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鉴赏】周兴华:《红杉树下》:那个时代不懂爱情

 昵称79734495 2022-05-25 发布于江苏

《红杉树下》:那个时代不懂爱情

                  周兴华

在知青岁月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候,陈德民的《红杉树下》又将我们带回到那个难忘的历史时代。小说以远东书局二楼咖啡厅中两代人的对话为线索,重现了1974-1978年间到苏北农村插队的南京知青的人生悲欢。四年的时间不算长,却是郑东杰们的人生转折点。在农村这块广阔天地里,他们既推动了农村生产生活观念的变革,也让自己的人生离开了正常的轨道,在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伤痕。最让人百感交集的,莫过于小说主人公郑东杰与文澜那伤痛的爱情了。

红杉树见证了郑东杰与文澜激情如火的爱情萌动。他们在树下打开心扉,互诉衷肠,但是,他们没能像《山楂树之恋》里的老三和静秋那样以自我的克制成就永远的荡气回肠,而是在忘我的状态中突破禁忌,偷食禁果,又因遮掩新生命诞生的理由而被举报,并因此导致一对恋人从此分离,天各一方。

郑东杰与文澜的爱情悲剧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因素。表面上看,是外力的作用导致两个人误会滋生——许明松的举报使郑东杰无法如期就业,并限制外出,他写给文澜的信又被许明松截留销毁,致使久久得不到郑东杰消息的文澜心灰意冷:“一百多天的等待,一百多天的落空,将死的心,绝望的情,已无归属。什么海誓山盟,什么永不放弃,都是应景的场面话!”一对有情人因为沟通不畅产生了深深的隔阂,红杉树下的爱情也因此失落。

不过,这些直接触发结局的表层因素背后,还有他们自身的深层原因。在那个视“性”为洪水猛兽的时代,文澜把贞操献给了爱情,“我以后就是你的人了,你可要对我负责啊”,这句话实际上道出了隐隐的不安全感。文澜的父母是专政对象,这样的家庭背景生出了自卑与自救心理,使她渴望有一个根红苗正的依靠。她与郑东杰的恋爱,除了情窦初开,这种基于现实的心理因素肯定存在。她敢于在那个性禁忌的时代与郑东杰偷尝禁果,两次怀孕,都是在以献身的方式获得她所需要的安全感。可是她得到的却是回城的郑东杰风筝断线一般飞得无影无踪。在期待落空的重创之下,文澜从此关闭了情感的大门,不允许任何男人走近自己。

《红杉树下》陈德民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从郑东杰的角度说,他与文澜关系的中断当然有客观原因,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一定存在着“煮熟的鸭子飞不了”的笃定,否则,在他收不到文澜的回信时,为何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他本可以通过信赖的同学或村民与文澜取得联系,更何况在他离开的时候文澜已经告诉他有第二次怀孕的可能!他明知道文澜的担心,却没有任何关心的表现,直到自己工作的事情搞定了才想起寄挂号信这个手段。这种漫不经心足可见出文澜在他心中的位置。只是他没有想到,煮熟的鸭子真的飞了,几个月的拖延让文澜彻底寒心,这段红杉树下的爱情因此戛然而止。

小说尽管有意为郑东杰与文澜的爱情施加同情,也似乎想通过他们一个终身未娶,一个只有短暂婚姻的结局写出二人对这段爱情的刻骨铭心,但字里行间却又蕴含着另一种意味。那个年代不懂爱情,我们看到的,是郑东杰从来没有考虑过突破性禁忌、未婚先孕会让爱人付出怎样的代价,他除了想方设法制造二人独处的空间,却从来不曾想过怎样给爱人以保护以安全。在对女儿叙述当年的来龙去脉时,他把一切归咎于许明松的举报、文澜的没有回音、以及后来文家的拒绝见面,却不曾想到自己有什么偏差足以让文澜如此决绝。而文澜展示出来的爱,就是向爱人无条件无底线地献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以为如此能够得到对方的珍视,殊不知人的惯常心理就是“得不到”的才最珍贵,一旦得到了,其价值也就折损大半。

知青那一代人,接受最多的是革命教育,进入头脑的首先是阶级斗争,其次是鼓足干劲,而与爱相关的人生课题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去体悟。没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爱情,应该如何爱。他们凭着生命的本能互相吸引,互相索取,不知爱的真谛是相互珍惜、相互理解、相互包容。郑东杰与文澜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把爱情变成了偷食禁果,变成了无法正常抚养自己的后代,变成了不明不白的分开。当郑东杰历尽曲折找回自己的一双儿女时,文澜却因癌症而命丧黄泉。临死之前,她似乎接受了郑东杰给出的答案,而对自己,她并不曾放过,身体上的直肠癌,隐喻的就是一生都无法排解无法宣泄的人生郁结。可以说,这也是真实生活中很多传统中国女人对待爱情的悲哀之处。

一段抱憾的爱情,无论有多少因素在起作用,但终归都会归结到人对爱情的理解与期待上。文澜没能从爱情中得到自己期待的东西,也看不到期待实现的可能,所以她关闭了自己的心门,拒绝郑东杰的一切补救行为;而郑东杰至始至终都不知道文澜期待什么,他应该给她什么,“纵然深情深如海,奈何缘来缘又熄”。这,就是那个时代给他留下的最大伤痛。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周兴华女士剪影

作者简介

周兴华,女,文学博士。现任浙江万里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文论与宁波地方文化研究。曾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著有《茅盾文学批评的“矛盾”变奏》《阐释与提升——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批评的观察与分析》等。近年关注地方文化, 著有《宁波帮志·文化卷》《宁波帮的文化产业研究》《宁波籍院士文献目录汇编》等。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