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续修家谱

 雨花石堂 2022-05-25 发布于浙江

为什么要续修家谱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疑惑过这个千古以来的哲学难题?“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也是清朝顺治皇帝久久解不开的的心中大惑。谁读懂了生命的来龙去脉,生命也就成了一部深刻的书。

中国人重视饮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千年来,人们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子孙,以此证明家族的存在、延续家族的血脉。这就是家谱。

家谱,解答难题我是谁

在我们出生到懂事时,大人就会反复告诉我们:“孩子记住啦,你姓什么,你是哪里人……”,小时候大人就总爱问“你叫什么名字啊?”“今年几岁啦?”“你来自哪里啊?”……而一般的回答都是“我姓XX,叫XX,来自XX……”是的,当你姓了某个姓氏时,其实就已经知道了你的家族血缘关系了,通过这个姓氏还可以追溯根源。

那么,想要了解“我是谁”,何不先了解自己的先祖、那些逝去的亲人?

中国人重视饮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千年来,人们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子孙,以此证明家族的存在、延续家族的血脉。其实,这就是家谱。

家谱、族谱,宗谱,这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这个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这个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脉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流入废品收购站、古玩店,或被图书馆收藏,很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不多了,于是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乡过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长幼全都乱了套。

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

家无家谱,就如国无国史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

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保证一个国家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

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和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同时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家谱中包含有哪些内容

(一)姓氏源流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从一姓到一国一家,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

(二)世系表

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许多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苏欧两式、宝塔式和牒记式等。

(三)家训

一个人来一趟人世不容易,时间不长,至多百年。要将短暂的生命延续下去,除了子孙的繁衍,还需要智慧的传承。所以,人们会在家谱上记录下祖先的遗训和教诲,留给后人。

那些代代相传的家训,看似古板,可多年以后,我们却发现,那些朴实的教诲常能成为人生的支柱和路标

名臣曾国藩,曾写下十六字家训:

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意思是,节俭能使家庭兴旺,勤快会使身体强健。既勤劳又节俭,人生才能富足。

他曾对女儿说:我一生清廉,为民请命,从未想过要发财。你们今后,也应该靠自己的力量生存,而不是靠我来帮衬。最后,他没有为后人留下一文钱,唯独留下谆谆教诲送给子女。结果,160多年来,曾氏家族没有出过一个败家子

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家谱中也写道:

族人必礼节当知、职业当勤、节俭当崇、争讼当息。

几代人事业的富足繁荣,其实就是从一个温良恭俭让中,成长而来。

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四)家传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五)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六)家谱图像

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图片、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将图片、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只要是能让人对家谱有更进一步认识的古地图或老照片,均应该被收入家谱里,包括:

1、老照片。

2、祖先图片(遗像、人物画、肖像画)

3、风水图(祠堂图、墓图)

4、故居、村庄图

家谱到底有什么作用

(一)明辨世系,尊宗敬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过程中都要遇到的问题。孩童时代,疑问我是从哪里生出来的。而成人懂事之后,关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谁,为何生活在这里?而能准确、清楚回答这个问题的,只有家谱。

家谱,是庄重又平实的。归根到底,它是因为家里的每一个成员而存在。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它给了每个人一个有所归依的位置。无论你是长是幼,是贫是富,甚至到了现代也已不论男女,你的名字都会被铭记在家谱上。不管过了多少年,只要翻开这本家谱,就会有人知道你,记住你。

通过家谱,可以查证自己的血统,知道同一家族中家庭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亲我者,我亲之。知道祖宗,才能尊敬祖宗;心系血缘,才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长久存在和不断复兴,就是要告诉人们不忘根本,使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

(二)寻根留本,承前启后

古人曰: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说家谱是人的根,家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家谱,你就能够追根溯源。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几十年总归要悄悄地离开人世。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生一世连一个名字都没留在世上,若干年后自己的子孙连先祖是谁都不知道,岂不是天大的憾事。

换言之,你的孩子也就此失去了根本。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你的根在那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由于诸多因素,有相当一部分人就连自己祖父母的名字都已经忘记了,更何况自己是哪支哪房了。

古人曰: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的本族人,有一种生生相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一个人,无论他漂泊有多远,总是忘不了他的家乡,因为那里有曾经养育他的亲人,那里埋葬有他的祖先。因此,家谱就是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尊宗敬祖的一种信仰,是一种证明自己家族归属的身份证明,是一个人根本意义上的身份证

(三)敦亲睦族,凝聚血亲

一个家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形成凝聚力,修谱建谱是最有凝聚力的途径。

古人认为,家谱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教化作用。通过修撰家谱过程中的反复登门拜访,不断了解情况,追根溯源,寻祖问宗,加强了家族内部人员和家庭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了家族内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使得族人受到深刻的族系传承亲情教育,激发起对祖辈的敬意与怀念。

