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娟 在粤剧中极为经典的《帝女花》里,周世显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可以让一个公主有如此大的勇气与信念在洞房花烛夜选择死亡,而周世显又甘愿陪伴公主长眠,在那一折断肠花烛夜“香夭”里,有了“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 周世显的身份很简单——崇祯皇帝的驸马爷,长平公主的伴侣。 一、历史中的周世显相⽐于精彩的戏曲改编故事,历史总有苍凉的⼀⾯,在黄版和唐本中虽然给了长平公主一个较好的结局,但周世显对长平公主的爱意,并没有故事中那般曲折动人,两人并不是青梅竹马,而是在长平公主到了婚嫁年龄之后,朱由检为她挑选驸马,即太仆周国辅之⼦周世显,才有了关联。 1《明史》《思陵长公主挽诗》《长平公主诔》中的驸马痕迹周世显与长平公主的故事,在《明史》里只有寥寥数笔,而关于周世显的情况更是一笔带过,明史中简洁的说长平在明亡后出家为尼,在此后被清朝廷找到,为了自己的父母兄弟答应了清朝要她与驸马完婚的要求。 在《思陵长公主挽诗》中所描绘出的公主婚后生活是:“画闲偕妯娌,晓坐向姑嫜。偶语追铜雀,无聊问柏梁。”而张宸的《长平公主诔》有较为详细的描述,除了可以看到长平公主的一些生平事迹外,同时也写道婚后生活是:“喜诗文,善针饪,视都尉君加礼”。最珍贵的是,诔文记录了周世显和长平公主二人感情的一些情况。甲申(1644 年) 春,崇祯选婿时,中选的有两人,另外一人被查出“家教失谨”,最后周世显当选。长平公主下嫁后,与周世显琴瑟和鸣、相敬如宾。公主死后,周世显悲恸不已,思念至深。 2. 历史造就的性格特征虽然历史对周世显记录不多,但是很多从侧面描绘出了一个周世显的形象。 1、高素养:正如诔文中:中选两人中一人因“家教失谨”而落选,由此衬托出周世显在人品方面是值得欣赏的。另一方面与长平完婚时,长平的命运已不由自己掌握,周世显本可以置身事外或者归入清朝,而周世显在改朝换代之乱下仍旧履行婚约,其中也表现出他对先帝的忠诚。 2、爱妻子:长平公主的婚后生活,无论是“画闲偕妯娌”还是“偶语追铜雀”,抑或是“喜诗文,善针饪”,如此悠闲自在的生活,在当代仍旧是很多女性所向往的婚后生活,由此可见周世显对长平的宠爱。 3、爱自己:长平公主始终⾛不出悲痛哀怨,也曾经要出家为尼,说明此刻的长平选择完婚已是无奈之举,并不是只有对周显的爱慕。当时的周显也明白其中含义,选择完婚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顺治皇帝赏赐⼤批⽥地、住宅、⾦银、车马等,有了这等丰厚的赏赐,以后的生活定是不会差到哪里,同时自己又是曾经的驸马,也同样不会得到顺治的重用,出于对自身的考虑,顺利完婚是最优的选择。 二、黄版中的周世显黄剧剧中的驸马是憨厚的。一方面忧国忧民,另一方面周世显性格十分软弱,他的行为和情绪都被公主所牵动着。如《传奇》中所讲,“周世显忝膺甥馆,碌碌半生,未酬犬马之劳,徒作黍禾之叹,好生惭愧也。”然而又将故事饰以虚幻的神话和 “空色”思想,归结于“拈花微笑,大有因缘; 堕劫诸天,还多烦恼。”哪怕真挚的爱情,也归结到“二人婚姻,真有前定也”,而以“好夫妻,终有日因缘了,也算将来没甚难抛”自解。在周世显得知国破家亡的公主寄身尼姑庵时,黄剧中的周世显并没有前去寻找探望,而是在清帝下令访配后才在一家酒楼上找到他。在这一情节里我们并没有看到驸马与公主情义,同时周世显在爱国爱妻上到达何种程度,也没有展现出来。 三、唐本中的周世显与黄版相比之下,粤剧 《帝女花》将后半部分完全改掉,八场中一再表现一直支持周世显和长平行动的是“不负旧情”,始于爱情,终于爱情。 1、文思敏捷、才华横溢:在第一场《树盟》中周世显一出场便是“轻袍暖帽锦貂裘,文采敏捷当如曹子建,潇洒自在当如秦少游。”而长平公主与周世显第一次交谈便有感而吟诗一首,香词暗定三生约,谓之:“双树含樟傍玉楼,千年合抱未曾休,但愿连理青葱在,不向人间露白头。” 