶》(花中霞本工戏),《跑皇城》、《盗宗卷》、《打严嵩》(吴凤鸣本工戏)等。其他在滇省的南派坤伶有影响者达十数人之多,其演技与剧目顿使滇中看客耳目为之一新。

图片

   坤旦碧云霞乃张君秋先生夫人谢虹雯之母,是最早唱红北京城南游艺园的花旦,其剧目多为海派戏。碧云霞做戏十分洒脱,台风艳丽而不浮滑,“每唱一闽,余音绕梁,一座寂然,该伶之慧心实非他人所能望其项背。”见民国二年六月十二日《滇声报》“碧云霞与金莲花之比较”。她的《纺棉花》亦称一绝,尤其唱上海时调(流行小曲之类),极得看客欢迎,一曲终了常耍花腔,使满场掌声不绝,后唱大鼓书,也觉清新悦耳。虽然表演上亦有过火之处,但这类戏曲、歌曲、曲艺大混串的形式,为当时舞台的新奇之举,颇受滇人赞誉。碧云霞得意之作是《阴阳河》,李香兰担水一段为点睛之处。碧云霞踩跷而行,步履如飞。`据童芷苓等言:她十三岁在夭津时,为演好《阴阳河》,还特地去请教息影舞台多年的名坤旦碧云霞。旅美华人李桂芬女士(电影演员卢燕之母)也曾言及清末民初和碧云霞合作甚为融洽。滇人称碧云霞是来滇坤旦中的佼佼者。

图片

李桂芬

图片

幼年卢燕与母亲李桂芬合影

   坤旦丁灵芝来昆之前与孙菊仙、李春来、金秀山、德珺如等共班于上海春仙茶园,“常奏技于沪上、芜湖、镇江一带,其秀外慧中,色艺双绝,歌喉清越,往住倾其座人。”见民国二年六月十二日共和滇报》“ 女伶丁菊娱小传”她常演花旦戏,且能熟戏生唱,剧中关目亦时有增减,以适应看客的欣赏水准。滇人赞之:灵芝仙草滴红尘。.

   坤旦一阵风清末就已享誉沪上,和来昆之坤角老生小长庚同在上海群仙茶园演出。其出手、把子、使“轴棍”、捧剋子,翻滚扑跌均能稳中求险,险中求胜。由于当时云南滇剧较少演出武戏,武功亦无绝招,故滇中看客极喜一阵风的武戏。并有诗赞曰:“飞来一凤舞台中,女旦仍称一阵风。”其时,来昆的武旦尚不能与一阵风匹敌.

   坤角老生小长庚宗法谭鑫培,表演老练,细腻,全无女子气韵。因滇中顾曲者极推崇谭氏,故爱屋及鸟,权为谭迷一解思慕之渴。而更可贵的是小长庚不囿于谭氏格局,亦注重人物,讲究情绪的大起大落,颇受看客欢迎。

   南派老生吴凤鸣台风甚正,从不懈怠,滇人称他“每一登台尚能提出精神到底不懈,做派大方,不落俗套,音节响亮,大有三麻子之风味。”⑨同前⑧。吴凤鸣还是上海伶界联合会的评议员,在昆期间曾编排了不少的新戏。人谓之:“谈吐间,颇有道理,改良戏曲,吾于该伶有厚望焉。”同前

   从宣统二年到民国八年,来昆的南派京伶人逾数百,皆以坤旦为中心,客观上适应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反封建,追求民主,崇尚艺术的时代精神。加之滇调(剧)坤旦立足未稳,未成气候,和云南观众正常及不正常的审美心态,因而取得了竟争的主动权,使京调一入滇省便扎住了阵脚。似乎也应了京班一句俗语—要吃饭,一窝旦。

图片

清末滇戏“三国分争”剧照

   南派京伶竞争武器之二是编演新戏。

早在清末,南派京伶入昆之前,云南留学日本的学生,就在东京创刊的《云南》杂志上提出《戏曲改良之建议》。云南革命党人与留日学生编写新剧本,如《党人血》、《薛尔望投谭报国》、《姊妹投军》等,歌颂爱国志士,宣扬革命精神。后,昆明还用滇剧的形式演出了以日俄战争为题材的《取金山》、《辽阳大激战》等时事新剧,激励国人,反抗列强。这些举动颇受昆明民众之拥戴。至辛亥革命前夜,巳形成一种思潮,即改良戏曲的途径便是顺应历史的发展,使戏曲冲出“淫词艳曲”的蕃篱。

   南派京伶入昆后,地方报纸为配合当时的形势,以京调形式撰写旧瓶装新酒式的宣传剧,如《新骂殿》,青衣扮隆裕太后,净扮袁世凯,指斥袁氏篡夺革命成果,《援川》,以武生扮滇军将领声讨赵尔丰屠川。也就是说,由于南派京伶入昆,受到滇人欢迎。为达到预期的目的,一些具有民主倾向的人士用京调形式配合宣传,向民众鼓吹护国讨袁。同时,一些剧社,如激楚社、国风社、扶风社、新民社也以演出京调新剧演说时事,唤起一般社会之爱国心,并扶持国风,假优孟衣冠,鼓吹义举,拥护共和。

