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评述】中国社科院朱兵:独树一帜的知青小说一一读陈德民的《红杉树下》

 昵称79734495 2022-05-25 发布于江苏

           独树一帜的知青小说

            一一读陈德民的《红杉树下》

              文/朱兵(中国社科院)

     知青上山下乡的一段社会生活,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知青文学曾一度风生水起活跃在中国文坛,成为一道受人关注的亮丽的风景线,神州大地的东西南北、边塞农村,北大荒兵团、内蒙古兵团、等,都曾产生过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文学作品,成为一束束鲜花绽放在中国当代文坛。史铁生等一批如雨后春笋般出类拔萃知青作家,赫赫矗立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最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的知青题材的新作,作家陈德民撰写的《红杉树下》,引起江南海派文坛的轰动,好评如潮,读者购书纷至沓来。我作为文学研究评论界一位老战士,在拜读《红杉树下》之后,也怦然心动,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慨,想说上几句话,写下自已的读后感想。

     陈德民的长篇小说《红杉树下》,究竟有什么独特的个性,受到众人的关注和评说呢?文学贵在独创性,即有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独到之处。这也是文学作品最宝贵的性格特征。

《红杉树下》填补了中国知青文学中东部腹地的空白。这是它第一个鲜明特点和个性特征。

     海州大地,富有迥别于祖国东西南北边疆的风土人情,作品中如诗如画山岭河川映入读者的眼帘。是北疆雪花满天、地冻天寒所少有的画面。与茂林修竹,清溪潺潺的南国风光也不相同。这种神州腹地的特殊性,也是其他知青小说难得一见的个性特征。《红杉树下》所展示给我们的桃林公社东山大队,淳朴村民勤劳、善良的性格, 艰苦朴素的民风,战天斗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勇敢精神和高尚品德,都给读者造成深刻印象。这是神州大地独特的一域。陈德民先生的精彩描绘、细致刻画,充分展示中国腹地的人文色泽,是小说创作的不可或缺的民族特征。

《红杉树下》的第二个个性特征,与作者的独特经历和独特个性紧紧联系在一起。

     作者虽不是知青,但小时候耳濡目染知青在农村的劳动和生活的场景。对知青形象从小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年后,他从事新闻出版工作,为了完成这部小说,他几十年细心搜集、整理知青资料,大量接触采访从农村返城的知青企业家、公务员、工人、文化工作者,编辑出版了多部知青题材的回忆录、随笔等文学作品。对知青群体的过去和现在了解广泛、深入、客观。对知青的音容笑貌、情感和心灵,都成竹在胸。这就从小说的生活素材上保证了艺术真实和描写库存的丰富性,这是人物形象典型化的可靠基础。相比于其他知青文学皆为知青作家写知青生活,难免受个人主观意志的束缚,其作品大都充斥着悲情和消极的成份。而陈德民的《红杉树下》站在历史的高度,真实反映那段波澜壮阔的社会运动,客观再现知青这代人从插队、返城到勇于投身改革大潮建功立业,从而使作品产生感动人、感染人,洗涤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和提升人的品德的积极的社会效应。

     上世纪末,我偶尔听了在内蒙古插队的一个知青讲述的故事,使我激动,就产生了写点东西的想法。后来有幸去锡林郭勒盟体验和考察了草原上的风土人情,就撰写了中篇小说《北京来的牧羊姑娘》,发表在《西柳》杂志1990年第6期上。这是我中篇小说的处女作,我深知由于生活基础很浅薄,偶尔听到的故事,激情所致匆促成篇,没有太大价值。文学理论的积累,使我深深懂得:生活积累的厚度,分析研究社会生活的深度,决定文学作品的高度。读完《红杉树下》,我更深深体会到,这是文学创作的真理。

《红杉树下》的第三个个性特征,陈德民精心塑造了一个难能可贵的人物典型一一郑东杰。

     长篇小说创作的极其重要的核心和使命是塑造文学典型。一部成功的小说,总是要塑造一个或数个文学典型。短篇小说如鲁迅塑造的孔乙己、祥林嫂;中篇小说如鲁迅塑造的阿Q、普罗斯佩·梅里美塑造的卡门;长篇小说曹雪芹塑造的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雨果塑造的冉·阿让,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的安娜·卡列尼娜,塞万提斯塑造的唐·吉诃德,丹尼尔·笛福塑造的鲁宾逊,等等,这些中外名著中响当当的文学典型,岁月嬗变,丝毫没有削减他们的光辉。作者的名字,著作的书名有时可能忘记,而这些文学典型总可以脱口而出,记忆犹新。这就是文学典型的无穷魅力。尤其能称得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那更是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和标准。

     《红杉树下》的郑东杰,是作家陈德民数易其稿,刻骨铭心、浓墨重彩塑造出来的文学形象。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要求来比,基本构建了一个文学典型的人物架构。读完《红杉树下》,郑东杰这个典型人物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郑东杰的名字难以忘懷,他在艰苦环境中自觉磨炼自己,在"抬河工"的爆炸事故中身负重伤毫不畏惧;在农田劳动时,提出了对落后农具的改造,提高了劳动效率;在农业技术的革故鼎新和培训推广中充当排头兵;在企业改革中,他投身商海勇立潮头,成为富甲一方的成功人士;在对待婚姻爱情方面,他富贵不淫,感情专一;在事业上,他达则兼济天下,投资上亿元资金为当年插队的村庄进行新农村建设,一举实现乡村城镇化。在与人民群众的结合中,更显示出其主动性、积极性,他在精神和心灵上的收获,要超出其他知青。他能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打成一片,勇于担当,在农村改革和企业改革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郑东杰与文澜的恋爱,是建立在并肩战斗、具有共同生活理想的基础上的爱情,是灵与肉相融汇的纯洁、真实、高尚的爱情。作家陈德民所描述的郑东杰与文澜恋爱,从滋生到发展、成熟的过程中连续不断的细节描写是朴素、细腻、真实、可信的,也是值得称赞的。在知青小说中属于凤毛麟角。郑东杰和文澜从热恋到后来的35年未曾再见,这段历程上的坎坷和障碍留给读者太多的思考,有同情、怜悯,有疑窦、感慨⋯⋯

     总之,郑东杰让人们记住他了,时时回忆和思念他。这就是这个典型的魅力。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作家传略

朱兵   著名作家、学者,红学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有《朱兵管窥蠡测〈红楼梦〉》6卷300多万字(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多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