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百家】伍法同:过年·年味·年货

 昵称79734495 2022-05-25 发布于江苏

               过年·年味·年货

                      伍法同 

     一个人的生命,只要满一周岁,就会有过年的经历,年岁越大,过的年就越多。

     什么是“年”?“年”字,远在公元前十三至十一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作为甲骨形象文字的“年”,上面“禾”,下面“人”,颇似一个人在收割或背着禾谷,《说文解字》称,“年”称谷熟也,从禾。从西周中期开始就用“年”来纪年,《春秋谷梁传·桓公三年》云:“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采纳司马迁等人提议诏令实施“太初历”,确定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首日,汉代称为“正日”,宋代称“元日”,明清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同时废除太初历(又称万年历),将“元旦”改名为“春节”。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日起,历法改为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从此,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阴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俗称过年,老话称“进入腊月就是年,没出正月还是年”,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家家饮宴,笑语喧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而民间传说,“年”指“年兽”,又称“年”。它是一种动物,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恶兽,头长触角,尖牙利齿,目露凶光,凶猛异常。相传古时每到年末的午夜,年兽就会进攻村子,凡被年兽占领的村子都会遭受残酷的屠杀。聪明的人们利用年兽的三大弱点(怕红色、火光、炸响),用放爆竹、贴红色春联驱赶年兽的进攻,效果不错。久而久之,放爆竹、贴春联就成为了节日习俗,春节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又说,年末那一天称为“除夕”,相传有一种怪兽叫“夕”,每到年关就会出来伤人,惊动了灶王爷,他请来了天上叫“年”的神兽,用红绸在火中烧得噼啪作响,在腊月的最后一天消灭了夕兽,谓之“除夕”,到了第二天就称为过年啦!

     至于年味,可能就千差万别了,什么叫“年味”?通俗地说就是过年的味道吧。因为每个人的年龄有差别,所处的历史、社会、经济地位和经历甚至心态的不同,对每一年的年味的感受就会不一样。

     不好意思,不敢说别人,我今年已经过了八十五个年了,经历了民国和新中国两个时代,走遍了大江南北,见识了不少奇闻怪事、品尝了许多风霜雨雪,回归到一点,连年

和“年兽”打交道,最后胜者为王,我仍然还要过好每一个年。

     亿往昔,开始生命有记忆的过年是从1941年6岁至1946年11岁在重庆,那时,最深刻的过年记忆不是“打牙祭”吃肉,而是随父母到处搬了三次家,因为家被飞机炸塌了,只好到处躲避日本鬼子的轰炸。1943年年关,站在长江南岸看北岸菜园坝被轰炸后火烧连营十华里,凄厉的人喊马嘶,火光冲红了半边天被长江映照的悲惨情景。据重庆抗战课题调研组查阅40万份档案,历时6年资料发布:自1938年2月18日到1944年12月9日,日军3585架飞机84次轰炸,造成重庆伤亡39480人、100亿元法币损失。有一个防空洞在一次日寇飞机轰炸就窒息死亡了2000多人。那时幼小的我觉得,怎么世界会是这样,老百姓太可怜了。

     1949年的1月,长沙,大雪纷飞,我们一家在苦涩中过离别年,什么意思?我还不满14周岁,对人生生离死别并无多少体验,只觉得不知明年在哪里过年,并没有流过一滴泪。吃完肉和鱼后的第二天,一个家就突然散了,父母亲和一个哥哥远走他乡——海峡那边,从此永别。临别时,父亲才说道:“不要贪玩,好好读书”。头就偏到一边去擦眼泪。我正在听留声机里唱“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京剧折子,听得津津有味。萧何唱道:“我萧何,雷轰头顶,顾不得这山高水深……”被父亲一把推开留声机骂我没有孝心。几天后,我就和父母亲还有其他多位亲人各奔东西,各奔前程,此后,再无团圆之日。这个年味如何?

     人生无常,没想到才过了两年,我就过了一个决定我以后数十年命运的康庄之年。1951年1月,西安的解放军军营,和一百名男、女青年(50名男,50名女)过大年,吃20个大菜,然后,头戴八一军徽,胸佩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身穿绿色棉军装,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第二天,一起坐闷罐子火车,又在大雪纷飞严寒中坐敞篷大卡车,过六盘山、华家岭去到黄沙滚滚的大西北,在军校里,甚至邂逅了一位一同参军的妙龄女战友,互帮互助,少男少女,心有灵犀,每到星期天,一起来回步行30里去到黄河边上洗衣服,青春无暇。可惜不到一年就天南海北,她去了海军,我去了西安,更没想到过了55年之后的一天,快过年了,在昆明,我突然接到一个同城女性的电话,她说她是谁,我打开记忆们,呀地一声,你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她说,那年离开兰州时,我给你写过一封信,说我们是战友、同志,不是朋友,有人说我们是搞小资产阶级情调,好革命哦。我说,所以,从那以后我就把你忘记了,其实并没有忘记,你给我的那封信我一直保存着哩。她说我就在昆明,真是无巧不成书。后来我们见了面,大家都老了……这个年味,有意思吗?我保证,这绝不是编的。