图片

   这些社团的成员大多是知识阶层,公职人员及工商界人士,人人都是京调迷。他们虽能打本子,编新戏,设置几段皮簧,但对于排演新戏、登台演出都无力为之。这样,必然形成社团与茶园结合的趋势,他们转请茶园主与南派京伶商定,共排共演时事新剧。组成了以社团为基础,以茶园为纽带的、联合体,倡议戏曲改良,编演新戏。在得到官方的默许支持后,时事新剧便出合了。观众看到自己熟悉的南派京伶便装登台,评说时事,却另有一种情趣。演出中,又杂以传统剧目,既调整了看客不同的审美需求,又展现民主、爱国的气氛。这种演出往往票价高,但观剧者却十分踊跃。

图片

   南派京伶多来自沪上,与西洋马戏、电影、歌剧等艺术形式有所接触,这些艺术形式的输入和冲击,使他们不自觉地接受了其艺术影响,因此,在改良戏曲思潮风行昆明的条件下,受了不得罪地方势力思想因素的制约,他们都能和这些社团合作,客观上起到了争取观众的作用。

   另一方面,南派京伶大多演出传统剧目,这对刚从观看庙会戏、板凳戏逐渐向欣尝剧场艺术过渡的看客来说,无疑是一种享受。然而,久而穷之,年复一年都是《卖绒花》、《纺棉花》,一月之中总唱几回《阴阳河》、《乌龙院》,使昆明的京剧热在未令人察觉的情势下逐渐降温。看客希望看到新的情节、新的人物、新的样式。于是,为争取观众,南派京伶在昆明各茶园又推出反封建的、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劝人回头》、《家庭恩怨记》、《情天恨海》、《黑籍冤魂》等剧目公演,特别是这些剧目都是经过一定时间的认真排练,使用京剧程式,由名角演出,自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图片

   尤值得一提的是当窃国大盗袁世凯在举国声讨中暴卒之后,南派京伶配合新民社上演了时事新剧《拥护共和》。该剧所描写的剧情从滇南举义起,到唐继尧任抚军长止。全面地展现了云南护国讨袁的正义之举,在云南戏剧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由于南派京伶与其他京调艺人的努力,因而,在一片多设戏园之害的斥责声中,也有“中国自古无社会学,一般人士即以小说家与优伶为中国之社会学,如是,则滇省戏园之设,或不可少者……”见民国四年三月十六日共和滇报》“多设戏园之害”。的公正评价

   护国讨袁期间,南派京伶还以自动演出“义务戏”、义卖自制的工艺品的“细银涓滴补助军响,受到警厅批示嘉奖。见民国五年一月三十一日共和滇报》“深明大义之伶人”。此外,南派京伶热心公益事业。碧云霞、一阵风等人来滇途中路过安南(今越南工开台奏艺,.以所得戏资全部捐赠办学,当地赠他们横彩一道,上书“培植学基”。到昆后,此横彩悬于群舞台。

图片

   此后,当局开始关注戏园。一时间“将戏园收归公办,既可补助军饷,又可逐渐改良经济”见民国五年一月十四日滇声报时评“说戏园之利”。之说益盛,使南派京伶皆动内返之念。又因滇伶重整旗鼓,陆续返省,串演于各条园,专门一演出京调的茶园逐渐减少。到1925年,大部分南派京伶离昆而去,京调演出反不如民国初年繁盛由此可着出,南派京伶为京剧扎根云南建立了卓著的功勋,为以后京剧艺人再度大批南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如今,京剧实质上已成为云南主要艺术样式之一。今年三月上海京剧院一团来昆演出,【按:1988年上海京剧院一团云、贵、川巡回演出。】虽然未场场爆满,但观众的热烈程度也是近年来在戏曲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少见的,这不能不使人联想到清末民初南派京伶所作出的贡献啊!

   此后,当局开始关注戏园。一时间“将戏园收归公办,既可补助军饷,又可逐渐改良经济”见民国五年一月十四日滇声报时评“说戏园之利”。之说益盛,使南派京伶皆动内返之念。又因滇伶重整旗鼓,陆续返省,串演于各条园,专门一演出京调的茶园逐渐减少。到1925年,大部分南派京伶离昆而去,京调演出反不如民国初年繁盛由此可着出,南派京伶为京剧扎根云南建立了卓著的功勋,为以后京剧艺人再度大批南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如今,京剧实质上已成为云南主要艺术样式之一。今年三月上海京剧院一团来昆演出,【按:1988年上海京剧院一团云、贵、川巡回演出。】虽然未场场爆满,但观众的热烈程度也是近年来在戏曲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少见的,这不能不使人联想到清末民初南派京伶所作出的贡献啊!【来源:《民族艺术研究》1988年第三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