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美的人生 拓荒者岁月 一一读陈德民的《红杉树下》 文/李映华 作家陈德民的长篇小说《红杉树下》是叙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10个南京知青插队于苏北地区桃林公社东山大队所发生的事情。全书用倒叙、顺序、插叙轮番上阵的描写手法,叙说有条不紊,脉络清晰可见。36个章节,43万多字,娓娓叙说40多年前郑东杰和文澜一对男女知青缠绵悱恻又凄美哀婉的爱情故事。 一部好小说的成功之处就是让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读者不仅看见个性分明的人物形象,比如生活、劳动和爱情,还能够窥见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大环境。这就是作家刻意追求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保尔·柯察金、阿Q、葛朗台这些艺术典型就都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时期作者塑造的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艺术形象。 1968年毛泽东同志向全国高初中学生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数以万计的中学生失去青春时期学习受教育的大好机会,过早走上社会,成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战线的一员劳动者。 说实在话,让十几岁的学生离开父母大部分知青不是自愿的,他们中的多数人抱着下乡锻炼几年,走一个过程然后再回城的想法。许多学生和家长知道,当时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一个大势所趋轰轰烈烈的运动。名单上的知青一天不答应下乡,属地办事处、街道工作人员就日复一日上门做工作,乃至组织十几个人的宣传队在你家门口敲锣打鼓喊口号,直至让正在上班的父母停止工作,所以,不下乡是不行的。 《红杉树下》的写作背景就是从这里切入的。长篇小说的典型环境是透视和折射时代的窗口,人物众生相、个人命运的沉浮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戚戚相关。省军区副司令员的女儿文澜因为父亲被打倒关在牛棚成为插队农村的对象,她和曾经是班长的郑东杰等10人到绵延百里的马陵山角下一个山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开始10个人在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一队,后来郑东杰等5个人又被派到工分单价低的三队。在繁重的劳动中郑东杰、文澜互相关心照顾,共同面对诸多生活困难,慢慢产生了感情。马陵山山岗的红杉树见证了文澜和郑东杰的纯真的爱情。然而为了以后能够回城,他们不能够公开这份真挚的恋情;文澜怀孕了,他们更不能让这个爱情的结晶为别人知晓。他们只能够忍痛割爱,偷偷找关系把第一个孩子生下来送人。为了躲到别的地方产子坐月子,郑东杰平生还第一次撒谎,说自己的爷爷生病请假回家探护。 在郑东杰已经当上大队干部工作有声有色前途一片锦绣的时候,一纸《招工通知书》送到了郑东杰的手中。回城的诱惑力是每个知青心中的梦想。郑东杰恋恋不舍地与文澜告别回到了南京。 回城后,由于遭遇检举信的揭发,郑东杰的工作安排被搁置了下来,还必须面对每天到街道接受审查的处罚。他给心爱的文澜信件也被别有用心之人销毁。而此时,文澜第二次怀孕的症状越来越明显,她的先进教师名额因为公社中心校领导的争夺被取消了,甚至她的代课教师也做不成了。她又回到了生产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在此期间,她又一直没有郑东杰的消息,她认为郑东杰和当时的很多回城青年一样变心了。一连串的打击使她万念俱灰。最后由于她的父母被平反重回领导岗位,文澜才顺利回城。而郑东杰给她寄来的挂号信,由于文澜回城便被退回给了寄件人。从此,一对情侣便中断了联系。军区大院门口,留下了郑东杰早早晚晚的期盼,却没有任何音讯,文澜的父母为了女儿能够走出阴影,易地工作调离南京。 一对有心人从此天各一方。郑东杰、文澜苦苦等了30多年。郑东杰找回第一个儿子,培养成为出国留学的博士人才;文澜倾尽一生让女儿受到最好的教育。随母亲姓的文晓彤,在母亲病入膏肓母亲的时候,才从母亲的日记中得知生父仍然生活在南京,便千辛万苦终于找到生身父亲郑东杰。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自然流畅,洋溢着生活气息的碎片叙写,构成了清新明丽的农村风情图,人世万象奔波忙碌沉浮市井图,构建了当时社会世态,也揭示了人性的奥秘。看似“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琐事,经过作者的精心组织和安排,出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挂精美的项链。