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知青文化的历史画卷 ——评陈德民新著《红杉树下》 文/张元顺(江苏)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红杉树下》 陈德民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淘宝、苏宁易购、孔网及全国书店有售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真的很感谢挚友何开文为我们建起“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朋友群,让我有幸结识远东书局总编辑陈德民先生,更让我这个短于小说长篇写作的读者能够得到小说大家亲笔签名飨我的长篇巨著《红杉树下》,给我美美地补上“什么是真正的当代小说”的一课,并被其经典之作所深深震撼。 《红杉树下》是一部当代与历史性交相融合的小说力作。作者以从回忆到现实相互交错为表现手法,撷取知青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真情故事,演绎着时空变幻、情思往复的风雨人生。作为与上山下乡起始同生的历史见证人,笔者感同身受,倍觉德民先生对那特殊年代知青生活的描写是那样的真实贴切,其表现出一位负责的作家又是那样的念天地之悠悠。他用深邃的目光,用精彩的文字把一部残编裂简、众说纷纭的知青生活写得如此理性而厚重。这在以往知青题材的书写中出类拔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受到不同层面读者的热捧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我们说,文学作品是文学创作的成果,一个人需要社会和他人的认可,一部作品需要自己的存在价值,就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尤其是特殊时期所产生的作品,其题材往往都会触及社会的敏感神经,更需要作者站在社会的大背景下,秉承作家的道德良心,对重大事件作出客观公正的反应,才能写出像德民笔下呈现出胜于雄辩的文学真实。如最近被抄得沸沸扬扬的武汉作家方方,面对突如其来的病毒来袭,战“役”中那么多感天动地的场面她不记,却像苍蝇一样整天呆在垃圾桶里寻找所谓的“武汉疫情真相”,出卖自己的祖国,为西方媒体提供污名中国的爆料,结果落得个不齿于人类狗屎堆的臭名。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可以说,当年的上山下乡也是为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现状确立的方针政策。德民先生正是以奋斗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忠于历史的基础上以知青生活的真实写照为素材,才写出了一支震撼人心的奋斗者之歌。而有些作家遇到社会矛盾时,不是历史的去看待,而是带着愤青的情绪,或戴着有色眼镜,去寻找所谓的“历史真相”,一味地批判而评判,写出来的东西又怎会得到客观理性的读者的“上上签”呢?
《红杉树下》是一部现实性小说的杰作。曾为新闻工作者的陈德民以其一般作家不具有的特殊敏锐性,针对当今青年人对那个年代知青生活充满奇异和疑问的心理,把对历史与现实的观照结合起来,用知青们自己的实话来对那段岁月的真情表述:“插队期间,要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主要是学习了他们勤劳、质朴的为人之本。但更多的是知青奉献了青春、才华和智慧,锻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言以蔽之,就把上山下乡的积极意义诠释得一清二楚了。 知青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论时代怎么变化,那个群体、那个时代终有一些像金子般的闪光点。比如,作者笔下对性的描写,直接冲击着今天麻木的爱情观,什么“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有房、有车、有存款,年龄、身高、辈分都不是问题”等。又如理想,可能不那么实际,但却是今天的年轻人身上所欠缺的。德民先生在书中生动地再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情景,表现了那一代人那一群人的奋斗历程和价值观念,对于现代人的了解和研究那段历史,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红杉树下》是一部艺术性小说的佳作。捧着装帧精致的书卷,打开富于诗情画意的目录,开篇便是引人入胜的引子,跟着作者铺就的一段段精美文字,追溯知青生活的一件件青春往事,一起感受那段蹉跎岁月的酸甜苦辣,透视变革年代的风雨人生,顿生几多感慨、几多感念、几多感奋。尽管是长篇,但读起来轻松,没有同类作品的那种压抑的沉闷感。作者笔下的农村虽然很穷,但给人以希望;主人公们虽历经坎坷,但并不颓废。他们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脚下的那片土地紧紧地系在一起,靠政策、靠科学,更靠自身奋斗,让贫瘠的土地焕发生机,让人生彰显活力。整篇既无高光,又无至暗,给人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该书结构精巧,语言精美。作者先以主人公郑东杰和文澜女儿文晓彤初次相见为引子,接着又以郑东杰和文澜两人当初在一起最后一个晚上为隐寓,掀开两位主角后来感情生活悲剧高潮的序幕。德民先生对此时的爱给予了这样的一段文字:“天地之间,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相遇,这是一件多么值得珍惜的事情。谁曾料岁月悠悠,人生无序。本以为以后的路还很漫长,却不知以后很长的路也会戛然而止,甚至相见无期。人生的错过就是如此,一刹那便是永远。” 更值得赞叹的是,德民先生能够从徘徊与进取、消极与积极、悲观与乐观、挚爱与决绝这一系列矛盾中,开挖出上山下乡是时代产物的重大主题,表现知青文化具有中华文化的特质,愣是将那个年代红杉树下的陈年老酒历久醇香,弥漫在亲自烹饪的一桌文化大餐上,以飨广大读者。 人说文学的质感、情感的传递和精神的共鸣,是一部经典之作的三大要素。我在这部巨著阅读中,算是深深地感受并感知到了。 作家传略 张元顺 江苏宝应人。当过新闻兵,屡次立功受奖。做过安宜镇和县级机关部门官员,出任过县市报副总编、主编。先后在海内外发表各类作品数百万字,获得新闻、评论和文学奖项50多个,系全国县市报总编辑论文评比桂冠得主,曾被表彰为“扬州市优秀新闻工作者”,个人业绩被《中国人才辞典》收录。著有散文集《搏击声声》、通讯集《风递花香》和传记文学《从心出发》3部作品,长篇散文《文心走笔》即将出版。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
来自: 昵称7973449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