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中共东海县委宣传部、连云港市朱自清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朱自清故乡行]全国作家文学采风活动即将于2020年7月3日在东海县拉开帷幕,著名作家叶辛、范小青、丁帆、赵本夫、庞瑞垠、葛一敏等人士将前往近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故里,进行文学采风活动。《海派文学》从本期开始,将陆续刊发各地作家走近东海所见所闻而引发的心灵感悟,以飨读者。欢迎关注。 【朱自清故乡行专稿】 文/刘恩友(甘肃) “我昔登朐山,出日观苍凉。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跟随苏轼这首《和陶杂诗》的意境,我的思绪飞到了山水壮阔的东海。 东海是驰名中外的连云港的一个县。走近东海,就走近一处文化的繁华。最令我神往的,它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出生地,是一代文豪的本真生活。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我一直以为,这片荷塘,自小就住进了朱自清的心里,住在幼小的他提着灯笼、跟着长辈混杂在正月十五狂欢的海州人群游览的心灵感受中,住在他的故乡东海的山山水水里。 不知何故,这篇我小时候背得滚瓜烂熟的散文,在我的想象里从来就不是出于清华园的荷塘边,而是一派水乡深处的熟悉景象——那座临水面街的二层青砖小楼,面街一扇一米见方的小窗户,足可以细看繁闹的街市和来来往往的行人;背面临水的青砖小院子边,是荷叶田田、荷花清渺的一亩荷塘,夏日的夜晚,月光透过小楼的间缝照过来,牛乳一样的雾霭笼罩在荷塘之上,为幼年的朱自清心里编织出一部精美的童话世界。从此,这样一个“荷塘月色”就住进了朱自清先生的心里。有人说,故乡的景象,像一个人的胎衣,永远烙在人的记忆里,关键的时候,它就会蹦出来,还原在我们的生活里。荷塘月色,就是朱自清心里精神的胎衣,在他大起大落的人生路口,总会反照出它清晰的轮角。 在东海,这样不染尘埃的荷塘,像一些精致的荷叶,飘落在青青的山坳中、河川里吧?住在朱自清先生的老屋旁:“小楼保存完好,还住着几户人家,门前的青石板早已被踩得坑坑洼洼。房檐之下,阳光和绿荫的明暗在伸展着,墙角长满了不知名的杂草,绿叶茂盛,石阶清幽……”我们仿佛很是熟悉:这样的青楼古巷,仿佛很久以前就在此闻过烟火的味道、听过井台边阿婆们的捣衣声,被时光磨得发亮的石板路上,石缝里生着一些丛生的青草,青苔在低洼处泛着绿光,夹着绵长的时光印痕。 与其说朱自清先生在写荷塘月色,不如说先生是在以那一塘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荷自喻:即使“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但荷花们还是“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朱自清先生的精神是住在荷塘里的,“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他永葆着一颗赤子之心,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鲜明的人格魅力,与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荷何其相似。 千百年的文化层层积淀,奠定了中国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曾经在清华园里徜徉,但我没有去找寻朱自清先生文章里的荷塘,我一直认为,朱自清先生的精神不是哪一片具体的荷塘可以代指的。他心里的荷塘,永远在故乡东海的山水里浓绿、枯荣。东海是朱自清先生的人生出发地,也是滋养他品性的永远精神摇篮……也不知何故,不管走到任何的地域,只要看见几叶繁花盛开的荷塘,那方山水就立马在我心里清新润泽起来、开阔生动起来,少去了很多的喧嚣和嘈杂、浮躁和尘埃。 其实,正是像朱自清先生这些名家大家的诗文,才构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丰富的文化资源、丰满的文学资源、丰沛的审美资源,更因其对历史的独特认知、对生命的吟咏礼赞、对人生的感悟反思,而成为滋养灵魂、审视历史、观照现实、感悟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资源,也是启迪后来者感知历久弥新的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 走近历史,可体悟和古人相通的情感、与古人相会相遇的会心之妙,也让我们更好地“回望生活、展示生活、研究生活”。《文心雕龙》有言:“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任何的地域,都有自己的地域精神;文化的滋养,更是一个城市根深叶茂的源头。而现代化的东海处处体现出一种有高度、有广度、有厚度的美,底蕴深厚的文化色彩加上丰富的地域胜景,在这里架起了迷人的彩虹:东海建县已愈两千多年,人文荟萃,古迹众多,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之一,全国县级文明城市……不仅如此,东海还先后荣获全国农业综合实力百强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六连冠、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四连冠、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生态县等近70项国家和省部级表彰……这里是历史之路、文化之路,更是发展之路、文明之路。 所有这些数不清的光环,都吸引着全国各地的人们络绎不绝的在前往东海这条路上探访,这种探访,有的是文化的追寻,有的是精神的探源,有的是生态山水的仰慕,有的是经济发展的取经,不一而足。当然,我也曾经在梦里规划着这个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西行第一县的行程。 走近东海,就走近一个闪闪发光的世界。东海像个熠熠发光的矿都,将矿石的光芒撒向世界各地。迄今已发现和查明37种矿种,水晶、石英、蛇纹石、金红石、白云石等储量居全省或全国前列,水晶、石英储量、质量均居全国之首,是闻名中外的“水晶之都”。现存国家地质博物馆的“水晶大王”即出自东海县,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水晶棺也主要是由东海水晶原料精制而成,中国水晶工艺礼品城是全国最大的水晶及其制品集散中心。 走近东海,走近一片多彩的地域。东海县有汉、回、彝、哈尼、拉祜、苗、布依、傣、瑶、壮、佤、白、布朗、傈僳、纳西、满、土家、侗、藏、黎、蒙古、朝鲜、维吾尔、怒、达斡尔、畲、水、普米、土、哈萨克、景颇、阿昌、德昂、京等34个民族,走在街巷里,猛一抬头,你就会被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所吸引,苗族姑娘的开朗,白族小伙的多情,傣族阿婆的热情,在你的眼前呈现出一个多彩的世界。多民族的习俗、多民族的文化融汇到一起,让东海生活异彩纷呈,独具魅力。 时代境遇、信志情怀。从中走过,可以体悟承与变、交于融的变奏。我们欣喜的感受到,华夏文明的乐章在这里更为激越地奏响,文化繁荣和崛起的前景展现在眼前。这里的人,都是东海的开拓者,是古今文化的守望者,也是清荷之气的传承者,更是现代美好生活的感悟者。“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汲取和传承着古今这种历史的文脉,东海将阔步走在诗情画意的发展大道上。愿东海朱自清先生的清荷之气,萦绕在东海的山水之间,成为东海人民“建设幸福城市”、自强不息、开拓奋进的精神原点。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作家传略 刘恩友 陕西商洛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嘉峪关日报社副社长、总编辑等职务,现任嘉峪关市作家协会主席。长期坚持以嘉峪关现代发展变化及其历史文化为题材的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评论等多种文体写作,在《人民日报》《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诗国》《飞天》《陕西文学》《青海湖》《读者欣赏》《视野》《档案》《嘉峪关日报》《嘉峪关文艺》等报刊发表大量作品,许多作品被人民网、求是理论网、新华网、中国青年网、光明网、中国作家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新民网、凤凰网、新浪网、网易网、今日头条等网站转发,出版有诗集《聆听乡村的寂静》、纪实文学散文集《嘉峪关十部曲》等文集,数篇作品获甘肃省好新闻副刊作品一、二、三等奖。2018年4月荣获“全国报业领军人物”殊荣。 |
|
来自: 昵称7973449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