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慕白 | ​水横枝

 白音格力 2022-05-25 发布于浙江
暮色渐起,白花灿然

文 | 潘慕白

傍晚散步,暮色渐起,不经意看陡峭山体林木间有白花灿然,仰头细看,乃山栀子花。

再走,天色更暗一些,又发现一大株,继续走,天色继续暗一层,又发现一株白。就这样,一路暗下去,一路白花白。

说来也巧,前两天刚识得山栀子花。其花与我们常见的栀子花不同,形不同,味亦不同。栀子花硕大,丰腴,味浓烈,厚重。山栀子花瓣成旋转卷形排列,花开时成高脚杯状或碟状,味道不厚,薄一些。

山栀子花有不少别称,比如黄荑子、白蟾花,还有一个,特别引起我的注意,即“水横枝”。我在少年时特别喜欢这三个字,开始写文章时,还写过小随笔,即以“水横枝”三字为题。

“水横枝”三个字,是从鲁迅先生的文字里得到的。

《朝花夕拾·小引》:“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 '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

当时看到这三个字,就觉得美,意境美,干净,寂清,逸远。而且只从字面意会,以为鲁迅先生折一树枝,插于水中,树枝有绿叶,清绿喜人,去溽热燥气。

那时也并不懂得古人的“案头清供”,但觉得,书桌上一截水枝,插于瓶水之中,自有一股清气逸放。

记忆深刻的是,当时还故意曲解鲁迅先生之“一段树”意,说他从路边锯了一棵树,取树干一段,横于大碗或大盘之,这样的大手笔,好似才配得上他的风格。

一截枝,横于水,让我一直念念不忘。以后若干年,我敢说“水横枝”三字是我审美的启蒙之物,是我审美的“三字经”。

我并不知晓,“水横枝”原来是一种花的名字。

 

十年来,一直喜山林,爱人间细小的美,常于无人会处得意趣之美,只因我静的时间多,观看欣赏草木时间多。而说来惭愧,唯近几年,才开始真正认识植物,好好记住一叶一瓣的模样,记住一缕香。

比如这山栀子花别称“水横枝”,不过这几日才知晓的。知晓那一刻,我不知如何形容,既兴奋,又突生渺小感。

 

为什么山栀子叫水横枝呢?我查了许久,也未得到答案。唯知一点,广东有此别称。鲁迅作《小引》篇时正好在广州,因而这一点应该不会错了。

鲁迅《小引》中提到的“一段树”,原来就是山栀子置于水中,而非取一截树枝,随意插水中。鲁迅先生从这“一段树”上,取得夏凉好意,即使无花,绿叶也青葱可爱。

但水横枝的花,更有凉意。

宋代陆游《二友》诗中有“清芬六出水栀子,坚瘦九节石菖蒲”。其中的“水栀子”,即山栀子,其于枝顶生单朵,一朵六瓣,因而称“六出”。“六出”亦是雪花的别称,“清芬”又自带清香袅袅的凉气,好似看一眼,人便通身清凉。

宋代朱淑真在《水栀子》更是将山栀子的清凉写尽了:“一根曾寄小峰峦,苫葡香清水影寒。玉质自然无暑意,更宜移就月中看。”

夏日热浪滚沸,山栀子白凉凉一树,确实有清凉之感。如此,叫“水横枝”,隐隐有凉气袭来,真是好。

编辑|檀焉

微信 dumei012

商务合作请加编辑微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