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一曲唱光明 ——评陈德民长篇小说《红杉树下》 文/刘亚学(吉林) 偶然的机会,我和陈德民先生在《最忆是江南》网群里结缘,虽然至今没有谋面,但是文学脉管里流淌的血液相通。作为以文会友的交换,他赠给我一本堪称力作的长篇小说《红杉树下》。
当我开卷阅读的时候,就被他那鲜活的文学语言、厚重的生活底蕴、优美的场景描写、巧妙的情节安排、独特的写作风格所吸引,促使我一字一句地认真阅读下去,甚至舍不得放手。故事以郑东杰、文澜等人为主线,再现了当年的知青生活。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二人坠入了爱河,多次在马陵山的一棵红杉树下约会,并且发展到偷吃禁果的地步,进而文澜怀孕生子送人。当知青回城的时候,因情敌许明松心理阴暗,不仅扣留了郑东杰写给文澜的书信,而且举报了郑东杰撒谎请假的行为,导致郑东杰丢失工作,接受调查。造成文澜对郑东杰深深的误解和郑东杰无法与文澜取得联系的人间悲剧。后来,郑东杰花费10年时间找到了失散的儿子,又在35年后与自动找上门来的女儿相见,终于真相大白,文澜躺在病床上才得以释怀。可惜,这时的文澜已是直肠癌晚期,在弥留之际,嘱咐郑东杰及其一双儿女,死后要安葬在东山大队,也就是当年下乡时的马陵山的红杉树下。郑东杰要求在墓碑刻上他的名字,暂时用鲜红的字迹,待他死后与文澜守候在一起。 通篇小说情节起伏跌宕,环环相扣,令人信服,感人肺腑。说实在的,大多时间,我是在含着眼泪甚至潸然泪下的情况下阅读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我被小说里的悲剧人物命运所感染,引起了强烈的思想共鸣。 在此我要特别指出的是,陈德民先生写知青小说,没用过多的笔墨去涉及“知青下乡是对还是错”这个敏感话题,而是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揭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分寸把握的恰到好处。 白玉微瑕,我个人感到,郑东杰、文澜及其儿女一家团圆,是在积水潭医院的病房里实现的。笔者这样处理,尽管能够起到心灵震撼的作用,但是未免过于残酷,我特别希望以大团圆结局为好,因为那样,读者才能走出梦魇,为他们的美好结局感到无比欣慰!这可能是我的一家之言,不一定恰当,权作鸡蛋里边挑骨头、吹毛求疵吧!因为我不挑点所谓“毛病”,陈德民先生应该不会高兴,因为他是一个写作态度严谨、恭让谦虚的人,是我敬佩、崇拜的著名作家和文化学者。
作为一位北方的作家,我也曾经写作出版过长篇小说《天下狼烟》《风雨彩虹》等,但是与江南才子陈德民先生在文坛上的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我从来都没有给别人写过书评,可仔细研读了陈德民先生的大作,总觉得该说点什么了,便由感而发写了上面的评论,说了前面的话。 期待作家陈德民先生在今后的岁月里,写作、出版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为广大民众提供更高质量的精神食粮!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作家传略 刘亚学 作家,吉林长春人。先后写作出版了文学作品自选集《金秋情》;散文集《天命者的白驹》《梦境徜徉》;诗歌集《满仓金诗》;长篇小说《天下狼烟》《风雨彩虹》。偶有文学作品在网络文学和纸媒上发表。
|
|
来自: 昵称7973449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