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德民 我认识河南作家李建新先生快20年了,期间我们有过多次见面和鸿雁传书、电话神聊的机会。他那股对事业,对文学的执着精神,以及他的学问和为人我是甚为敬佩的。
李建新是一位很有担当且具责任感的文人。 他胸怀家国,当年作为豫北地区一个地处边远偏僻的县文化馆馆长,目睹全县人民因经济条件所限,导致文化场馆落后,严重影响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他“身为馆长,常忧心忡忡、夜不安寝。”(见《砚斋文集》第三卷《重建文化馆题记》)。为了扭转现状,他不计个人得失,甘于无私奉献,主动跑项目争资金,把一个县级的文化馆建成比很多市级文化馆设施还要齐全的文化机构,馆内设多功能排练厅、动态艺术展厅、静态艺术展厅、非遗展厅、老年活动室、钢琴教室、录音棚、志愿者工作室等功能室22间,常设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10多项,有青年书画组、云端艺术团、老年合唱团等多个馆办文艺团体。文化馆馆舍周边环境优美,是长垣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文化、休闲的交汇中心和标志性建筑之一。让全县人民有了学习文化知识,陶怡高尚情操的文化活动场所。在他主政文化馆期间,因工作出色,单位和他个人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和优秀工作者。2016年,根据文化部网站公布《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公示第四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结果的公告》,长垣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馆。从这里我们可以感知李建新先生对长垣文化馆所付出的非凡心力。l
李建新是一位善于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文学创作领域广泛的作家。 在他几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里,他善于和底层群众交朋友,从丰富多彩的百姓生活中去发现生活的闪光点,从气象万千的社会各阶层去挖掘创作素材,使作品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为了全面展示改革开放带给人们思想观念以及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满足人们对精神食粮的追求,他孜孜以求,勤奋探索,不断拓宽创作视野,在其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诸多体裁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他给读者呈现的都是真实的生活画面,书写的都是人们熟悉的人物形象,作品中一些语言的运用,较好地将带有地方特色的方言俚语穿插其中,让读者从他的文字中深深感受到豫北大地中原文化的永恒魅力。在收入《砚斋文集》的四部作品《诗海陶情》《梨园春风》《文学四式》《经史杂咏》的每篇诗章里,我通过管窥蠡测,不禁对作者带给我们的这份独具匠心的精品佳作而折服。他的小说作品构思精巧,如《连环套》《芙蓉女》等,显示了作者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他的散文作品语言质朴雅谈,让读者从平实中领悟人生的哲理;其诗词歌赋、戏剧影视作品则各具特色,彰显了作者独特的艺术才华。
李建新还是一位学养丰厚的地方文史专家。 作为一位作家,李建新是一位文学创作的“全面手”;作为一位文化工作者,他又是热心地方文史资料收集、整理、研究的专家学者。长垣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遗址,大岗、宜丘、苏坟等龙山文化遗址,证明早在六千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劳作生息。从西周时期,便开始有史书记载这里的政权更替。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长垣开始设县,直到2019年撤县建市。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给长垣留下了浩瀚的文史宝藏。李建新为了将那些散失在民间、封存在档案里的史料激活,他不辞劳顿,四处考证,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博览典籍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详细笔录,他在《经史杂咏》一书中记载的都是他常年精心整理的具有地方厚重历史文化的篇章,其中《广泛呈现的龙凤文化》详细地阐述了流传在长垣境内的民间风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具有相当的文史价值。他根据工作实际撰写的《关于弘扬长垣历史文化的思考与建议》一文,为长垣这座文化古城的再造出谋献策,体现了一位文人爱乡爱土的广博情怀。 阅读这四册近七十万言的《砚斋文集》,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地方文化的繁荣与传承,是关系千秋的宏大的文化工程,离不开一代又一代像李建新这样具有真正文人素养,甘心以一腔热血奉献乡土,以饱满激情歌颂家乡,以真实的文字记录历史的文化精英。 2020年8月11日于金陵逸耕斋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作者传略 陈德民 评论家、作家、出版人。代表作:长篇小说《红杉树下》、古风体七言长诗《印象南京》、文学评论集《灯下夜读》。 |
|
来自: 昵称7973449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