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各位开篇有益: 一 我想大部分的学生刚出校门的时候应该都会经历这么一个疑惑吧,那就是到底应不应该去花时间混圈子? 之所以会有这么一个疑惑是因为我们看书看文章的时候,那些大佬好像都告诉我们不要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人际交往上,他们和我们说要先努力提升自己,然后圈子人脉自然而然的就来了。就好比你如果什么也没有却想去追千里马,那你累死也追不到,但如果你花时间种一片草地,那么来年等草地肥沃的时候,自然有一大批的千里马供你挑选。 相反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的亲戚朋友却经常告诉我们要多和人说话,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如果父母朋友是在县城生活的话这种感觉应该更加强烈。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剧烈的反差,而我们又到底应不应该花大量时间去社交呢? 希望这篇文章能为大家稍解一点疑惑。 二 首先,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电视里的万能钥匙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不存在的。期待得到一个方法论就能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无疑是愚蠢的,一招鲜吃遍天的套路在这里未必有用。 那么,对于混圈子这件事的具体情况又应该怎么具体分析呢。 首先声明,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不同的处境,所以很多东西只能给大家参考,你要学的是其中的“道”而不是“术”。 到底应不应该花大量时间去混圈子其实取决于你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或者说,你自己目前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你还有更多的选择吗? 其实关于混圈子这件事情大部分人都理解反了。 并不是因为我们想混的更好才去混圈子,反而是因为我们混的不好已经没有更多 因为你除了混圈子给其他人提供的情绪价值,你很可能已经提供不了什么价值了。 混圈子更像是一种没有选择后对于生活的妥协。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产品足够好,甩开同行一截,你有必要去混圈子嘛?你会愁合作嘛? 相反,我们去花大量时间混圈子的前提就是大家的产品都差不多,谁也不比谁好多少,这时候,供应商或者商家选谁都是选,选谁都一样的情况下,混圈子肯定是个极大的加分项啊。 因为选谁都是选嘛。 三 注意看,这句话是重点,选谁都是选。 只有基于这个前提的情况下,混圈子的重要性才会被无限放大。 没有这个前提,你还想去混圈子,你确定不是被圈子混? 大部分县城里面的人告诉你人脉多重要,对嘛? 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其实是对的,因为这对于他们而言已经算是利益最大化了。 县城里面高精尖的工作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大部分工作其实都是卖劳力(如工地)或者卖时间(如保安)成长性是很低的。 他们花时间去经营人脉,为的就是如果谁找到了好工作可以相互提供一下信息,而他们提供信息的方式就是相互聊天。 而聊天又往往不会开门见山,会先说半天其他无关痛痒的话,时间慢慢就过去了…… 简而言之,他们认为经营人脉重要是因为他们大家能拿到市场上去卖了换钱的基本点都差不多,要么劳动要么时间。 而在这种选谁都是 大城市不一样,大城市的分工太细了,而且大部分大学生除了考进体制内的基本都是往大城市跑,大学生学的专业都不一样。 它和县城的运行逻辑就不一样,无论是卖劳动还是卖时间,这是大家都有的,是共通的。 但脑力或者技能不一样,隔行如隔山 这个人学的是编程,那个人学的可能是法律,医学等等,这种情况下往往不会出现选谁都是选,可能要考试或者赛马制优中选优。 也就是说,无论城市还是县城,混圈子最重要的标准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你理想的岗位是不是选谁 替换你的成本越高,你就越不用花时间在应付他人的客套中,从而你其他方面的可能性就越多,而你其他方面可能性越多,比如你的自我提升,那么替换你的成本就变得更高,如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白给的知识:因此,大家在选择岗位的时候可以看看 四 县城里面因为分工以及行业发展没有大城市那么丰富,所以这也是很多人都劝年轻人有机会去大城市闯一闯的原因之一。 县城里面相互之间的替换成本太小了,所以花在混圈子上的时间会相应地增加,而当把时间花在混圈子上,其他方面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于是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彻底没有办法挣脱。 这也是我前面说很多人把混圈子这件事情搞反了的原因,记住:他们不是因为想过得好才去混圈子,而是因为混的不好才去混圈子来增加自己的安全感。 他们原本有另外一条路的,可他们选择了那条轻松的路。 应不应该混圈子从来就不应该去问别人,你应该问问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是想成为随时都能被他人替代,替换你的成本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人还是想成为哪怕你犯了大错,别人想替换你的时候也会想着要不在给你个机会试试的人? 这一切选择,其实一直都在你自己! 全文完,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这里是婉殇成长笔记,喜欢可以点个关注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