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佳作鉴赏】许卫国:茫茫人海到处寻找

 昵称79734495 2022-05-25 发布于江苏

         茫茫人海,终身寻找。

       一息尚存,就别说找不到。

    希望还在,明天会好。

    历尽悲欢,也别说经过了。

          啊.....

    每一个发现,都是出乎意料。

    每一个足迹,都令人骄傲。

    每一次微笑,都是新感觉。

    每一次流泪,也都是头一遭。

《红杉树下》的男女主人公郑东杰与文澜在灯下学习

看完《红杉树下》,这首歌曲就在我隐伏的记忆里爆发出来,我拍打着陈德民先生《红杉树下》的封面,我一遍又一遍唱起电视剧《渴望》中这首插曲。

是的,茫茫人海中每一个人都在寻找,寻找属于自己的理想、目标,寻找自己情感世界,哪怕是寻找一点生存的食物。

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成为历史,也逐渐被人们淡忘,对这段历史有千千万万的评论和说法,但我要说的是历史就是历史,不可以回来,但可以回忆,对这段历史是褒是贬,最终还是历史说了算,站在今天的角度,述说这段历史够资格的人不多,凭良心的人不多,深刻反省的人不多,正确对待的就更少了。而陈德民先生就是这“不多”“更少”中的凤毛麟角。

知青题材,当下媒体不便多说,文艺界风潮也好像早已过去。曾经轰动一时的知青题材的文艺作品,大多无非都是对苦难的再现,对遭遇的控诉,滔滔苦水如江河,要么说是被耽误的一代,要么就是被毁掉的一代,而农民世世代代在泥土里讨饭吃,也没见当代文人对他们有多少描写、代言,倒是把才下放几年的知识青年写出了那么多怨气、愤恨和苦难。这近几十年倒是没有上山下乡运动,但该没耽误还是没耽误,该耽误的还是耽误了,该成长的还是成长了,该毁灭的也没有逃避毁灭。所以,陈德民先生《红杉树下》的价值在于客观公正地再现了那个时代,他以哲人的思考告诉我们,人的一生无非都是在寻找,寻找的结果有关于时代,更有关于自己,怨天尤人,无事于补;艰苦奋斗,倒也是无怨无悔。把苦难埋在泥土里,说不定就能长出甘蔗;把苦难埋在人心里,说不定那就是人生进步的巨大能量。

陈德民先生通过小说,给我介绍这些人物和故事都是可信的,也许用当代人审美观点来看大有点差异、价值观大相径庭,但是经过那个时代熏陶过的很多人其实就是这样。那个时代,就连郑东杰、文澜的私密幽会也是慎重其事的,是海誓山盟的,是绝对负责的,绝不是一夜情,不是金钱的联欢,权势的媾合,所以,也就有他一生坚持不懈地忏悔,也因忏悔而坚持不懈地寻找,也因寻找而坚持不懈地感恩。为爱情寻找,为亲情寻找,也为乡情寻找,寻找阴差阳错而失散的情人,寻找万般无奈而骨肉分离的孩子,而当他追寻时代的步伐,一举成为富豪的时候,他没沉沦于商海,没有沉醉于灯红酒绿,他不忘初心,又回到红杉树下,在寻找爱情、亲情之后,又去寻找了乡情,为第二故乡贡献自己心血换来的巨额资金,为当地教育、旅游、新村建设回报当年乡亲之爱,大地之爱,献上赤子一般的真诚爱心。换另一种人,或许早已忘记那曾经“水深火热”“苦不堪言”的地方,就算想起来也无非是一声叹息,或是怨恨嘲讽,不是抱憾终身,就是怀恨一世,而郑东杰在这里累也累过,苦也苦过,哭也哭过,痛也痛过,妻离子散,骨肉几分,痛彻心扉,对这里他应该有“深仇大恨”,对于那些自私偏狭的人,哪还有什爱心献给第二故乡?控诉怕都该来不及吧?再说了,若按今天低俗价值观来看,郑东杰发迹了,还有必要去找什么早已老朽且病魔缠身的初恋情人吗?有必要那么风雨兼程,东奔西走,呕心沥血寻找那些为伤口撒盐的不堪回首的往事吗?要美女,身边、周围要什么样的品种没有?他难道不该大肆享乐,把当年“失去的青春”补回来?而郑东杰是真男人,是大男人,是好男人,看他的举动,我就觉得自己如此渺小卑微。

乐观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灾难深重的中华儿女从来就没有对希望失去信心,从来就没有对未来放弃追求,尽管水深火热,饥寒交迫,也要把哭泣、呻吟、哀嚎、呼唤、叹息、怒吼化为向上抗争的主旋律,最后成为胜利的凯歌、成功的捷报,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风雨依然朝气蓬勃,就是例证,而《红杉树下》又是进一步佐证:当泪水化为甘露,当愁云华为彩霞,当怨恨化为深情的一笑,我们看到了文澜欣慰安详地含笑于九泉,看到了通情达理的女儿晓彤千里寻父,找到了父母失之交臂的真相,找到了迟来的的父爱;看到了深明大义的儿子建生和他的养父养母,以高贵的理解接纳了这位突然到来的“生父”,他们之间不仅没有产生矛盾纠葛,引起轩然大波,反而两家人、两代人一见如故,毫无隔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融洽相处,志同道合,在为父辈第二故乡实现全面小康路上无私奉献、结伴而行。人间有没有真情?有!那是建立在对历史的尊重,对泥土的敬畏,对初心的遵守,那些数典忘祖,高高在上,远离百姓,自以为了不起的人说他有真情,起码我不信。我想这本书主要是写给老百姓看的,老百姓喜欢的就是皆大欢喜的大团圆,尽管他们还很辛苦。这本书也是写给有情有义的人看的,它也是在寻找情义的知音。

受点苦,不要叫苦连天,说不定那是你一笔财富,需要的时候才知道它的珍贵。《红杉树下》有寓意,有哲理,它告诉我们,谁都不要以为自己天生就该荣华富贵,天生就是才子佳人,天生就该养尊处优,一帆风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成为历史,而历史常有惊人的相似。“知青”走了,而农村还在,不要小看农村,在人类大难临头的那一天,农村是人类最后的落脚点和赖以生存的地方。那些看不起农村的人到时会打破头争着上山下乡。

对于这本书我的感觉是,虽然陈德民先生城市生活浸润太久,但是依然不失东海故乡泥土的真味,不失齐鲁之风,江淮之韵。也因为与陈德民先生直率、热烈、真实、明快的性格有关,文如其人,否则文字还可以婉约一点,从容一点,“小资”一点。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许卫国先生剪影

作者传略

许卫国  江苏泗洪人。编辑记者、文艺编导、 文旅策划、文化管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凤凰智库专家组成员、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特约作家。《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当代作家研究》、《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读书报》《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汇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等有评介其作品。江苏卫视对其事迹有专题报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