因为修撰家谱和逢年过节中缅怀先祖的各种仪式,使得子孙后代能更加自觉地做到尊老敬长,怜惜孤寡幼小,在族中崇尚亲热之气,倡导和睦之风,有利于家庭的团结和幸福,有利于家族以及社会的和睦与和谐。

亲不亲,故乡情,今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遍及天涯海角,这也是今后我们子孙们的必行之路,难免有时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有了族谱联宗,本族同一血脉的同胞就能更进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乡,路人不如乡人,乡人不如亲人,有了家谱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联接到那份血肉亲情,并且更温暖、更深厚。

(四)治家齐国,教化子孙

家谱中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如敬父母、尊长者、睦族人、和友邻、恤贫孤、尙节俭、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酒色、戒淫逸等内容。有的家谱中记载有先辈族人们孝敬老人、忠君爱国、造福乡梓、刻苦学习、奋发拼搏的典型事迹,都是对族人和后代进行人生教育的生动教材。

治国先治家,治家先育人,正人先正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要想自立于世界,自立于社会,最根本的还是要培养教育出众多品德高尚、能力出众的人才,好的祖训家规就能弥补现代教育只重知识才能却忽视品德的不足,用心良苦、精心修撰的家谱正有着这样的功能。

(五)传承历史,问祖凭证

家谱都有姓氏渊源、始祖源流、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诸多内容。家族的历史,反映的就是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了解、熟知自己家族的历史,也就是了解熟知中华民族的历史、国家的历史、人类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海外华人热心回国寻根问祖,造福乡梓,他们寻根问祖最信得过的就是查阅家谱。

如:世界船王包玉刚,热心祖国建设的华人富豪之一,曾不知道自己确切的出身。1984年,他回到宁波家乡,在古老的藏书楼上偶然发现包氏宗谱,才最终找到自己的出生日期,而且发现自己竟是包青天包拯的第二十九世嫡系子孙。这位世界船王说:我终于找到了根!

学者易中天,也是从家谱中才得以追溯到自己的身世:外公家和左宗棠是姻亲、继外婆是民国总理家的小姐……抗战爆发后,母亲又是如何离开生活了八年的北京辗转逃亡到湖南,并认识在保育院工作的父亲,将他诞生下来,抚养成人。

对于因各种原因迁居他乡的普通人,家谱就是他们与祖籍、族人沟通的桥梁,是他们思乡念祖的精神象征。因此,家谱不但是家族历史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和寻根依据。

乱世藏黄金,盛世修家谱。”一本独一无二的家谱,浸透着一个家族的性情和品格。有了家谱,我们做人才能有谱,我们才能活出一个家族的精气神。

我们怎样修好家谱

人皆有根,家应有谱;世世珍藏,立阁永存。谈到修家谱,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有一段感人至深的论述,爱祖国的人,没有不爱家的。我经常想家,想家乡。爱家、爱家乡是爱国的起点,了解家情、乡情是懂得国情的开始。只有了解乡情、懂得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近些年来,国家、社会对培育好家风越来越重视,民间对修家谱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我曾经对修家谱情况做了个调查,发现有家谱的很少,个别家族虽有家谱,也只是个简单的世系图,每年过年时拿出来在家中供奉。当谈到要不要修家谱时,一些人表示不感兴趣,觉得有没有家谱无所谓,整天忙于生计,哪有闲功夫修家谱?另有一些人说,孝敬好活着的长辈就行了,记住那么多先人的名字没什么必要。我想,这种观念、现象恐怕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对此,我认为,应该进行一些必要的引导。

修家谱,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要通过各种媒介、渠道广为宣传家谱的历史、家谱的作用以及家谱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意义,使修家谱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讨论的热点,通过舆论正确引导,营造社会关注家谱、家族修订家谱、人人知晓家谱的良好氛围。

修家谱,需要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动。教育、文化、宣传等部门应统筹谋划、合理安排、通力合作,持续推进家谱修订工作。各类图书馆、博物馆可展出更多的优秀家谱供人们参观学习,出版单位可出版些家谱类专著供人们阅读,报纸、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可通过多种方式介绍家谱常识和写作技巧,图书馆、文史馆、档案馆可为人们在修家谱时查找资料提供方便……

修家谱,需要每一个家族成员的热心参与。家谱修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费时又费力,还需要不小的开销,这就需要家族成员鼎力支持。比如,年长者可口述家族往事,有文化、有写作能力者可作为执笔人,家里经济条件好的可多承担些经费支出等。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修订家谱的事一定能做成。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家谱能回答这些问题。而家谱中包含的许多祖训、家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记载着先辈孝敬老人、造福乡梓、热爱祖国、奋发拼搏等事迹,是对后代进行教育的生动教材。愿每个家族都能拥有一部家谱,不断完善,世代相传,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