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争与仁道

 红谷斋主人 2022-05-25 发布于江西

《墨子·卷·儒下

(峻岫)

(原文)

又曰:“君子胜不逐奔,揜函弗射,施则助之胥车。”应之曰:“若皆仁人也,则无说而相与。仁人以其取舍是非之理相告,无故从有故也,弗知从有知也,无辞必服,见善必迁,何故相?若两暴交争,其胜者欲不逐奔,掩函弗射,施则助之胥车,虽尽能犹且不得为君子也。意暴残之国也,圣将为世除害,兴师诛罚,胜将因用儒术令士卒曰毋逐奔,揜函勿射,施则助之胥车。”暴乱之人也得活,天下害不除,是为群残父母,而深贱世也,不义莫大焉!”

这一段墨子反驳道:儒家又说“君子胜不逐奔,揜函弗射,施则助之胥车。”君子打了胜仗而不追赶逃兵,拉开弓却不射箭,敌车走进了岔路则帮助他们推车。回答是“若皆仁人也,则无说而相与。”如果双方都是仁人,那么就不会相互为敌了。打仗就是歼灭有生力量,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个道理,没有人不懂得。“仁人以其取舍是非之理相告,无故从有故也,弗知从有知也,无辞必服,见善必迁,何故相?”所谓仁人,他们的取舍,是非观念,都是明明白白地相告的,因此没道理的,服从有道理的;不知道的,跟随知道的;说不出理由的,必定对占有理由的所折服;看到善的必定会依从。这怎么会相争呢?仁人之间也可能发生矛盾,但是仁人之间有矛盾,他们会协商、会晤谈,会相互谅解,相互照应。“若两暴交争,其胜者欲不逐奔,掩函弗射,施则助之胥车,虽尽能犹且不得为君子也。”如果两方发生战争,战胜者不去追赶逃敌,拉弓又不射箭,敌人陷了泥潭却帮助推车,即使这些都做了,也不能算是个君子,应该算是在残暴国人。敌我之争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在战场上,对敌人不能讲什么仁慈。只有对待放下武器,已经投降的敌人,才可以实时人道主义的照应。“意暴残之国也,圣将为世除害,兴师诛罚,”对于那些残暴的国家,圣人发起战争,那是在为民除害,因此兴师讨伐,胜将因用儒术令士卒曰毋逐奔,揜函勿射,施则助之胥车。取得了胜利之后,才能根据儒家的思想对士兵说:不要追赶逃敌,拉弓不要射箭,敌车陷了泥潭就帮助他们推车。“暴乱之人也得活,天下害不除,是为群残父母,而深贱世也,不义莫大焉!”假如敌人还活着,还在对抗,你还说是在为民除害,那就是等于做父母的在残害这个世道的百姓。不义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实施仁道,只能用于人民内部。仁道只能用于人民,仁道只能对待百姓。对敌人是不适用“仁道”精神的,特别是对待还没有放下武器的敌人,只能将其彻底地消灭干净。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的犯罪。(署名 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