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省钱和积极性有关系嘛?有,不信看这。

 清婉殇 2022-05-25 发布于云南

大家好,欢迎来到婉殇成长笔记。
昨天我们说了“回报成长法则”,其实也就是一种另类的复利哈。,今天呢我们说一下怎么调动员工的工作激情,当然也可以调动起自己的。🙄
日常中我们都经历过这样一些事吧:小时候我们总喜欢跑伙伴家去玩,这时,自己家也在叫你洗碗,而你去的朋友家也叫你帮忙洗碗,同样一件洗碗的事。但是你洗自己家的可能会特别难受,但你去洗朋友家的就感觉特别好玩?有木有啊有木有,小时候总被大人说有病,自己家的家务不做,跑去别人家,原本以为是去玩,结果过去一找一看,嘿,丫的,原来还是在做家务。总觉得我们是不是有病。又比如,同样是做ppt,一个是工作上叫做的,一份是自己朋友帮忙叫做的,结果……自己工作上的ppt做的时候心里不爽的一批,朋友的ppt反而做的改了又改,那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觉得我们有病(哎,晚期了,没得治了。)。
这就是我们“心理账户”在搞鬼。,嘿嘿,估计好多人都看过好多次了吧这个词,emmmm,其实我也不想写的,主要是码字找素材不容易啊,没办法。眼睛看了几百遍也在多看一遍呗,太难了。给我个关注或者赞啥的那就更好了🤪。
论当代男女生的奇怪消费观:
100块钱的外卖说点就点,看到5块钱的配送费却忽然明白了“挣钱不易?”🤣,不知道他们是知道了外卖小哥跑一单就赚几块钱的辛苦费,然后明白了“挣钱不易”以后才决定省钱不点外卖还是因为他们真的钱包就只有100快刚好够买外卖的钱🤣。
出的起几百块的口红钱,却出不起10快的快递费🙄……好多好多,大家应该也都看到过。🤣
接下来划重点哈。

只有一笔支出对应一笔收入的时候,我们的“心理账户”才会敏感,记录才会准确。当一笔收益对应多比支出,或者多比收益对应一笔支出时,我们就会一脑子浆糊,从而做出错误的评估。
比如,为什么我们觉得吃自助餐划算呢。为什么觉得出钱办个健身会员或者超市会员要比偶尔去一次要划算呢……这些都是因为“心理账户”的搞鬼。其实我们吃自助餐,一般人无论怎么吃都吃不回本,大胃王当我别说哈🤔。健身房和超市也是一样,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天天去健身,或者天天去超市,天天去的一般也不可能买太多东西,总之,商家是不会好心亏钱还刚好被我们碰到的。哪怕你现在觉得不亏,但你养成了去一个地方,一个APP的重复消费习惯,那人家怎么会亏呢?
我觉得我怎么有时候说着说着就随时会跑题了呢emmm,有点难搞哦。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说到哪里去了🤔,我得研究下。
好了,说回正题哈。
我们之所以觉得他很划算,是因为“痛苦一次,满足n次”的奇怪…机制?应该称机制吧,不然也没啥好次了,主要是读书少🤣。打包一次自助餐,除了付钱时候的痛苦一次,以后每往嘴里塞一口食物都是满足,能不觉得划算嘛。办一次会员卡,除了付钱时的一次痛苦,以后每去买一次商品就都是满足,这样能不觉得划算,能不抓紧时间去办卡?那为什么上班做的ppt不爽,但是帮朋友做ppt时却很舒服呢?因为上班刚好是反着来的哇,其他让你痛快付钱和让你心甘情愿的事情都是痛苦一次,满足多次,但是工作却是满足一次,痛苦多次啊,除了发工资时是满足的,其他时候都是痛苦的啊有木有。
所以有些聪明的老板就用半月结工资啥的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我朋友以前干过卖房中介,销售的工作大家也知道压力不是一般的大,钱没赚到,头先秃了。🙈人家那是工资月结,但是提成是只要卖出去一间房子,业主把合同签了,首付或者全款的钱打给公司,公司在收到钱的当天晚上开会就直接把提成发出来了(房屋销售这种,基本就早上开个会打气,晚上开个会总结,压力山大。一个几个会😅)。也就是成交了,当天就可以拿到提成,换你,你有没有动力。还专门搞一个群,人家拿到钱的和卖出房的就在群里祝贺一遍🤣。这样发奖金提成的方式你爱了嘛🤣。所以有些老板可以参考下哇。(我只是提个建议,不接受就不接受,别打我哇🙄)。
利用“心理账户”我们还可以省钱,比如平常我们刚发工资以后就喜欢买买买,不用几天就没有钞票了,但是利用好它,我们在买买买的时候可以算下自己一天辛辛苦苦就赚多少多少钱,比如月薪三千,折合算一下,一天是一百块。但是我们在刚发工资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三千块钱的钞票,却没有看到前面29,不,是30天的辛苦。我们往往只有月薪的概念,但是这样会让我们在消费时变得比较“大方,”我们可以用日薪来暗示自己。你日薪一百,辛辛苦苦一天才赚的,你舍得去吃一百多的一顿饭?这样可以很大程度吧我们省点钱。当然,某些地方的钱还是不能省的🤣。

你们看啊,一个知识对省钱和积极性都有关系,是不是感觉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嘿嘿。好了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吧。其实“心里账户”和及时反馈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重叠的,以前写过,新来的朋友可以看下我以前的文章哈,就几篇,不多🙈。就这样我,另外,在线求关注哇,码点字不容易哇有木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