作者对笔下的人物从思想层面进行分化描写。10个知青的家庭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在困难面前表现不同、抗挫折能力也不尽相同。年龄最小的女青年乔琳患得患失,所以遇到生产队长赵刚施暴时,精神防线一触即溃。她被强奸后痛不欲生,也想到过以后不能嫁人,没有脸见人,回不了城的后果。然而在队长许诺让她不干农活只管发药和记工分的恩惠后,他接受了,甚至最后和这个可以做父亲的粗鲁男子结了婚,还生养了一个女儿。陈德民先生擅长写世间万象,对严肃的问题,对人性的描写,都能够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辨析。拿捏准确,分寸得当。 陈德民先生是一个诗人。他在小说里很好运用了这方面的特长。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海州大调贯穿全文,起到了很好的调色调味的作用。犹如画家调色板下碧浪翻滚的麦浪让金黄油菜花点缀其间,又如高明厨师丰盛一桌菜色香味搭配调动食客的餐欲味蕾。 试举几个地方的诗词说明。到了插队地方,10名知青在大队支书的牛车上第一次听海州大调: 山连山来河连河, 俺们一起来唱歌。 唱得彩云舍不得走, 唱得百鸟都来和。 唱歌干活两不误哎, 越唱心里越快活…… 语言朴实简洁,符合当地人的身份和韵味。而反映郑东杰、文澜两个插队知青在劳动和生活建立的纯真爱情的海州大调的词,虽然是旧瓶,换装的新词,很显然提升了一个品质: 清澈的那个河水, 流淌着月光。 凉爽的那个晚风, 飘洒着花香。 小河水倒映着我们的笑脸, 甜蜜的话语在柳林中, 轻轻地荡漾。 林中的小河流向远方, 我的深情比这河水更长。 浪花儿通向那千条江河, 环绕着万座宁静的村庄。 知情的那个云朵, 遮住了月光。 懂事的那个小鸟, 停止了歌唱。 临别时我们深情握手相望, 让流水去诉说无尽的衷肠。 文澜最后留下:“把我安葬在马陵山那棵红杉树下,那里曾留下我幸福的记忆……还有忧伤”话后,手一松,便永远地闭上那双曾经美丽的眼睛。 郑东杰没有想到苦苦等待35年的相见竟然是生死诀别,他抱着这个深爱的女人失声叫喊呼唤…… 这个时候的海州大调响起来了。她以沧桑悲催的声调渲染着令人潸然泪下低沉哀婉氛围: 你心中有我呀, 我心中有你。 阿哥阿妹最多情呀, 像火焰一样热烈。 地上挖块泥, 捏个你,捏个我, 再将咱俩和一起。 呀咿呀嘚咿。 再捏一个我呀, 再捏一个你。 你的泥人有我, 我的泥人有你。 本应该结出爱情花朵一对天造地合美满夫妻,因为特殊的年代特别原因,让他们成为天各一方的鸳鸯。漫长的等待,苦苦的厮守,最后的见面竟然是生离死别。凄婉的爱情,拓荒者的生活际遇。让人唏嘘不已,深深陷入对那段历史的苦苦追忆之中。 一个有民族意识和责任感的作家,是忘却历史安于现在把自己软埋,还是拒绝遗忘正视那段历史,冷静思考理性作答,给执政者以殷鉴。陈德民先生以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描写了遭受重大人生挫折的郑东杰,这个主人公没有沉沦,直面人生,他以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的博大胸襟回报社会,回报第二故乡。他拿出一亿多元资金,其中三千万投资教育兴建学校,九千万用于农民公寓、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建设。郑东杰在奠基仪式上的讲话,铿锵有力,落地有声,他对东山人民的深情厚谊刻骨铭心。一个人的一生,应当永不停息,才有诗和远方。 我有过10年回乡务农的经历,也写过反映这段历史的长篇小说《叩问》。因此对这篇文章的人物疼痛和沉浮有椎心泣血的感受。 作者曾经坦诚对我说,定稿和校对比较粗糙匆忙,所以错别字和不应当出现的勘误不少。我非常赞成这样的写作态度,有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何必遮遮掩掩?但愿再版时力求出精品! 楼上一位在文化馆退休的文化人又开始每天都必做的功课——唱王佑贵谱词作曲的《我们这一辈》。他和插队地方的一个姑娘结了婚,他的根就永远留在苏北里下河一个僻静的乡村。那充满沧桑的歌词唱出了那一代人心声:尝到了人生酸甜苦辣的滋味,但,人生无悔。 我们这一辈 和共和国同年岁 有父母老小 有兄弟姐妹 我们这一辈 和共和国同年岁 上山练过腿 下乡练过背 我们这一辈 学会了忍耐 理解了后悔 酸甜苦辣酿的酒 不知喝了多少杯嘿哟 我们这一辈 和共和国同年岁/, 熬尽了苦心 交足了学费 我们这一辈 真正的尝到了 做人的滋味 真正的尝到了 做人的滋味 人生无悔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作家传略 李映华 江苏安宜高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长期在高考一线教学,致力作文教学研究。上世纪末曾主编《高中作文教程》《高考作文的题型与导练》等教学和高考指导用书。2008年退休后笔耕不辍:2012年10月出版长篇小说《不堪回首的岁月》;2015年7月出版长篇小说《叩问》;2016年出版长篇小说《曙光》。 |
|
来自: 昵称7973449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