第六场《迎凤》展现出他的聪慧。长平与周世显准备一起逃走,来到约定地点,发现计划已被泄漏,周世显看到周围有大量的清兵,随后立刻想到假装让公主向清帝投诚,成功瞒过周锺,却被长平误会并想要寻死。在此情况下周世显迅速作出解释,与长平商量应对之策。 第八场《香夭》中的周世显有勇有谋。周世显将公主的诉求告知清帝,“先把先帝安葬皇陵,再把太子在宫主婚前释放。”哪知当公主现身时,清帝出尔反尔,这时周世显暗示公主:“先王未葬弟羁囚,公主你何妨悲声放”。长平按此做罢,清帝无奈之下接受了公主的诉求。 2、忠于爱情: 第二场《香劫》:周世显在“宁甘粉身报皇恩,不负娥眉垂青眼”的誓言下不顾一切保护长平: “公主是吾妻,生死同忧患”。御监将他拈棍叉出时,周世显又有“书生纵短还魂力,尚可疯狂把柱攀,但求乞见凤来仪,俯伏哀哀求圣鉴”的壮举。 第三场《乞尸》:为了找到长平的遗骸,他“历尽千辛和万劫,也要乞取尸还”,为了能与公主相认,他苦苦哀求: “唉,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你救苦救难,若果我能够与公主团圆,我真系答谢神恩。” 第四场《庵遇》和第五场《相认》在确认了公主已经身亡之后,他依旧年年不忘、苦苦追寻。“我飘零犹似断蓬船,惨淡更如无家犬,哭此日山河易主,痛先帝白练无情。”“钗分玉碎想殉身归幽冥,帝后遗骸谁愿领。”最终周世显见到了长平公主,然而长平却一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身份,周世显随即拔刀意想要自尽,长平这才上前相认,可见出他对长平的一片真情。 第七场《上表》中二人相约: “事成之日,花烛之时,我哋夫妻双双仰药于含樟树下,我嘅节义都难污”,而在第八场《香夭》中,两人在可以选择美好生活的时候选择了死,也就有了款款情深的“落花满天蔽月光”。 3、爱国情怀:在第二场《香劫》中,面对“无情烽火撼皇城,眼底天愁和地惨”的时刻,他虽然没有什么本领,但也并未退缩出逃,反而坚定的提出: “请主上易服而行,微臣愿替身殉难。” 第八场《香夭》,周世显本无须死,长平的节烈感染了他: “我愿能殉国更殉情,取义更酬鹣鹦梦。”“妻你能尽节,夫那得复再偷生。”二人殉情前长平犹有疑虑,世显再次表明心迹: “寸心盼望能同合葬,鸳鸯侣相偎傍,泉台上再设新房,地府阴司里再觅那平阳门巷。”“江山悲灾劫,感先帝恩千丈,与妻双双叩问帝安。”一方面是殉情,一方面是殉国,是从小爱演变成了大爱。 四、文化意义唐涤生的《帝女花》一改黄燮清仙人下凡历劫的陈腐套路,强化了长平和周世显的爱情悲剧,周世显则被塑造成一个有勇有谋、爱国爱妻的驸马,突出人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自主选择及其背后的道德和情感因素。《香夭》作为全剧最后一折,将正史中的病死改为服毒自尽,将黄燮清《帝女花》中的抑郁无奈之死,改为有计划的、自愿的、主动的以死警世,从而突出了长平夫妇的民族气节,使现实的悲剧升华为文学的悲剧,具备了“卡塔西斯”(katharsis)的审美效果。卡塔西斯是一个戏剧鉴赏的术语。它的内涵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以美好事物被毁灭为方式,激起观众的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绪的净化或宣泄;其二,或以毁灭美好事物的方式来展现美好事物的崇高属性,使观众得到情感与道德上的陶冶。 《帝女花》对历史事件改编处理的独特视角和手法,也寄寓了他的激情和哀愁。因共同的社会动荡和心路历程,也因为共同的时代心理和特殊的社会、地域因素,以及超越时代的普遍的人情人性和艺术追求、人类共同的心声渴望,深受观众所接受和喜爱。正是这份令人们向往的完美的爱情故事,使得粤剧《帝女花》可以传诵千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