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中旬的一天上午,我和同事到南京远东书局联系业务后,就同书局陈德民总编辑在书局的咖啡厅里聊天。我问陈总,你是大忙人,现在忙啥呢?陈总笑着说,也不忙。除了手头杂七杂八的事以外,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书名暂定为《红杉树下》。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一位从北京来的女孩,瞒着母亲到南京寻找自己从未见过面的父亲。父女见面后,父亲向女儿回忆了上世纪70年代,他在苏北农村插队时和她母亲发生的爱情故事。故事曲折,悲欢,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也许,因为我是那个时代过来的,对《红杉树下》,竟有些期盼,盼望着《红杉树下》早一点面世,一睹为快。
2020年1月,我从南京远东书局发布的书讯获悉,《红杉树下》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不久即邮购到手。拿着一斤多重的《红杉树下》,心中一阵兴奋,便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由于故事曲折动人,人物刻画个性明显,心理探测入木三分。让人爱不释卷,就产生了坚持看下去的感觉。本想一下子通览,又怕漏掉了细节处的真味,便索性细品起来。
《红杉树下》为我们展示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的巨幅画卷。看着看着,竟觉得苏北和我的老家豫中神似。袅袅炊烟,小小村落,地上两道车辙。我的父老乡亲在县——人民公社——大队——生产队——社员这种模式的管理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晨起床后,社员们先下地干一个多小时的农活,再回家吃早饭。只见社员们个个都是一手端碗,碗里装着面汤,一手拿馍。用一只脚后跟垫着屁股,蹲在墙根,听队长讲话,派工,就算是生产队开会了。敲钟后队长满村子转着喊社员出工。社员们头戴斗篷,肩扛锄头,手提茶罐(老家称白开水为茶)下地了。牛车拉着刚割下的麦子,堆放在打麦场上,晒干、碾轧、扬尘、取粒,一袋一袋的扛进生产队仓库。70年代后期,生产队集体播种后,分垅交由社员各家管理,收获后交足生产队,剩余归自己。和《红杉树下》所描述的桃林公社在全县率先推行的按劳动力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相仿。总觉得《红杉树下》的故事好像发生在我的老家河南南阳。
知识青年是有担当的一代。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这段讲话被收入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毛主席语录》,成为数以千万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最高指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农村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共和国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郑东杰、文澜、刘学卿等一行10名南京知青,来到东安县桃林公社东山大队插队,郑东杰、文澜等五个人到了条件最差的三队。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比农民还农民。郑东杰提议,打造十部人力独轮车,提高了劳动效率,扩大种植小麦60亩,产量位居大队前列。以知青为主的东山大队文艺宣传队,在公社文艺汇演中,由历年垫底,一跃夺冠。这就是知识的力量!人们常说,经历就是财富。是的。郑东杰、刘学卿等人,正是把这段农民经历,牢记在心,时刻激励自己,成为日后成就一番事业的动力。历史是这样记录的,经过艰苦历练的一代知识青年,成为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为国家为民族有着更大的担当。
郑东杰和文澜的爱情,刻画深刻,深啄细微,不失时代底色,令我几度落泪。有人说,劳动产生爱情。这话不假,低头不见抬头见,朝夕相处,哪能不生情。郑东杰、文澜地下活动似的恋爱了,并偷吃了禁果。“东杰,以后我就是你的。死也要和你在一起”。“澜,我爱你!今生今世,来生来世,我心里只有你一个人。我也是你的。”郑东杰招工回城了,对文澜深情地说,我回去安排好,就给你写信。可谓山盟海誓。可惜幸运之神并没有照顾这对热恋的年轻人。因为插友许明松举报郑东杰编造理由请假一事,劳动局取消了郑东杰的招工指标。许明松烧毁了郑东杰写给文澜的两封信。一连串的误会,使郑东杰被误成为当代陈世美。郑东杰历尽艰辛,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见到了文澜时,竟成诀别。
按照文澜的遗愿,郑东杰把文澜的骨灰安葬在马陵山下的那棵他们定情的红杉树下。墓碑上刻着“父郑东杰、母 文澜之墓,子健生、女小薇敬立”。郑东杰名字涂为红色,以示健在。失去了文澜,郑东杰对文澜的爱并没有嘎然而止,而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延续着。此时的郑东杰已是大地实业公司董事局主席,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要把对文澜的爱转移到曾经帮助他们度过艰苦知青岁月的第二故乡——东山大队办教育。让东山及周边的孩子不出学校,接受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送他们读大学,让农村的孩子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大地实业公司还要建设农业产业园、农民公寓等项目。让东山大队的父老乡亲走上脱贫致富的幸福路。如果说郑东杰和文澜的爱是原始的,自私的,而此时的爱,已经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已经升华为大爱,无私的爱。这样的爱,有方向,有力量,有延续。这种爱的转移,应是《红杉树下》的点睛之笔。对当下男女青年们,当有启迪! 毫无疑问,《红杉树下》是一部成功之作。在祝贺的同时,也热切地期盼陈德民先生更多力作面世,以飨读者。 本文作者简介 王书庆,男,汉族,1945年生,河南省方城县人。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广西作家协会会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70年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今兰州工业大学),同年分配到柳州铁路局(今南宁铁路局)工作,历任实习生,干事,秘书,工程队长,段党委书记,局政治部办公室副主任,局纪委副书记,南宁铁路分局党委书记,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等职。主要作品有:主编《战斗在枝柳》、《感念枝柳》,著作《路》。
|
|
来自: 昵称7973449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