     1959年春节,在北大荒,零下40度,放假3天,恰遇烟儿炮(暴风雪)到来,大家只好窝在草屋里5天不能出门,不能生火,哪有肉,啃窝窝头,听室外荒原被暴风雪撕扯,我们竟然在屋里拉起手风琴跳起交谊舞来,谓之“革命的乐观主义”是也。这个年味另一番滋味。但没想到仅一年后,我刚刚离开北大荒不到半月,我的一位最好的荒友,因为照顾他在北大荒联姻留在北大荒,竟然祸不单行在劳动中被冻块炸死。大家都说,如果那时和我们一起离开了北大荒就没有那场横祸了。50年后,我回到北大荒故地重游,当年牺牲的荒友墓地已不知去向,已被机械化高产水稻田代替。返程路过哈尔滨时,去看望当年那位战友的未婚妻,她说:时过境迁,命中注定吧。

     又过7年的1967年春节在贵州三线地区,上级号召“过革命化的春节”,不放假,每人要在办公室写30张大字报才能够回家,大字报对象是“走资派”和“牛鬼蛇神”,不敢违命。那时,物资供应贫乏,每人过年供应肉二市斤,菜油半市斤,因为没有农贸自由市场,要想获得紧缺物资,就要凭关系“批条子”。所谓批条子,就是厚着脸皮找食品公司经理可以再批到肉三市斤,找供销社主任可以批到干辣椒两三斤、壳花生两三斤,找粮管所可以批到糯米三五斤。我的关系还不错,几样年货都批到了,就是没有批到肉。食品公司经理悄悄告诉我,明天早上门市部卖猪头,你早一点来排队。我头一天晚上先用砖头排队,第二天天不亮4点钟自己去排队,等了5个小时,终于买到一只十斤重的大猪头,一家人好不高兴。有了糯米,就去附近农村农民家舂糯米粉,蒸熟后打粑粑,回到家,有肉、有猪头肉、有炸花生米,有糯米粑粑,这个年过得有滋有味。

     光阴荏苒,时间好快,以后的年,一年比一年生活好,留下的记忆却不多,不觉就到了二十一世纪的2014年8月,我们一家三代8人有幸去到海峡那边为父母亲扫墓,而且看到了父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台湾所写的数十万字日记,日记中有许多关于过年的记述:

民国四十四年(1955年)1月23日 晴

     是日为旧历甲午除夕,是予自大陆来台后的第五个春节。晨起,室内略事拂拭。因亿少时在故乡竹溪河度岁,是日洒扫堂室,整饬陈设,奠祭祖先坟墓,自清晨至深夜始得围炉与父母弟妹守岁,直至元辰出门外爆竹行礼后方得寝息,尤以换帖春联为最费力之事。今则播迁海岛,遥念家人,感念昌盛,为志旧迹,略记联语两则如次:

     一幅为吾父获拔贡时舅父所赠正堂屋中柱用:虚能引和,静能生悟;勤可补拙,俭可养廉。

     一幅为:呼啸龙吟,鸟翔凤翥;竹苞松茂,桂馥兰馨。以上所录不知此生尚有重见原迹之一日否。又忆幼年乡居,每逢年节或春日,与诸戚表姊妹竟日嬉游,严霜蔽日,坚冰在田时或丽日在天,红叶满树时,尔觉情愫之可爱,相去不觉半世纪,岂知人事变化乃到今日者,默念阡陇保无恙。念大陆骨肉亲朋音讯数年全无,只能默祷苍穹遥遥祝福……

     时间到了2020年,又要过年了,全家决定去坐一次邮轮,票都买好了,三天后从广州出发,在邮轮上过年,离动身还有三个小时,邮轮公司突然通知,因新冠疫情,邮轮取消,马上退票。一家人马上改变主意,去中缅边境的大围山过年,那里有原始森林和千年古藤攀缘啊……

     到了今年,过了多灾多难的庚子年,迎接希望在前的辛丑牛年,一家人再也不敢“乱说乱动”了,窝在家里过一个安分年,外面的世界再热闹,岂不平平安安在家过年好?想起过往过的许多年,只有今年是一个省心年。年味仍浓,跟屁虫年货不缺。平安是福啊!

     过了一年又一年,岁月催人老,头发白了,牙掉了,背有些驼了,年,还是每年不请自来。年在前,年货仍然像跟屁虫一样,每年不一样,从批条子到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土里钻的,水里游的,鸡鸭鱼肉,无所不有,每年要和年兽打交道,放鞭炮,换春联,再加红包压岁钱,驱赶年兽。年是什么呢?年象征喜庆、团圆、和谐,对明年新的希望,年是人生经历每年必有的印记,甚至疤痕,人有善、恶两面,过去的一年,你行善多,还是交恶多?财运多还是破财多?你做过的一切,你满意吗?脸红过吗?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从哪里起步呢?这些都是应该掂量的,多行一些善吧,这是对你也是对我的衷告。

     用一首宋人王安石的诗收尾: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