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故乡行专稿】 文/掌传江 雨过天晴,风和日丽,这是进入夏季以来难得的一个气温比较舒适的日子。我随着"朱自清故乡行"采风团的作家们一同走进了东海县朱自清文化园清气堂。跨进门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用无色水晶雕刻而成的朱自清半身雕像。雕像选用的是上乘的东海水晶原料,采取圆雕、喷砂、局部抛光等技法,用写实手法,将朱自清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雕像线条流畅,轮廓清新自然,将先生的“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文人气质以及正直刚毅、忧国忧民的民主战士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伫立在雕像前,仿佛能与先生进行交流、对话,聆听先生的解惑、教诲。
不知是巧合,还是设计、雕刻者的匠心独运,将朱自清与水晶融为一体,真是神来之笔。水晶无色、透明、坚硬、无瑕的自然属性与先生的淳朴、善良、刚毅、坦诚的人格品德完全契合,使整个雕像有了灵魂。 水晶是无色的,清澈如水,正如先生的名子表达的含义:清者自清。“自清”之名是先生报考北京大学时自己改的,典出《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先生选“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其意是勉励自己要清清白白、干干净净做人做事,不论是在什么样环境中都不丧志、不同流、不合污,保持自己“清者自清”的操守。
水晶是透明的,透明的让人一眼能看透自己的一切,正如先生坦荡、真诚的胸怀。阅读先生的文章,会让人深深地体会到先生是那么诚恳、谦虚、温存、朴素、平淡。他文如其人,不论是诗歌,还是散文,读者都能从中领会到先生的心境、情绪、思想,触摸到先生的内心世界。先生是一个不断思索着现实人生的现代作家和教育家,他每每将自我的人生感悟和体验通过文字尽情地向读者展示出来。先生的文章如此,先生为人处事也是如此。不论是对家人、朋友,还是对同事、学生,甚至是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受侮辱者”,先生都充满着真挚、爱戴或是同情,这种淳朴、善良的品德展示了在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品行。 水晶是坚硬的,在敲击、碰撞、摔打面前,宁愿粉身碎骨,也容不得半点退让和扭曲,正如先生正直、刚强、勇敢的性格。先生是一个十分平和的人。但生逢乱世,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也会写出“浮躁凌厉”之文,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先生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和情操。
水晶是无瑕的,也不缺少包容,在保持自己纯净清澈的同时,允许其它矿物在自己体内生长,形成了一幅幅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色彩缤纷的精美画卷。正如先生的生命,虽然短暂,但留给人们的是一篇篇精美的文字、纯正朴实新鲜的文风、追求光明真理自由的奋斗历程和“一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脚印”的人生态度,这些构成了先生完美的、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 水晶在炽热的岩浆流动、冷却过程中诞生,在适合的空间里成长,还要经受温度、压力、营养液以及诸多地质环境变化的磨难,历经百年、千年、万年的结晶,才能形成形状各异、颜色不同、各具特色的晶体。地质环境、地质条件的不同,生成的水晶也是不一样的。正如一个人的成长,不同的家庭、社会背景,不同的人生阅历,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不一样的。先生生于清朝末年,卒于新中国建立前夕。先生生活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年代,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独裁统治,使国家积贫积弱、民不聊生,同时也是各种新文化、新思潮、新主义争奇斗妍的年代。对先生的人格、品行、思想、精神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时势造英雄,正是这个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造就了先生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
东海盛产水晶,是世界水晶之都。东海是朱自清衣胞之地。如果说水晶是大自然赋予东海的重要的物质财富,朱自清则是社会赋予东海重要的精神财富。朱自清和水晶都是东海人引以为傲的。人们爱戴甚至于崇拜朱自清,不仅仅是因为朱自清在文学创作上成就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更主要的是因为朱自清正直、淳朴、善良、刚毅、坦诚的品格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东海,通过兴建朱自清文化园、成立朱自清研究会,设立朱自清小学,举办以朱自清命名的版画、书法、歌咏、写作等各种形式的大赛,让人感觉到处处都洋溢着朱自清的气息。朱自清不仅把自己的衣胞留在了东海,更把自己的品格和精神留在了东海。朱自清的品格和精神象水晶一样,会在东海这片神奇的热土上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
|
来自: 昵称7973449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