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散文·微刊 ![]()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 作品分析:《我的三任班长》圆了我的感恩梦 湖北 王敏 根据天津散文研究会第二次线上交流会的议程安排,我在这里向各位老师们汇报一下《我的三任班长》构思、成文的前前后后,以及我参加这次征文活动的心得体会。 一、我的初衷 但凡当过兵的人,都有自己的班长,象我这样能有三任班长的人不多。 我是1972年从湖北荆门入伍的,天津市塘沽区胡家园是我军旅生涯的第一个驿站。我和三任班长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尽管我和三任班长在一起相处的时间都不长,最短的两个月,最长的也就是半年。但和他们结下的深情厚谊却是一生一世的。无论是在部队,还是转业回地方,我的每一步成长进步,都与他们的言传身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他们教会了我怎样当兵,怎样做人,怎样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去拼搏、去奋斗。可是,自从与他们分别后就再也没有了联系。 1996年,我已退役近十年。一首军歌《我的老班长》唱响了军营,唱遍了大江南北,也传到了我的耳朵里。歌为心声嘛!我顿时觉得这首歌好象是专门为我谱写的,寄托了我对三任班长的思念之情。所以我很快便学会了这首歌。每一次战友聚会,都成了我的必唱歌曲。唱着唱着,三任班长的身影便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唱着唱着,便热泪盈眶,心绪难平。 多年来,我一直有一种负疚感。都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可是我和三任班长在一起时,没有给他们递上一支烟、送上一块糖,甚至没有说上一句感激的话让他们暖暖心。这一别就是近半个世纪,连个音讯都没有,也不知道他们过得怎么样。 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的同事、文友熊传忠找到我说:“天津散文研究会最近正开展乡情散文征文活动,天津是你的第二故乡,你不想参与一下?”我说:“我早就想写一写三任班长的故事,但不知与乡情是否搭调。”后来翻开征文公告一看,还真就有“知青情”、“战友情”的题材。我很兴奋,立马开始构思。虽然我和三任班长分别已经四十多年,但他们一直都装在我的心里,很多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脉络十分清晰。仅用了三天时间,一篇五千字的初稿就形成了。我将稿子传给了本市作家刘南陔老师,他不仅帮助修改润色,还帮忙制成文档,与他的作品一起传给了征文活动组委会。我当时的真实想法就是,只要作品能够入围,能够在微刊平台推出来,让更多读者知道我有这么好的三位班长,就心满意足了,就算是我对三任班长的一份回报。 二、读者反响 7月12日,《我的三任班长》在《天津散文》微刊发出来后,一连几天,我忙得不可开交。因我那些退役的战友们分布在全国各地,仅留在天津市的就有数百人。有的在留言区直接留言,有的发来微信、短信,让我应接不暇。 有一位战友读了《我的三任班长》后,写了一篇数百字的读后感,仍然觉得意犹未尽,又追加了一篇。他在留言中说:“《我的三任班长》是当时部队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仿佛又走进了军营,感受到班长的关爱,品味到那纯洁、真诚的战友情谊。”他的这段肺腑之言,真正说到了我的心坎里。 我的一位部队的老首长,现退休在天津。他将《我的三任班长》转发到了他的朋友圈,还加了一篇导读。他在导读中是这样写的:“品读《我的三任班长》后,作为一名老兵,退休未敢忘忧军。深深感到,恢复、继承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建设过硬的骨干队伍,对于加强和提高部队的基层凝聚力、战斗力是多么重要。”他甚至建言:“此文可作为当今作战部队培养基层骨干的参考材料,以正风正气”毕竟是部队的政工首长,联想就是丰富,认识就是深刻。我还真没有他站得那么高,想得那么远。不过,我明白他所说的“参考材料”的意思,就是当班长和战士不融洽,关系紧张的时候,让他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当年的班长是怎样关爱战士的。 我还有一位战友,退休前是一家报社的总编辑,读了《我的三任班长》后,想起了他的班长。当即给我发来微信,说他没有我幸运。因为他是从城市入伍的,班长看他不顺眼,总是将脏活、累活分配给他干,差点爆发肢体冲突,至今还耿耿于怀。我马上给他回复说,这才是班长的高明之处,他是想打掉你身上的“骄娇二气”,将你培养成一名能吃苦耐劳的合格士兵呢!他茅塞顿开,当夜便写了一篇他与班长的故事,发表在自已的自媒体上。这正应了那句文学鉴赏的经典名言:“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读《我的三任班长》,自然也就有了一千个班长。 三、意外之喜 随着自己年岁的增长,与战友们分别的愈久,其思念之情也愈加浓烈。通过这次乡情散文杯铺路搭桥、穿针引线,我先后与十多名失联的战友恢复了联系。先是通过作者群的文友提供线索,我找到了当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启蒙老师、《天津日报》的一位老编辑。还有一位在引滦入津工地和我睡过一个土炕的战友,也给我打来了电话。 最感意外和欣喜的是,《我的三任班长》在微刋发表后的第四天,通过战友们提供的信息,终于和我的第三任班长杜贺岭通上了电话。分别四十七年后,再次听到他那熟悉的声音,激动万分,中途几度哽咽,谁都不愿挂断电话。得知他退伍后通过全国司法考试,取得了律师资格证,成为了一名律师,虽年逾古稀仍在执业。知道他过得很好,真心替他高兴。我俩当即互加了微信。 为了让更多人分享我的喜悦,我很快给天津散文研究会的王浩亭秘书长发了一条微信。我说,原本产生过通过央视《等着我》栏目去寻找老班长的念头,没想到通过天津散文杯这个平台,轻而易举就帮我找到了,也使我的文章有了后续。不曾想,这个意外之喜的“花絮”,还被写进了《全国乡情散文集》的后记。 四、心得体会 体会之一: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是用来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这是我们一切创作活动的根本和出发点。军队的文学创作强调“为兵服务”,也是基于这个出发点。 《我的三任班长》虽然写得是半个世纪前的战友情,但与当今“强国梦”、“强军梦”的大势,有一定的契合度,传递的是正能量。我想,这也许是能够引起众多读者,尤其是退役老兵共鸣的主要原因。 体会之二:任何文学作品,都应该是思想性和文学性的完美统一。如果读过那些获奖作品尤其是一等奖作品后,再来读《我的三任班长》,就会觉得文学的成色明显不足。文章的布局就是按时间顺序排列,没有什么起伏跌宕。文字的表达也显得比较苍白。看文末留言,也不乏“平直道来”、“看似平淡无奇”的字眼。我曾记得一位江苏作家在获奖感言中说的话:“不少读者认为我的小说直白平易,其实就是说我的词汇不够丰富,语言不够精彩,没有多高文化。”我和这位作家深有同感。当然,也许这位作家说的是谦虚的客套话,而我却不是。通过参与这次征文活动,我看到了差距,找到了短板,对今后的散文创作充满了信心。 体会之三:这次征文活动,架起了一座作者、编者和读者之间的友谊桥梁,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天津散文研究会各位老师们热情真诚、勤奋敬业的高尚情怀。当我听说王浩亭老师每天加班加点,还要服侍九十多岁高龄且体弱多病的父亲时;当我看到徐桂兰老师蹬着三轮车,站在寒风瑟瑟的地铁站口等待作者来取书的镜头时,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们毕竟也是年逾古稀的人了。诚如我的一位在天津工作的老领导给我发微信说:读了你的文章,感觉“津门”与“荆门”是如此之近。我知道,正是因为心相通,才会觉得人相近呢! (本文系作者在天津散文研究会2021年第二次线上交流会上的发言) ![]() 王敏,男,湖北荆门人。1972年入伍,历任团、师、军宣传教育干事。转业到湖北荆门市公安局,历任指挥中心和政治部主任,三级警监警衔。中国法学会会员、荆门市作家协会会员和报告文学家协会理事。有多篇散文、评论、纪实文学作品在国内报刊发表。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陈彩洁 编校:田光兰 制作:李 韵 ![]() 1、天津散文微刊每周一、三、五早上八点,与您不见不散!敬请阅览! 2、为了回报广大散文爱好者支持与关注,凡是在本微刊推送散文作品的作者都可参与年终的“网络人气奖”。本奖根据单篇文章的阅读量、点赞量、留言量进行综合评定。 ![]()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雷大毕 沈晓东 于国永 李金胜 曹丁匀 周璇 荣誉编辑:李相清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107410006@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